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8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52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陕西(土娄)土中硝态氮运移特点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研究了陕西(土娄)土中NO3-N运移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O3-N淋失量与土壤深度呈指数曲线关系,与施N量呈线性相关;NO3-N淋移深度随地而接水量(降水量加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大部分都集中在0~60cm,含量高峰一般出现在20~40cm;不同施N方法对NO3-N的淋失和在土壤中的积累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研究残留肥料氮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去向。【方法】采用15N标记田间微区试验法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下,施用的肥料氮在3种长期(19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土壤,No-F;施用氮、磷、钾化肥土壤,NPK;有机无机配施土壤,MNPK)连续3季作物收获后的去向。【结果】NPK和MNPK处理土壤3季作物对标记氮肥总利用率分别为57%和65%,均显著高于No-F处理土壤(28%)(P<0.05)。No-F、NPK和MNPK处理土壤随后两季(第二季和第三季)作物对第一季收获后残留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17%、15%和8%,其中No-F处理土壤第三季作物对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为7%,显著高于NPK(2%)和MNPK处理(3%)。3季作物收获后,No-F、NPK和MNPK处理土壤施入氮肥在土壤和作物系统的总回收率分别为50%、77%和84%,损失率分别为50%、23%和16%。3季作物收获后三供试土壤标记氮肥残留率均约为20%,且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结论】长期平衡施肥尤其长期有机无机配施可显著提高肥料氮利用率,降低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研究新疆地区奶牛乳房炎病例中大肠杆菌的种系分类群及其基因相似性,从新疆4个地区7个牛场奶牛乳房炎奶样分离的大肠杆菌中选出90株,用PCR扩增具有种系分类群标记的chuA、yiaA基因和TSPE4.C2 DNA片段.试验结果显示,所检测菌株中A群占93.33%,B1群占6.67%,未检测到属于B2和D群的肠外毒力株.进一步用RAPD技术分别以3个随机引物对这些菌株进行基因相似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当相对基因相似性为0.25时,被检菌株分为10(A-J)个亚群,其中41.1%的菌株属于A亚群,21.1%的属于B亚群,17.8%的属于C亚群,其它20%的菌株不均匀的分布在7(D-J)个亚群中.其中,乌鲁木齐周边3个牛场50%的菌株、伊犁地区55.6%的菌株分布在A亚群,昌吉地区2个牛场66.7%分离菌株平均分布在A亚群和B亚群,库尔勒地区牛场25%分离菌株分布在A亚群,58.3%分布于C亚群.根据种系分类群标记研究结果显示,本次从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分离出的被检菌株均属于共生性大肠杆菌.基因相似性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菌株分布在3个亚群中,不同地区分离菌株的基因相似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我国化肥零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探讨特定环境条件下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的作物产量效应及氮效率,可为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两年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比例探讨陕西关中塿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及氮效率的响应。试验设对照不施肥 (CK)、氮磷钾100%由化肥提供 (NPK)、75%NPK + 25%有机肥氮 (25%M)、50%NPK + 50%有机肥氮 (50%M)、25%NPK + 75%有机肥氮 (75%M) 和全部氮由有机肥提供 (100%M),共6个处理。 【结果】 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及其总产量。在不同有机无机配比的处理中,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增加产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75%M处理的作物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处理,两个轮作年氮回收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5%~43%和38%~61%;氮农学效率的范围分别为12.3~18.3 kg/kg和17~24 kg/kg;氮偏生产力范围分别为41.4~46.5 kg/kg和44~51 kg/kg;氮生理效率范围分别为31~47 kg/kg和34~46 kg/kg。总体而言,75%M处理的氮效率高于其它处理。小麦–玉米轮作两年之后,施肥处理0—1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为11~133 kg/hm2,以NPK处理最高。氮平衡结果显示,50%M、75%M和100%M均有一定的氮素盈余,盈余量为33~120 kg/hm2,其中以100%M处理的盈余量最大。25%M和NPK处理有一定亏缺,分别为N 19.6 kg/hm2和40.3 kg/hm2。另外,两个轮作年的年均经济收益大小为75%M > 50%M > 25%M > NPK > 100%M,其中75%M处理的年收益最高为19906元/hm 2,100%M处理的年收益最低为16634元/hm2。 【结论】 经过小麦–玉米两个轮作年,有机肥替代75%化肥氮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氮效率,增加年经济效益,同时有效减少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研究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变化,有助于选择和优化特定作物体系下不同肥料管理措施,提高磷资源效率。 【方法】 基于20年土冬小麦/夏休闲体系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利用Tiessen-Moir磷素分级法,测定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并分析其与小麦磷吸收量、土壤磷表现平衡之间的关系。试验设7个处理:不施肥 (CK)、单施化学氮肥 (N)、氮钾化肥配施 (NK)、磷钾化肥配施 (PK)、氮磷化肥配施 (NP)、氮磷钾化肥配施 (NPK) 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 (MNPK)。 【结果】 旱作条件下,20年长期NP、NPK和MNPK处理较CK、N、NK、PK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年平均增产在205~265 kg/hm2之间,以MNPK增幅最高。NP、NPK和M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和秸秆吸磷量。PK、NP、NPK、MNPK处理较CK处理显著提高了树脂磷 (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无机磷 (NaHCO3-Pi)、氢氧化钠提取无机磷 (NaOH-Pi)、浓盐酸提取无机磷 (C.HCl-Pi) 和残余磷 (Residual-P) 含量,显著降低了碳酸氢钠提取有机磷 (NaHCO3-Po) 和氢氧化钠提取有机磷 (NaOH-Po) 含量。PK、NP、NPK与CK相比,对稀盐酸提取无机磷 (D.HCl-Pi)、浓盐酸提取有机磷 (C. HCl-Po) 含量影响不大,而MNPK显著提高了D. HCl-Pi和C. HCl-Po含量。N、NK处理较CK显著增加了Residual-P和C. HCl-Po,显著降低了NaHCO3-Po和NaOH-Po,对Resin-P、NaHCO3-Pi、NaOH-Pi、C.HCl-Pi和D.HCl-Pi含量没有影响。与试验初始时相比,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主要增加了土壤中可利用态无机磷的比例,降低了残余态磷和有机磷的比例。土壤中Resin-P、NaHCO3-Pi和C. HCl-Pi与小麦磷吸收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磷素盈余显著增加了D. HCl-Pi、Resin-P和NaHCO3-Pi的含量。 【结论】 供试土壤条件下,NP、NPK和MNPK三种平衡施肥措施都不仅有利于作物增产,而且有利于保持高比例的土壤有效磷库。   相似文献   
107.
气候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量化气候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地区小麦产量的影响,找到减少干旱对小麦生产影响的途径,利用气象数据和多种来源的作物数据模拟了1955~2004年冬小麦产量。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量和蒸散量在1960~2000年间,以每10年高达20 mm的速度减少,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加剧了土壤水分的亏缺,但黄土高原稳定的春雨降低了气温上升带来的影响。在过去的50年里,人为因素(非气候,技术进步)对小麦总产量的走向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最近10年来,模拟结果显示,气候影响已经上升到了60%,达到每10年每公顷300 kg(总量约500 kg)。现代农业中重型农机具的使用对黄土土壤质量和小麦产量都有不良影响。相反,免耕措施与小麦秸秆覆盖改进土壤水分平衡及其再分配,不仅增加了作物产量,而且降低了减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8.
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984~1990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用化肥、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和活性及土壤腐殖质组成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长期单施或与化肥配施,均明显促进耕层(0~20cm)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加了易氧化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的含量,提高了K  相似文献   
109.
为了使畜禽寄生蠕虫形态学分类更加方便、简捷,采用Visual Basic可视化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绦虫纲、吸虫纲、线虫纲和棘头虫纲的各目、科和属的虫体形态特征建立数据库,通过资料查询系统,可方便快捷的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同时模拟寄生虫形态学分类检索的步骤,以虫体名称与虫体形态双向检索,建立分类检索系统。本系统对从事畜禽疫病防治、公共卫生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海关进出口检疫以及市场检验等项工作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红壤酸化及石灰改良影响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的有效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了解初始酸度对石灰改良红壤钾素有效性的效应,为酸化红壤改良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本试验以湖南祁阳典型的第四纪红土为基础,人为调节出土壤pH分别为4.0、4.5、4.8、5.2的土壤。每个酸度土壤的一半加石灰改良至pH 6.0 (石灰改良处理),另一半不变(酸化处理)。以该土壤进行了小麦盆栽试验。每个盆内放入一个尼龙网根袋,并添加供试红壤1.65 kg (根袋中加150 g)。小麦生长80天后收获,调查了小麦生物量和钾吸收量,测定比较了小麦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不同形态的钾含量变化。【结果】1)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生物量(地上部和根部)与初始pH显著正相关(P<0.05),也与钾吸收量显著正相关(P<0.05)。石灰改良处理冬小麦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酸化处理,也随初始pH升高而显著升高。2)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速效钾随pH升高显著降低,非根际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的根际土壤(除pH 4.0外)。石灰改良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酸化处理,且非根际土壤显著高于对应根际土,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随初始pH升高而显著下降。3)不同酸化土壤冬小麦根际土壤钾离子饱和度随pH升高而显著下降,非根际土壤钾离子饱和度则随pH升高呈增加趋势。石灰改良处理土壤各处理根际土钾离子饱和度均显著低于对应的非根际土,同时非根际土钾离子饱和度与酸化处理的变化趋势一致。4)不同酸化处理红壤冬小麦生物量与根际速效钾亏缺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冬小麦根际土壤速效钾亏缺率和冬小麦吸钾量及根际钾离子饱和度亏缺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石灰改良处理根际土壤速效钾亏缺率则与初始pH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在本试验的pH范围内,酸化条件下,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随pH降低而升高,而冬小麦吸钾量及生物量均随pH升高而升高。表明酸化红壤影响冬小麦钾养分吸收的主导因素是土壤的酸度。施石灰降低了土壤的酸度,提高酸化红壤作物产量和吸钾量。红壤施用石灰校正酸化应在pH降到5.0之前进行。酸化红壤石灰改良后,还应注意适量补充钾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