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3篇
  2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研究以1套小麦自然群体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drought stress, DS)和正常灌溉(well-watered, WW)条件下,旗叶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 ChlC)、株高(plant height, PH)、穗粒数(grain number per spike,GPS)、千粒重(thousand-grain weight, TGW)、有效分蘖数(effective tiller number, ETN)与小区产量(plot yield,PY)的表型变异,遗传特性以及性状间的相关性,来发掘优异抗旱种质资源。研究表明,该群体各性状表型变异受水分环境和基因型的显著影响,表型变异广泛(9.24%~30.34%/DS和7.98%~23.41%/WW),多样性指数较高(0.68~0.92/DS和0.64~0.88/WW),遗传力较低(0.15~0.72/DS和0.19~0.81/WW)。ChlC与GPS、TGW和PY间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而TGW和GPS与PY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0.143*~0.661**/DS和0.380**~0.665**/WW),表现出较高的关联度(0.404 5~0.455 8/DS, 0.423 3~0.468 9/WW)。通过旱胁迫系数聚类,将该群体分为3类,其中,第Ⅲ类聚有的43份材料表现出叶绿素含量和产量表型较强抗旱性。本研究将为小麦抗旱种质资源的筛选和抗旱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2008~2010年在甘肃省定西市半干旱雨养条件下,采取全膜穴播覆土(A)、全膜穴播(B)、膜侧条播(C)3种覆膜种植方式,并以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度各覆膜方式下小麦开花期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向籽粒的转运量、对籽粒贡献率都明显高于CK,分别较CK高112.9%、128.9%和12.5%.覆膜对籽粒贡献率的提高主要是促进了叶部(叶片+叶鞘)和茎杆物质向籽粒的转运,但降低了穗部(穗轴+颖壳)转运率和贡献率;不同覆膜方式间比较,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均以处理B最高,贡献率以处理A最高,3种覆膜方式中,积累量、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以处理C为最低.处理A、B转运率的高低差异因年份而异.虽然3种覆膜种植方式开花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转运量都显著高于CK,但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转运量有些覆膜方式不一定较CK高,且处理间差异单茎远小于群体.  相似文献   
33.
为揭示不同播种量处理对甘肃省3个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以陇中2号、兰天36号和铜麦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水平,低温半干旱区和半湿润易旱区为150.0、187.5、225.0、262.5和300.0kg/hm2,半干旱区为112.5、150.0、187.5、225.0和262.5kg/hm2。研究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群体结构的变化特性和不同区域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低温半干旱区、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适宜播种量依次为187.5、225.0和225.0kg/hm2,最高产量分别是5 472.0、5 730.0和7 271.4kg/hm2。随种植密度的升高,各生态区小麦产量、穗数均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穗粒数随之减小,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基本苗和分蘖成穗率随密度的变化趋势与产量变化一致;地上部生物量随密度增大呈增加趋势,半湿润易旱区和半干旱区不同播种量间地上部生物量差异显著;在相同的播种量下(150.0和225.0kg/hm2),不同区域的产量差异较大,以半干旱区平均产量最高,半湿润易旱区次之,低温半干旱区最低。  相似文献   
34.
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秸秆还田和秋覆膜是西北旱地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生产中有效的节水增产措施。为明确西北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不同作物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田土壤蓄水保墒和节水增产效果,于2011年9月至2013年6月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甘肃省通渭县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比较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玉米秸秆还田、麦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单一麦秸秆还田和传统平作种植对西北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冬小麦全生育期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0~200 cm平均土壤贮水量在2011—2012和2012—2013年度分别提高6.1%和9.6%,而单一秸秆还田分别提高0.7%和4.6%。在降水偏多的2011—2012年度,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冬小麦全生育期0~200 cm土壤贮水消耗量比传统平作低19.0 mm (P0.05)外,其余各处理无显著差异;在降水偏少的2012—2013年度,秸秆还田及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平均比传统平作多耗水39.1 mm,其中,两个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返青至拔节阶段的耗水量,显著降低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并增加了对深层土壤水分的调用。与传统平作相比,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可使小麦籽粒产量提高31.0%~69.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6%~43.0%;而单一秸秆还田的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28.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11.6%。以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处理增产效果最好,2年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平作提高51.1%和41.7%,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玉米秸秆还田结合秋覆膜种植模式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适宜在西北旱农区小麦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35.
不同熟期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河西地区不同熟期类型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对粒质量的影响,对6个不同熟期类型(早、中、晚)春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并推导出了次级参数,同时对粒质量与不同参数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晚熟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高、灌浆期(T)较长、灌浆高峰灌浆强度大且持续时间长,缓增期灌浆速率(R3)急剧下降.早熟品种灌浆期短,灌浆高峰灌浆强度小、持续时间短,缓增期灌浆速率高于中、晚熟品种.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个灌浆过程来看,平均灌浆速率对粒质量的影响大于整个灌浆持续时间.从阶段灌浆参数分析来看,渐增期灌浆速率(R1)、快增期灌浆速率(R2)和缓增期灌浆持续时间(T3)是影响河西地区不同熟期春小麦粒质量的主要参数,其中快增期灌浆速率对粒质量的作用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36.
我国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我国水资源现状,总结了近20年来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分析了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黄淮海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黄淮海地区特殊的环境状况提出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等节水措施,为指导该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7.
西北荒漠绿洲高产区的水土状况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荒漠绿洲高产代表区张掖市为单元,分析了土地的质量和数量背景、生产力和生产潜力状况。认为:在现有的用水效率下,水资源已经不足,但通过实施节水措施可补缺有余。在近17年高产高投入状况下,除钾含量逐年下降外,农田土壤的物理结构、有机质、氮、磷等各种肥力因素呈持续优化状态。主要作物生产力已达到潜力值的73.4%。种植业中以蔬菜和制种纯收入最高,林果业次之,大田作物最低。蔬菜业中,集约化设施种植方式(日光温室和拱棚)高于地膜蔬菜。提高土地承载力的关键是水土环境工程的良性建设、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严格控制人口。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究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叶片抗氧化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在西北半干旱区设置了秸秆带状覆盖(SM)、黑膜大垄覆盖(PM)和露地无覆盖(CK)3种栽培处理,研究了不同覆盖条件下马铃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膜脂过氧化物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SM处理显著提高马铃薯植株细胞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能力,维持了较高的渗透性,与CK相比,S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降低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分别降低14.4%、10.0%;平均显著提高可溶性糖(WSC)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提高17.1%、15.4%、22.5%和27.5%。与CK相比,PM处理在全生育期平均显著提高MDA、Pro、WSC含量和SOD、CAT活性,分别提高14.3%、38.6%、17.1%、15.2%和8.5%;平均显著降低POD活性17.1%。覆盖显著提高了马铃薯鲜薯产量,与CK相比,S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12.9%,PM处理3年平均显著增产29.2%。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SM处理产量与POD、SOD、CAT活...  相似文献   
39.
对15个冬小麦品种(系)、不同种类的性状、采用4种聚类方法——模糊聚类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类平均法,进行了分类结果的对比,表明了不同分类性状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在专家经验分类中所着重的株高、生育部、叶部和穗部等21个性状.讨论了分类性状选择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0.
用72个小麦品种(系)研究了面粉品质与兰州拉面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淀值都与拉面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50和0.60。面团流变学特性中的面团筋力(W)、弹性指数(I.e.)、膨胀指数(G)、面团弹性(L)、面团韧性(P)与拉面最终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W值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