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安全性评价和田间药效等系列试验,评估30%松脂酸钠水乳剂(EW)、20%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SP)和45%松脂酸钠可溶性粉剂(SP)用于防治杨梅介壳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药剂处理4d后,3种松脂酸钠制剂(30%EW、20%SP和45%SP)对杨梅柏牡蛎蚧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22.856~278.199mg·L-1,98%噻嗪酮原药的LC50为73.967mg·L-1,可见松脂酸钠3种制剂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但其室内毒力显著低于化学药剂噻嗪酮。室内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松脂酸钠3种制剂在田间使用最高剂量的1、2、4倍情况下,对东魁杨梅、荸荠种、丁岙梅3种杨梅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浙江、江西、福建三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松脂酸钠3种制剂对杨梅柏牡蛎蚧、矢尖盾蚧、榆牡蛎蚧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EW、20%SP和45%SP分别稀释400、300和200倍时,防治效果均在75%以上(75.67%~93.13%),达到与化学药剂噻嗪酮或噻虫嗪相当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豇豆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给豇豆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以湘豇豆1号和长豇豆3号为母本,以湘豇豆2号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得F1代,自交后获得F2代,按照数量遗传学理论对各亲本及其F2代分离群体的第一开花节位、节间长、分枝数(10节以下)、花序数(1—10节)、荚长、果柄长、荚横径、种子数8个性状的遗传效应及各性状问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开花节位与分枝数、节问长呈负相关,花序数与节问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花序数呈显著正相关,果柄长与荚长呈极显著正相关,奖长与荚横径呈显著正相关.花序数(1—10节)、节间长、荚长、荚横径、第一开花节位、种子数、果柄长和分枝数(10节以下)的广义遗传力依次为63.03%,50.00%,42.34%,35.30%。34.00%和27.16%.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木葡聚糖内转糖苷酶/水解酶(xyloglucan endotransglucosylase/hydrolase,XTH)基因在辣椒基因组中的特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了所有辣椒XTH基因家族成员,并对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和保守结构域等进行了预测,同时基于转录组数据集分析了XTH基因在辣椒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辣椒XTH家族包含23个基因成员,不均衡分布在除10号染色体外的其余11条染色体上;23个基因包含1~5个不等的内含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辣椒XTH蛋白可分为3个亚家族;基因表达特征分析显示,大多数辣椒XTH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CaXTH2、CaXTH21、CaXTH13和CaXTH23极有可能与辣椒果实的膨大与成熟相关。本研究为深入了解辣椒XTH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浙江省桐乡市发生的杭白菊叶枯病的病原菌,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对采集的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在测定其致病性的同时,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基于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TS)、nrDNA大亚基(LSU)和β-微管蛋白基因(TUB2)的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对多菌灵的抗性。结果表明,从杭白菊叶枯病病样中共分离到35株菌株,在回接试验中杭白菊表现出的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证明分离到的菌株为引起杭白菊叶枯病的病原菌。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初期为淡黄色,后为灰白色;培养25 d后菌落上的黑色球形分生孢子器产生大量液体状的淡粉色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无色、长椭圆形,大小(n=200)为2.8~4.9μm×1.2~3.0μm,初步判断该病原菌是茎点霉属Phoma真菌P. bellidis。基于ITS、LSU、TUB2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确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P. bellidis。该病原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为94.3%,且全部为高水平抗性菌株,抗药性机制为其TUB2的E198A突变,即TUB2的第198位密码子从GAG突变为GCG,导致第198位氨基酸从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  相似文献   
15.
为了防止洋葱伯克氏菌在农业环境中对人类的危害,采用离心和过滤的方法获得洋葱伯克氏菌无细胞培养物,并研究其在平板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和对水稻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洋葱伯克氏菌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中菌株R。、R。,、R。R~o.R:.、R。、R28的抑菌效果显著,在这7株菌中R。表现出对灰霉菌的强烈抑制作用和对稻瘟菌的较强抑制作用,并且表现出明显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