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为研究麦红吸浆虫的耐寒性,采集河南南阳、河南辉县、陕西西安、河北保定和天津等5个不同地区的麦红吸浆虫圆茧,分别测定其过冷却点。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圆茧的过冷却点均随着纬度升高而显著下降,河南辉县种群圆茧过冷却点平均值最高,为-18.46℃;天津种群圆茧过冷却点最低,为-25.34℃;河南南阳种群和陕西西安种群圆茧过冷却点变异较大;不同地区的麦红吸浆虫的过冷却能力与各采样点1-2月极端低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2.
<正> 目前,蔬菜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过量、频繁施用化学农药造成了严重的蔬菜和环境污染。蔬菜病虫无公害综合治理应采取以抗病品种和培育无病壮苗为基础,定植后以病害初期准确诊断后,运用高效安全的化学及生物农药为主,结合栽培防治、生态防治及物理防治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23.
为了解黏虫和劳氏黏虫在河南原阳的发生情况, 本研究利用佳多虫情测报灯对2015年-2019年两种害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 并对两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2015年-2019年间在河南原阳监测的黏虫和劳氏黏虫成虫均发生4代?两种成虫在原阳的发生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 黏虫以第一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5.4%~93.6%, 主要发生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劳氏黏虫以第三代为主, 占全年总诱虫量的54.4%~87.8%, 主要发生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本研究为河南省原阳地区黏虫和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4.
三种不同波长绿-黄光对甜菜夜蛾产卵生物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杂食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全国部分省区发生逐渐加重[1]。目前,国内外已有应用黄色光对农业害虫进行有效防治的报道,如八濑顺也[2]报道利用黄色灯防治蔬菜上的棉铃虫、甘蓝夜蛾和斜纹夜蛾等  相似文献   
25.
东亚小花蝽对四种害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饲养的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成虫对棉蓟马成虫、烟粉虱4龄若虫、朱砂叶螨雌成螨和甘蓝蚜成虫的捕食作用、种内干扰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东亚小花蝽对棉蓟马的捕食量符合Na=1.0819Nt/(1+0.08485Nt),对朱砂叶螨的捕食量符合Na=2.704Nt/(1+0.1423Nt),对烟粉虱的捕食量符合Na=1.9641Nt/(1+0.2455Nt),对甘蓝蚜的捕食量符合Na=1.5912Nt/(1+0.1808Nt)。东亚小花蝽的捕食作用有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捕食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的关系符合Hassell模型。东亚小花蝽的捕食量与害虫密度正相关,寻找效应与害虫密度负相关。在这4种害虫中,小花蝽对朱砂叶螨的瞬间攻击率和最大捕食量均最大、处置时间最短,对棉蓟马的瞬间攻击率最小,对烟粉虱的最大捕食量最小、处置时间最长。  相似文献   
26.
昆虫视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为繁多的生物,具有发达和敏感的视觉系统。昆虫视蛋白是一种膜蛋白,是昆虫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是否直接参与视觉成像,可将昆虫视蛋白分为视觉视蛋白和非视觉视蛋白两大类。昆虫视蛋白在视觉成像和生物钟昼夜节律同步调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对目前已报道的昆虫视蛋白的种类、表达特征、分子结构、生物学功能、吸收光谱的分子机制和分子进化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7.
为明确农业迁飞性蛾类害虫在我国迁飞过渡带地区的种群动态。2015年—2019年,在河南省漯河市利用高空探照灯对迁飞性蛾类害虫进行监测。结果表明,5年诱集的主要迁飞性蛾类害虫共计7种70 026头,其中夜蛾科主要包括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黏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Rottemberg)、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schler)和草地贪夜蛾S. frugiperda (J.E.Smith),螟蛾科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从5年的诱虫总量来看,棉铃虫和黏虫为优势种;小地老虎、二点委夜蛾和甜菜夜蛾为丰盛种;稻纵卷叶螟为常见种。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棉铃虫每年形成4个高峰期,其中8-9月(第3代和第4代)诱蛾量最大,占5年诱虫量的80.11%。黏虫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中旬。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8月15日灯下首见,和其他6种蛾类当年同期诱虫数量比较,为常见种。  相似文献   
28.
[目的]明确海南省菜心、苦瓜和豇豆中有机磷农药的残留状况及居民的有机磷膳食摄入风险,为降低居民有机磷膳食摄入风险及农业主管部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2~2013年海南省菜心、苦瓜和豇豆3种蔬菜的市场农药残留监测数据,并根据我国不同人群的摄入量和体重数据,运用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risk软件,以风险商表征菜心、苦瓜和豇豆中的有机磷膳食风险.[结果]残留分析表明,52.82%的菜心、14.27%的苦瓜和30.52%的豇豆中含有机磷农药残留,其中12.79%的菜心和1.74%的豇豆有多残留.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P995水平膳食暴露风险的排序从高到低为:菜心中敌敌畏>豇豆中对硫磷>豇豆中氧乐果>苦瓜中氧乐果>菜心中毒死蜱>苦瓜中对硫磷,通过食用海南豇豆、苦瓜、菜心摄入有机磷的风险商均小于1;不同年龄段的暴露风险较高的为2~3、4~6和7~10岁年龄段,其他各年龄段的风险均较低.[结论]海南菜心、苦瓜和豇豆中有机磷残留对我国居民不同人群有机磷残留的膳食摄入风险较低,各人群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在可接受范围.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利用尖塔、挡板、粗糙元等边界层发生装置,在OFDY-1.2可移动式风蚀风洞中通过各种不同模拟装置的组合,对典型地表建立了近地表流场,测量了模拟流场的风速廓线。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近地表流场对风洞内土壤风蚀模型试验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30.
1月16日,在由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举办的首届中国组合盆栽大赛中,广州市拙草园园林园艺有限公司、浙江森禾种业有限公司、广州秀色园艺有限公司的参赛选手从全国各地参赛的41队选手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冠军、亚军、季军。广州花卉研究中心等10队参赛选手获得优胜奖。本次大赛是中国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组合盆栽大赛,中国花卉协会盆栽植物分会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提高国内组合盆栽的艺术水平,增加花卉产品的观赏价值,扩大花卉产品的销售份额。同时选拔出更多的组合盆栽优秀人才,进一步在全国普及推广组合盆栽艺术。虽然春节将至,正是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