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体内活性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对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 (L.)] 体内活性酶的影响,采用叶片药膜法,用氯虫苯甲酰胺LC50和LC25剂量处理小菜蛾3龄幼虫24、48 h后,测定了幼虫体内羧酸酯酶、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等4种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处理除对羧酸酯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外,对另3种酶活性均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下降最明显,LC25和LC50处理小菜蛾24 h后,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92.57%和98.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不同戊唑醇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差异,筛选出环保剂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过程对水生态环境的污染.[方法]采用半静态法测定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和25%戊唑醇水乳剂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并根据有毒化学物质毒性等级分类标准进行毒性分级.[结果]430 g/L戊唑醇悬浮剂对斑马鱼24、48、72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89、7.87、7.84和7.81 a.i.mg/L,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对斑马鱼24、48、72和96 h的LC5分别为6.20、5.68、5.32和5.28 a.i.mg/L,25%戊唑醇水乳剂对斑马鱼24、48、72和96 h的LC5o分别为3.29、3.18、3.12和3.10 a.i.mg/L.依据OECD对有毒化学物质的毒性等级分类标准,可确定3种戊唑醇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均为Ⅱ级毒性,对斑马鱼的安全性排序为430 g/L戊唑醇悬浮剂>60 g/L戊唑醇悬浮种衣剂>25%戊唑醇水乳剂.[结论]不同戊唑醇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不同,其中以悬浮剂型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最低,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戊唑醇防控植物病害时应尽量采用悬浮剂,以减少对水生态系统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
熊腾飞  林庆胜  冯夏 《种子》2022,(6):102-106
为筛选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菜心种子的丸粒化包衣,增强菜心对不良环境的抵御能力和苗期长势,拓展菜心种子丸粒化包衣的功能,提高菜心种子丸粒化包衣的应用性,测定α-萘乙酸、矮壮素、芸苔素内酯、活力碳80、复硝酚钠、吲哚丁酸、黄腐酸等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菜心种子发芽率、根长、株高和茎粗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0.01 mg/kg的芸苔素内酯和2 500 mg/kg的α-萘乙酸分别在丸粒化包衣后第9天和第15天的根长最长,且显著长于对照组;10 mg/kg的芸苔素内酯和1 mg/kg的复硝酚钠分别在丸粒化包衣后第9天和第15天的株高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0.01 mg/kg和1 mg/kg的芸苔素内酯在包衣后第9天的根长和株高都显著大于对照组。250 mg/kg的α-萘乙酸和5 mg/kg的矮壮素包衣后在第9天和第15天分别对根长和株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0 mg/kg的复硝酚钠与5 mg/kg和50 mg/kg的吲哚丁酸单用和混用都对菜心的茎粗有显著的加粗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发达地区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农药残留降解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同时也造成严重的农产品污染和环境污染。对农药残留降解方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吸附、洗涤和辐照等物理方法,水解、氧化分解和光化学降解等化学方法,微生物、降解酶和工程菌等生物方法对农药残留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紫外诱变毒死蜱降解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Hu-0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筛选获得12株突变菌株,其中突变株Hu-01-4和Hu-01-6的降解效果明显高于初始菌株Hu-01.突变株Hu-01-4和Hu-01-6经过加药斜面传种10代,Hu-01-6的降解率比初始菌株提高11.74%,并且保持良好的稳定性.突变菌株Hu-01-6在28℃、pH6.5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量最大,降解率最高,且均明显高于初始菌株Hu-01.  相似文献   
17.
几种拟除虫菊酯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氟硅菊酯对供试稻纵卷叶螟三龄幼虫的LC50值为1~47 mg/L,均小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三唑磷和甲胺磷,相对毒力指数较高,相对三唑磷毒力指数为96.71~3746.46,相对甲胺磷毒力指数为731.35~36784.2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剂量处理时,2.5%高效氟氯氰菊酯和5%氟硅菊酯处理防治卷叶效果均达到70%~89%,3种供试水乳剂对稻纵卷叶螟幼虫防治效果达56%~92%,药后20 d对稻飞虱兼治效果达86%~98%,效果良好,不对水稻产生药害,对天敌影响也较小.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合理使用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2011-2013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广东连州、惠州、番禺、石井和广西柳州5个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与敏感基线(LC50=0.23mg/L))相比,2011年上半年,各监测点小菜蛾均处于敏感水平。2012年下半年和2013年下半年,各监测点小菜蛾均处于中、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6~506倍。总体上小菜蛾抗药性水平下半年高于上半年。分析认为过度依赖该药,随意提高施用剂量,不合理混配等是导致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迅速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芽孢杆菌对菜心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为利用根围促生细菌芽孢杆菌研发十字花科蔬菜微生物种子包衣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菜心种子萌发试验,统计分析其根长、株高、发芽率和发芽势,观察菜心幼苗生长情况。[结果]采用的6种芽孢杆菌均具有提高菜心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以及促进幼苗生长的作用。最终筛选出对菜心幼苗生长有良好促进效果的芽孢杆菌以及其最适处理浓度是枯草芽孢杆菌(湖北)10 000倍液和枯草芽孢杆菌(河北)10 000倍液。[结论]根围促生细菌芽孢杆菌对菜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促生作用,可以作为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丸粒化包衣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为研究对象,筛选参与小菜蛾代谢氯虫苯甲酰胺的主要细胞色素P450解毒基因,为阐明不同抗性水平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叶片药膜法测定不同小菜蛾种群3龄幼虫对氯虫苯甲酰的抗性水平,通过转录组测序、insectbase数据库和小菜蛾基因组数据库筛选得到5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应用MEGA5.10软件对5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进行进化分析,获得与抗药性密切相关的CYP3和CYP4家族P450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目的基因在小菜蛾室内筛选种群(HZY)和田间抗性种群惠州种群(HZ)、连州种群(LZ)、东升种群(DS)、钟落潭种群(ZLT)中的表达量,选用RNA干扰技术,采用注射法,验证在抗性种群中显著上调表达的CYP6BF1V4在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中的功能。【结果】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LZ和HZ小菜蛾种群为中等水平抗性,ZLT、DS和HZY小菜蛾种群为高水平抗性。对52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小菜蛾拥有10个CYP4家族基因,28个CYP3家族基因,其中2个CYP4家族基因在HZ和HZY种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敏感种群,4个CYP3家族基因表达量与小菜蛾抗性呈正相关,8个基因在中等水平抗性小菜蛾体内的表达量高于在高水平抗性小菜蛾体内的表达量。对田间种群进一步筛选得到6个与小菜蛾抗氯虫苯甲酰胺密切相关,在不同抗性种群中均上调表达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其中4个为CYP6家族基因(CYP6BF1V4CYP6BF1V3CYP6f1CYP6B6),2个为CYP9家族基因(CYP9G2.1CYP9G2.2),以CYP6BF1V4的表达量最高,其在抗性种群中的表达量是在敏感种群中表达量的3.5—6.3倍。RNA干扰结果显示,沉默CYP6BF1V4能够显著提高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结论】CYP6BF1V4CYP6BF1V3CYP6f1CYP6B6CYP9G2.1CYP9G2.2可能在小菜蛾体内协同调控多功能氧化酶的表达,从而加快小菜蛾代谢氯虫苯甲酰胺的速度,提高小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