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59篇 |
免费 | 52篇 |
国内免费 | 13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36篇 |
农学 | 160篇 |
基础科学 | 135篇 |
133篇 | |
综合类 | 1361篇 |
农作物 | 154篇 |
水产渔业 | 209篇 |
畜牧兽医 | 628篇 |
园艺 | 157篇 |
植物保护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47篇 |
2022年 | 55篇 |
2021年 | 72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101篇 |
2018年 | 94篇 |
2017年 | 47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62篇 |
2014年 | 152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21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88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95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10篇 |
2003年 | 100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101篇 |
1997年 | 110篇 |
1996年 | 110篇 |
1995年 | 72篇 |
1994年 | 94篇 |
1993年 | 102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49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8篇 |
1964年 | 5篇 |
1963年 | 6篇 |
1962年 | 1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研究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提取大黄鱼肠道内容物和肠壁样品总DNA,构建细菌16SrDNA克隆文库.分别从两个文库中随机挑选阳性克隆子测序,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大黄鱼肠道中存在梭杆菌纲(Fusobacteria)细菌、拟杆菌纲细菌(Bacteroidetes)和γ-变形细菌纲(γ-Proteobacteria)细菌.肠壁样品细菌多样性高于肠道内容物样品.梭杆菌属细菌在肠道内容物样品中占据优势地位,而肠壁样品则以拟杆菌属细菌为最优势细菌类群,其次是梭杆菌属细菌。两个样品中均只检测到少量γ-变形细菌纲细菌. 相似文献
102.
铅在草鱼体内的富集及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鱼种为受试对象,采用浸浴法在系列铅离子(Pb2+)质量浓度下暴露4 d,检测了草鱼鱼苗肝脏、鳃、肌肉、鳞片对Pb2+的累积作用及其对肝脏和鳃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草鱼鱼种各个器官对Pb2+的累积量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多;草鱼的不同组织对Pb2+的累积量有较大的差异,24、48、72 h对铅累积作用由大到小为:鳃>内脏>鳞片>肌肉,96 h对铅累积作用由大到小为:内脏>鳃>鳞片>肌肉;铅暴露后的草鱼鱼苗肝细胞出现肿大,大小不一,核萎缩变形,并偏离中心,被挤至细胞边缘,细胞间隙明显增大,细胞排列混乱;鳃组织中鳃小片之间出现弯曲、融合现象,容易断裂,鳃小片的顶端充血,呈球状或棒状。暴露时间越长,铅对草鱼的肝脏和鳃组织结构损害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
103.
旨在克隆犏牛和牦牛姐妹染色单体内聚建立蛋白2(establishment of sister chromatid cohesion N-acetyltransferase 2,ESCO2)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睾丸中的表达与定位,为进一步解析ESCO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健康雄性犏牛及牦牛为试验动物,根据年龄分为胎牛组(5~6月龄)、幼年组(1~2岁)和成年组(3~4岁),每组各3头。通过RT-PCR技术克隆犏牛和牦牛ESCO2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ESCO2基因在犏牛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谱,比较分析ESCO2在犏牛和牦牛不同时期睾丸中的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检测ESCO2蛋白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差异。结果显示,犏牛ESCO2基因(GenBank登录号:MW198470) CDS区为1 833 bp,编码610个氨基酸,与牦牛相比,犏牛ESCO2序列第301~319位多19个氨基酸,另有3个氨基酸突变;犏牛ESCO2蛋白序列与黄牛的同源性高于其他哺乳动物;ESCO2可能与SMC3、SMC1A、PDS5A、PDS5B、STAG2等蛋白相互作用,互作蛋白功能与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减数分裂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分裂和染色体重构等生物学过程相关。ESCO2在犏牛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睾丸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在犏牛睾丸中的表达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幼年和成年时期犏牛睾丸中ESCO2的表达显著低于同时期牦牛(P<0.05);IHC染色结果发现,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于初级精母细胞,ESCO2蛋白在犏牛初级精母细胞中无表达并与牦牛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犏牛与牦牛的ESCO2基因、蛋白序列差异较大,且在睾丸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显著,这可能是引起雄性犏牛减数分裂阻滞及不育的原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5.
本试验是我们在泰兴市水产良种场利用颗粒饲料养殖从美国引进的德克萨斯选育品系斑点叉尾鮰乌仔到鱼种阶段的结果,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6.
107.
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治理的响应——以贵州花江峡谷石漠化治理示范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生态治理的响应,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将提供产品、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土壤肥力、固碳释氧5项功能作为服务价值评估指标,选择生态治理两个时段(前期2000—2005年、后期2005—2010年),基于实测与调查数据,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区10 a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过程中,发生转变的面积14.29 hm2,占总面积的27.7%。其中林分、灌丛、其他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裸岩荒地面积大幅度减少。2000—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变的面积11.8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9%,主要变化区域集中在河岸两侧实施退耕还林区域。2005—201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变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8%,与上一阶段相比转变强度明显降低,变化区域较为分散。研究区生态治理后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2000—2010年共增加9.61×107元,其中前期增额占18.2%,后期占81.8%。前期年均增长3.49×106元,后期年均增长1.57×107元,后期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更为显著。其中固定CO2、释放O2价值,产品供给价值和土壤肥力都是服务价值主要组成部分。功能价值的增加一方面源于服务价值低的生态系统向服务价值高的演变(10年间研究区耕地和裸岩荒地向经济生态系统转出868.60 hm2),另一方面归功于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的增加,其贡献率大于80%,是驱动服务价值变化的主导因素。生态治理后生态系统类型间发生明显的空间转变,转变强度、场所与所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数量、区域密切相关。治理后生态系统类型间发生转变时间响应较快(前期转变面积占总转变面积的83.0%),但主要服务功能恢复期后才大幅度增加(后期增加功能价值占总增额的81.8%),相比较服务价值变化响应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108.
109.
110.
应用膨化配合饲料养殖银鲫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膨化配合饲料是当前水产养殖中开发使用的一种新型饲料,其特点是,营养全面均衡,消化吸收率高,在水中稳定性强,可避免饲料在水中短时间溶化,污染水质的弊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