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曲靖市烟区土壤Ca^2+、Mg^2+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为曲靖市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曲靖市植烟区土壤进行大规模的采样分析,结合土壤类型、海拔等因子对土壤Ca^2+、Mg^2+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曲靖市植烟区土壤Ca^2+含量较丰富,全市平均值为3479.43mg/kg;Mg^2+含量丰富,全市平均值为336.4mg/kg;Ca^2+/Mg^2+值60%以上大于10,局部区域高达17。土壤有效Ca^2+含量大小顺序为:水稻土〉红壤〉紫色土〉黄壤;土壤有效Mg^2+含量大小顺序为:紫色土〉水稻土〉黄壤〉红壤。Ca^2+/Mg^2+值:红壤〉水稻土〉黄壤〉紫色土。Ca^2+/Mg^2+含量总体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海拔1800~2000m内,土壤有效Mg^2+最低,Ca^2+/Mg^2+值较高。[结论]曲靖市主要植烟区Ca^2+/Mg^2+值较高,所以在烤烟种植期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镁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42.
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花椰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花椰菜在不同生育过程中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以及氮磷钾肥不同配比对花椰菜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造成花椰菜严重减产,然而,在每公顷施N 450kg,P2O5 225kg,K2O3 37.5kg的情况下,却没有造成花椰菜减产;花椰菜对氮磷钾的吸收,以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其吸收量因生长期不同而异;合理的氮、磷、钾配比能提高氪、磷化肥的利用率,氮、磷、钾施用量为推荐施肥用量(opt)的75%(每公顷施N225kg,P2O5 112.5kg,K2O 281.25kg),其N、P利用率却高于Opt,N为31.44%,P为6.2%,分别比opt提高27.9%和18.5%,从而降低了氮磷肥料的流失,有效降低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43.
为了评价在中国西南地区广为采用的蚕豆—玉米轮作种植体系中前茬种植蚕豆所增加的土壤氮的供给量对后茬玉米生长的影响,设计了田间二因素试验,分别在不施氮、N75kg/hm^2、N150kg/hm^2、N300kg/hm^2四个氮水平条件下,比较前茬小麦单作、蚕豆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条件下轮作玉米的产量。数据表明,在不施氮(N0)和75kg/hm^2(N1)处理时,与前茬小麦单作相比,前茬单作蚕豆和小麦/蚕豆间作处理显著提高了后茬玉米棒子的产量,前茬蚕豆单作时后茬玉米棒子产量提高了21%和33%,而前茬小麦/蚕豆间作时分别提高了7%和30%,因此在外源氮供应低时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高,从而生物固氮残留提供的氮营养增加;但随施氮量的增加,前作不同种植方式下后作玉米产量间差异不显著,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蚕豆节约氮对下茬玉米的生物有效性降低。研究认为在蚕豆-玉米轮作体系中进行氮养分资源管理时,要综合考虑轮作方式和施氮水平,以求得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44.
玉米秸秆碳氮比调控施用对烟叶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玉米秸秆及调控碳氮比后施用对烤烟产量、产值及上、中、下部烟叶氮、磷、钾含量及累积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调控碳氮比后施用可显著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同时促进烟叶氮、钾吸收,尤其是利用油枯、苕子等高氮生物质材料与玉米秸秆进行调节碳氮比后施用效果更好;与玉米秸秆单独施用相比,玉米秸秆+苕子、玉米秸秆+油枯、玉米秸秆+尿素进行调控碳氮比后施用,烟叶产量分别提高11.53%、9.49%、3.73%,烟叶氮含量分别增加12.95%、4.80%、7.76%,氮总累积量分别增加26.15%、15.02%、11.79%,烟叶钾含量分别增加4.11%、5.24%、7.79%,钾总累积量分别增加16.10%、15.23%、11.81%;但是,烟叶对磷的吸收却有一定程度降低,玉米秸秆单独施用导致烟叶产量、产值及养分吸收降低;因此,在烤烟生产中施用高碳氮比玉米秸秆,既要注意补充氮素来调节碳氮比,也要考虑补充磷素.  相似文献   
45.
云南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定位监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选取南方典型坡耕地红壤为试验区,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于2008-2010年连续3a对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特征进行田间实地监测.结果表明,试验区域干湿季极其分明,3a平均降雨量为838.6 mm,主要集中在5月到10月,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养分流失时间、流失量与降雨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规施肥处理下径流量和氮磷流失量之间呈极其显著的指数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R=0.8974**和R=0.5297**.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量、径流系数及氮磷流失量变化规律一致,不施肥条件下,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大,优化施肥、揭膜、横坡垄作及秸秆覆盖等农艺措施能降低氮、磷流失量,尤其是横坡垄作种植,相对于顺坡垄作氮、磷流失总量降低了2/3左有.不同处理之间径流中各种形态氮磷含量无显著差异,说明不同农业措施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流失量而影响坡耕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的多少.坡耕地红壤地表径流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TDN占TN比例年均为24.58%,TDP占TP的比例年均为7%,TN流失量是TP的3倍左右;优化施肥和揭膜条件下可溶性氮磷所占比例增加,横坡垄作和秸秆覆盖条件下降低.在可溶性氮素中,NO3-N、NH3-N占TN的比例年均分别为8.41%、12.65%,但是2009、2010年NH3-N均小于NO3-N.因此,关于坡耕地地表径流不同流失氮素形态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研究结果不确定,且年际之间差异较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6.
在云南干旱区设置原状土沟(T1)、坡地夯实(T2)、夯实后盖石棉瓦(T3)和务实后盖塑料薄膜(T4)4种集雨导流模式,以坡地玉米为试材,研究不同导流模式对降雨的集水效率、水分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导流模式的集水效率、水分利用率和玉米产量的大小顺序均表现为T4 >T3 >T2> T1.总体来看,四种导流模式的集水效率在41.7% ~58.7%之间;相比于T1,T2、T3、T4的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4.9%、53.5%和92.5%,产量分别提高了1 767、1 981.5和2 385 kg/hm2.  相似文献   
47.
1 滴灌的发展情况 滴灌是微灌的一种形式,是将水加压、过滤,通过低压管道送达滴头,以点滴方式滴入作物根部的一种滴灌方式,把需施的肥料溶于水中进行此方式的灌溉即为滴灌施肥。滴灌的优点:提高化肥利用率,常规施肥肥料利用率仅30%~40%,滴灌施肥肥料利用率达80%以上,较常规施肥节肥50%以上。  相似文献   
48.
为了解耕作措施对山地蔬菜种植的影响,改善山地土壤的生态环境,笔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免耕及秸秆还田方式对山地土壤CO2含量及结球甘蓝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免耕相结合即有利于山地土壤呼吸产生CO2,又有利于山地蔬菜生长和产量、产值提高;免耕对土壤呼吸产生CO2影响不明显,但有利于蔬菜生长;深耕条件下增施秸秆,有利于土壤呼吸产生CO2,但对当季蔬菜的生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9.
洱海北部农田土壤碳、氮状况及肥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洱海北部农田采集了422个耕作层土壤(0~30 cm)样品,测试分析了土壤全氮、有效氮、有机质含量及分析其相互关系,结合多点基础地力试验结果,分析了土壤不同碳、氮含量与当季作物产量的相应关系。结果表明:洱海北部区域农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非常丰富,全氮含量主要分布于2.0~4.5 g kg-1之间,平均含量达到3.3 g kg-1,土壤氮主要为有机态氮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分布于40.0~70.0 g kg-1之间,平均含量达到56.3 g kg-1。作物相对产量与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当土壤全氮含量达到3.0 g kg-1或有机质含量达到56.0 g kg-1以上时,不施氮条件下,水稻作物产量可以达到稳产。  相似文献   
50.
干制辣椒土壤养分调查及配方施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砚山县气候温和,降雨较丰富,土壤肥力普遍较高,适宜干制辣椒种植,但施肥上主要表现为氮、磷肥用量偏高,钾肥用量不足,复合(混)肥和单质肥配合施用欠妥,农家肥使用量偏低,致使氮、磷、钾投入失衡.根据调查分析和配方施肥要求,建议当地施肥应遵循"减氮、减磷、增钾"的原则,调整复合肥配比,减少单质肥的使用,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