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70篇 |
免费 | 29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39篇 |
农学 | 153篇 |
基础科学 | 98篇 |
96篇 | |
综合类 | 660篇 |
农作物 | 125篇 |
水产渔业 | 63篇 |
畜牧兽医 | 456篇 |
园艺 | 178篇 |
植物保护 | 4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83篇 |
2019年 | 91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44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57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66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96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89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59篇 |
2004年 | 52篇 |
2003年 | 42篇 |
2002年 | 33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3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53.
54.
犬佝偻通常被俗称为“缺钙”,一般养犬爱好者,特别是临床兽医对该病都不陌生。从近年来我们对犬佝偻的诊断与治疗实践中,发现在对犬佝偻发生原因的认识、预防及治疗方案方面存在着一定误区,现将我们在近几年工作对该病原因的认识与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5.
应用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及病理组织学手段对该病例的肿物进行检测分析。DR显示,其左后肢跖骨背侧位有一椭圆形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采用全身麻醉方法,并使用高频电刀将肿物切除。眼观该肿物大小为21 cm×12 cm×10 cm,切面呈鱼白色,质地较硬。镜下观察发现,肿瘤组织由分化良好的纤维母细胞构成,细胞核多数为椭圆形,体积较大,肿瘤细胞具有异型性,核分裂现象多见,还可见少量成熟的纤维细胞。肿瘤组织内血管较丰富,细胞间较为松散。根据大体病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综合诊断为高分化软性纤维肉瘤。 相似文献
56.
57.
本试验旨在利用牛源和羊源IgG免疫原特异性测定随母哺乳新生羔羊IgG吸收效率的动态变化。选取50只初生重为(3.53±0.33)kg、健康状况良好的新生湖羊公羔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羔羊随母哺乳,分别于羔羊出生后2、6、12、24、36 h饲喂牛初乳100 mL。羔羊于饲喂牛初乳后24 h时颈静脉采血,收集血清。分别以兔抗牛IgG抗血清和兔抗羊IgG抗血清使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检测羔羊血清中牛源IgG和羊源IgG含量,计算IgG吸收效率。结果显示:兔抗牛和兔抗羊IgG抗血清可特异性检测牛源和羊源IgG;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的牛源IgG和羊源IgG含量标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5以上;随饲喂牛初乳时间推迟,随母哺乳羔羊IgG的吸收效率下降(P<0.05),其时间依赖方程为:AEA=-1.49×T+35.13(R2=0.99;P<0.05),其中AEA为羔羊IgG吸收效率,T为饲喂初乳时间;在出生后马上饲喂初乳,新生羔羊IgG吸收效率为35%,每延迟饲喂初乳1 h羔羊对初乳中IgG吸收效率降低1.5个百分点,在出生后24 h时IgG吸收效率降至0%。由此可见,可以... 相似文献
58.
59.
动物的尾巴具有改变方向、控制升降、调整速度、支撑身体、防御、攻击、保温、示警、逃生和捕食等作用。鸟类的尾巴在飞行过程中起到平衡身体的关键作用,但在进化过程中尾部却出现了缩短和融合现象,如中国的瓢鸡及智利的Araucana鸡。作者简述了近年来关于鸡无尾性状的解剖学研究成果,发现无尾鸡在胚胎发育HH19期(Hamburger和Humilton标准分期)就已经出现无尾现象,而在结构上无尾鸡缺乏尾脂腺、尾羽、镰羽、尾椎骨和尾综骨。同时作者分析了导致尾部体节停止发育的分子遗传机制,包括周期性表达基因的转录调控影响尾部延伸过程、后端化因子梯度诱导尾部形成、Hox基因影响体节特化过程及基因突变有可能导致的无尾现象等,从而提出了可能导致家禽无尾性状的胚胎发育时期的关键分子及信号通路,包括Irx1和Irx2基因、Notch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Fgf信号通路、RA信号通路等。研究鸡无尾性状的分子机制不仅可深入了解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尾部发育机制,更有利于揭示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尾部缩短及融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60.
家蚕追寄蝇(Exorista sorbillans)为双翅目、寄蝇科、追寄蝇属昆虫,寄生家蚕后引起多化性蚕蛆病。研究家蚕追寄蝇的系统进化关系,有助于探讨其寄生机制。采用PCR技术扩增了家蚕追寄蝇的线粒体DNA(mtDNA)片段,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的mtDNA片段大小约1.5 kb,包括完整细胞色素b基因(cyto b)及其侧翼tRNA-Leu基因序列,序列结构与其它21个昆虫物种的同源片段序列结构基本一致,说明线粒体DNA基因排列和基因结构的保守性;家蚕追寄蝇mtDNA的Cyto b蛋白和tRNA-Leu基因的二级结构符合功能大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维持一定的保守进化;双翅目昆虫不同蝇类mtDNA中的cyto b基因、tRNA-Leu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可保证构建蝇类系统发生树的准确性。基于包括家蚕追寄蝇在内的12个双翅目昆虫、5个鳞翅目昆虫、4个鞘翅目昆虫、1个直翅目昆虫的mtDNA cyto b基因编码氨基酸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双翅目中蝇类的进化次序依次为狂蝇科、果蝇科、寄蝇科、蝇科、丽蝇科,寄蝇科与蝇科和果蝇科之间的进化距离较近;鳞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起点,起源最早,双翅目处于种系发生树分叉的最末端,起源最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