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9篇
  7篇
综合类   21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92篇
植物保护   2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对白头翁叶斑病菌胞壁结合黑色素和胞外黑色素进行了理化性质和红外光谱扫描测定, 结果表明两者具有相似的理化性质, 均易溶于KOH、H2O2和NaClO, 不溶于水、乙醇和丙酮。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白头翁叶斑病菌YS-24菌株的胞壁结合黑色素与胞外黑色素为同一种类型的黑色素。DHN黑色素的特异性抑制剂—三环唑, 对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以白头翁叶斑病菌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 得到了聚酮体合成酶基因的同源片段 AaPKS , 初步推断白头翁叶斑病菌黑色素合成属于DHN途径。  相似文献   
72.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2012年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田间测试亚洲玉米螟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A、B两种诱芯均用橡胶塞载体,剂量50μg,B诱芯加入不同的辅助成分并采用不同的制作工艺.结果表明,B诱芯每盆平均诱蛾量和单盆1次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6.03头和52.7头,显著高于A诱芯的10.82头和35.9头.B诱芯的诱蛾性显著高于A诱芯,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74.
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有效控制花生田蛴螬为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毒·辛颗粒剂、5%二嗪磷颗粒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期施用的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沟施)、3%辛硫磷颗粒剂(拌种)、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机械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没有影响,以上5种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与保果效果分别为62.5%~85.4%和45.4%~60.7%,显著高于开花下针期施用的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首次使用苏云金杆菌工程菌株3A-SU4灌根防治暗黑齿爪鳃金龟幼虫,防虫效果和保果效果分别为53.9%和31.2%,与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药效相当.各处理对花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为2.4%~21%,其中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增产效果最高.收获后采用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土壤和花生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药剂在花生荚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和中国限量要求,可以在花生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75.
甘肃省定西市当归“水烂病”病原鉴定及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烂病是甘肃省当归上发生的一种病害.本试验对水烂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结合16SrDNA序列测定和相似性比对,发现该病原菌与GenBank数据库已知荧光假单胞杆菌第2生物型(Pseudornonas fluorescens生物型Ⅱ)的序列相似性达99%,其片段大小为1445 bp,编号为ZB1.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对‘岷归2号’(新繁品种)致病力最强,‘岷归1号’(主栽品种)次之,对‘朝鲜当归’(引进品种)的致病力最弱.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荧光假单胞杆菌第2生物型能引起当归水烂病.  相似文献   
76.
5种杀虫剂对白眉野草螟的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莱州等地小麦上新发现的一种害虫,由于对其生物学习性和防控技术缺少了解,致使当地小麦生产损失严重,对小麦主产区粮食安全生产构成潜在威胁。本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当前5种常用杀虫剂对其幼虫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和辛硫磷的杀虫活性较高,LC50分别为0.39、1.75和10.75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0 g/L毒死蜱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在施药7 d后的防效均在90%以上,分别为91%和90%,显著高于另外3种药剂,可作为防治白眉野草螟的首选药剂,施药方法建议在小麦返青前期灌根或播种前撒施毒土。  相似文献   
77.
警惕危险性害虫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重要的毁灭性农业害虫,目前已经入侵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及亚洲的印度,对我国构成入侵威胁。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征、为害、分布区域及入侵性、形态及分子鉴定方法,以及防治措施,并对其入侵中国的风险进行了预测分析,同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8.
烟草次生物质不仅对多种害虫的定向、产卵等行为具有调控作用,还能吸引天敌进行间接防御。本研究利用溶剂漂洗法提取了烟草旺长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分泌物,利用顶空吸附法收集了烟草旺长期植株的挥发物,并利用气相色谱(GC)/质谱(MS)联用技术测定了烟草次生物质的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烟草叶片分泌物中共检测出36种化合物,其中旺长期有33种,成熟期有31种。烟草旺长期植株挥发物中共检测出48种挥发物组分。其中36种组分的日周期释放规律表现为随光照加强和温度升高,释放量呈现上升趋势;11:00-15:00时段的释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个时段(P0.05)。而其中9种组分表现为在夜间的释放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9.
冬小麦品种‘兰天23号’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进行了‘兰天23号’/‘铭贤169’组合的亲本及其F1、F2、BC1代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CYR32、CYR33及新菌系G22-9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接种CYR33,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44R∶54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接种CYR32,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62R∶22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接种G22-9,F2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为85R∶24S,符合3R∶1S的理论比值;F1代植株对供试菌系均表现免疫,BC1代植株抗感分离比均符合1R∶1S的理论比值,表明‘兰天23号’对3个供试条锈菌系的抗病性均由1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通过系谱分析推知,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抗病亲本‘SXAF4-7’。  相似文献   
80.
农作物孢囊线虫病害(crop cyst nematode diseases)近年来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植物病原线虫病害,鉴于国内部分有关学术论著与文献中, 对“cyst nematode ” 的中译名写法有歧义,作者通过文献的阐述与论证,认为“cyst nematode”的中译名称应该为“孢囊线虫”,而不用“胞囊线虫”,以免引起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