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6篇
  5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目的]筛选出适合大方县气候特点且具有较好的晚疫病抗性和丰产性的马铃薯品种,为其在大方县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2012~2014年对大方县6个马铃薯主栽品种(威芋3号、威芋5号、会-2号、宣薯2号、毕引1号、米拉)进行晚疫病抗性监测。[结果]威芋5号、毕引1号和会-2号的抗性表现为中抗(MR),比较稳定,且丰产性最好;宣薯2号和威芋3号均表现为中感(MS),丰产性一般。[结论]威芋5号、毕引1号和会-2号适宜大方县气候特点,具有较好的抗性和丰产性,适合在大方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测定香港牡蛎幼虫的运动速度、耗氧率、摄食率及趋光性等关键参数,为指导牡蛎人工育苗的集约化、精准化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莱卡显微镜和显微数码测量分析系统记录不同发育时期的香港牡蛎幼虫面盘直径和运动速度。通过静水系统试验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香港牡蛎幼虫单个个体的耗氧率和摄食率。通过不同光色诱集效果试验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牡蛎幼虫的趋光效应。最后分析上述参数与生长性状 (即壳高)的相关性。【结果】香港牡蛎幼虫的运动速度为550~7500 μm/s,幼虫运动速度随壳高增高而增加,但当接近变态时,幼虫的运动速度则下降,幼虫壳高与运动速度相关方程为y=-0.0043x2+27.992x-1002.6, R2=0.9892。随着幼虫壳高增高,面盘直径也逐渐增大。幼虫壳高与面盘直径的线性关系为y=0.7867x-11.412, R2=0.9519。随着幼虫壳高增高,其耗氧率逐渐增加,单个幼虫的耗氧率为0.67~6.45 ng/h。香港牡蛎幼虫摄食率随着幼虫壳高增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单个幼虫的摄食率范围为35~660 cells/h。不同发育阶段的牡蛎幼虫趋光性存在明显差异, D形幼虫趋向于白光[(29.47±5.75) %]、蓝光[(20.24±7.21) %]和紫光[(19.94±3.90) %],壳顶幼虫趋向于白光[(24.88±7.54) %]、绿光[(24.10±8.31) %]和蓝光[(22.05±4.26) %],眼点幼虫则趋向于蓝光[(37.80±4.59) %]、白光[(19.95±5.33) %]和绿光[(15.85±2.17) %],但不同发育时期的牡蛎幼虫趋向于红光的比例最低。【结论】香港牡蛎幼虫的运动速度、耗氧率、摄食率与生长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白光、蓝光和绿光对香港牡蛎幼虫有一定的吸引作用,红光具有诱导香港牡蛎幼虫沉降的作用,为其人工育苗过程中幼虫的精准化培育管理、确定幼虫最优饵料投喂量提供依据,也为设施化高密度育苗设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3.
赤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和食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综述了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选育抗病品种、化学防控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等,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
鄂杂棉12F1(原代号20-9)是湖北省黄冈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杂交棉新品种。2003-2004年通过湖北省杂交棉区域试验,2005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鄂杂棉12植株高大,松散塔形,茎秆粗壮,叶中等大,色较淡。全生育期长势强,后劲足,不早衰。1.1丰产性。2003-2004年湖北省杂交棉区试,两年平均每公顷子棉产量3617.1kg,皮棉产量1540.2kg,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7.12%和10.78%。其中2003年每公顷子棉产量3540.6kg,皮棉产量1469.85kg,均居第1位,分别比对照鄂杂棉1号增产7.3%和9.9%,皮棉产量较对照及参试品种增产均达…  相似文献   
45.
棉花增密降肥对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增密降肥试验与传统种植方式的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适当减少肥料投入,节本增效明显。试验较对照节约成本912.00~2736.00元·hm2,增效1200~6800元·hm-2。以密度4.05万株·hm、施肥量180kg·hm-2处理的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46.
3种除草剂对棉田杂草的防效及对棉花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3种不同除草剂不同用量对棉花影响,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除草剂对棉花性状均有危害,建议适时适量安全使用除草剂,降低除草剂对棉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番茄水通道蛋白基因SlAQP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克隆得到的番茄水通道蛋白SlAQP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特征、编码蛋白的细胞定位及其在番茄材料Mirco Tom中经干旱胁迫后的表达模式,为进一步研究番茄在逆境下的抗逆机制及加快番茄抗逆育种积累资料。【方法】采用RACE 技术克隆番茄水通道蛋白基因的cDNA全长,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编码蛋白特性;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SlAQP基因与GFP融合的瞬时表达载体(SlAQP::GFP)转入洋葱表皮细胞,对该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Real time-PCR 分析该基因在番茄品种Mirco Tom中经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机制。【结果】SlAQP基因(GenBank登录号:HQ433337)cDNA全长为1 107 bp,编码区含852 bp,共编码28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表明,SlAQP基因含有6 个跨膜区,2 个NPA 单元,其氨基酸残基与MIP 家族蛋白保守区序列完全一致,且该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PIP 类质膜型水通道蛋白氨基酸序列具有很高的同源性。11个物种间的聚类分析表明,SlAQP基因编码的蛋白与马铃薯质膜型水通道蛋白遗传距离最近。细胞定位结果确认SlAQP基因编码蛋白在细胞质膜上发挥生物学作用。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SlAQP基因在番茄基因组DNA中呈单拷贝。Real time-PCR 分析结果证实,干旱胁迫下该基因表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对番茄水通道蛋白SlAQP基因在干旱胁迫后的表达模式分析,预示该基因表达受逆境条件的影响,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其在干旱胁迫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8.
为了揭示主要数量性状对湖北省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产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相关、通径、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湖北省棉花区域试验67个棉花品种的产量及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数量性状中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苗期病指(97.09%);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铃数(r=0.31)、衣分(r=0.32)、霜前花率(r=0.37)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棉花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果枝、病指和铃重因子;前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2.14%。建立了棉花产量与生育期、第一果枝节位、单株铃数、铃重、衣分的多元回归方程,达极显著水平,可用此回归方程来预测产量,回归系数代表该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表明铃重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通径分析表明进入回归方程的5个数量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的绝对值大小排序为单株铃数(Py8=0.452 2)铃重(Py9=0.368 6)衣分(Py12=0.325 9)第一果枝节位(Py4=0.173 3)生育期(Py1=0.169 9),表明棉花育种和栽培必须保持结铃性和铃重同步提高,同时兼顾衣分和生育期。  相似文献   
49.
为充分利用北京地区3—5月的优质光热条件、稳定基质栽培番茄品质,通过改变传统栽培方法,采用在同一设施内,人为控制植株高度,只留2穗果和水分亏缺灌溉等栽培措施,研究不同栽培密度(每667 m2分别栽4000、6000、8000株)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栽6000株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8...  相似文献   
50.
  目的  市域绿地不仅是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郊游憩的重要承载空间和约束城市无限蔓延的结构性空间。南京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市域绿地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南京市域绿地动态景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南京绿地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方法  选取2000、2005、2010、2015、2020年5个时间节点的南京市土地覆盖数据,运用动态度计算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南京市域绿地格局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PLSR)模型探究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绿地格局演变的影响作用。  结果  2000—2020年,南京市域绿地面积整体上呈先减后增的状态。2000—2005年,南京市域绿地斑块趋于整体化,绿地景观破碎度有所缓和。2005年后市域绿地规模有所增加,但破碎化趋势明显,整体景观连接度也持续降低。回归模型显示:社会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比例以及建成区绿化面积和市域绿地格局变化有较大关联性,自然因素作用力大小存在差异。  结论  南京市域绿地规模总体有所增加,格局破碎化趋势明显。社会经济影响因子是市域绿地空间格局演变的直接影响力,自然因素多对绿地格局呈限制作用,亟需加强针对区域绿地的系统性规划。图5表6参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