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4篇
  11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2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促根剂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云  李文军  颜晓元 《土壤》2012,44(2):208-212
为研究一种促根剂对太湖地区水稻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影响,设置添加促根剂和不添加促根剂两种处理,在5个施氮水平下分别测定水稻的生物量、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促根剂可以增加水稻生物量,其中在施氮量150、200、250 kg/hm~2施肥水平下,抽穗期和灌浆期地上部生物量的增加幅度分别为17.95%、8.63%、11.09%和2.16%、12 13%、11.47%,存在显著性差异;促根剂明显增加了拔节期水稻根系干重,由低到高各施氮水平下的增幅依次为27.40%、8.52%、26.12%、6.85%、7.21%。促根剂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并且在氮肥用量大时效果更为明显。在250 kg/hm~2施肥水平,促根剂处理比不添加促根剂的处理增产5.79%,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促根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水稻吸氮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高氮肥施用水平下表现明显,250 kg/hm~2下分别高出不添加促根剂的处理7.14%、33.26%、10.91%。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钙稳态失衡在LsCl3诱导MDCC-MSB1细胞凋亡中的作用,MDCC-MSB1细胞常规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加入终浓度为0.5,1,1.5,2,2.5,3,3.5和4 mmol·L-1的LaCl3,继续培养24 h后,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DNA Ladder法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以Fura-2为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Ca2+]i的变化.结果表明,在LaCl3浓度为0.5~4 mmol·L-1时,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增加,细胞凋亡数量和细胞内[Ca2+]i呈升高趋势,并呈剂量-效应关系.这表明LaCl3能抑制MDCC-MSB1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改变[Ca2+]i而诱导其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各项试验证明,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的实施对农作物产量有很明显的提高作用。通过该项目的实施还提高了土地肥力、用地、养地、资源保护利用,有效促进耕地地力的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及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南陵县耕作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分布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南陵县耕作土壤有效铜含量许镇最高,为2.28 mg/kg,家发最低,为2.02 mg/kg;有效硼含量许镇最高,为0.49 mg/kg,何湾、烟墩最低,为0.39 mg/kg;其他微量元素含量各乡镇差异不明显。土壤有效硼、有效钼极度缺乏;土壤有效锌较缺乏;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相对丰富。针对南陵县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状况、分布规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提出可采取补施微肥、合理耕作等措施来提高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旱地油菜实现高产栽培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自然降水,增施磷肥,以磷调水,增加油菜自身抗御干旱的能力;其次是增施钾肥、硼肥,提高油菜的单株角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叶面喷肥:强迫休眠的前10天叶面喷施3%~5%的高浓度尿素液,并加入粘着剂、渗透剂增效将军和特效王等.让树体迅速吸收一定的养分,为以后花芽膨大和桃树的开花奠定良好基础。喷施时间应在下午4时后.注意喷施均匀周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经过1-2年的试验,掌握春小麦新品种青麦10号在青海春麦主产区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获得种植密度对青麦10号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关系。结论:种植密度对青麦10号各农艺性状的影响差异显著,综合各群体性状指标,中密度处理可获得较好产量,本研究为青麦10号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长期磷肥投入显著增加了耕层土壤各团聚体组分中磷素累积,而作为评判磷素是否向地下水迁移的重要指标,深层土壤团聚体磷素分配对长期磷肥投入的响应仍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依托始于1981年红壤稻田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磷肥(NK)、氮磷钾化肥(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NPKM)处理,在长期试验40年后(2020年),分别采集0~20、20~40、40~6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了全土和各团聚体组分的总磷和有效磷含量,并探讨了施肥-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团聚体磷素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表现为>2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NK处理相比,磷肥施用显著提高了0~20 cm和20~40 cm全土和团聚体组分中有效磷含量,且NPKM处理的增幅最大。与NK处理相比,NPKM处理下0~20、20~40cm和40~60 cm各团聚体总磷含量分别提高了2.14~2.60、1.39~2.80倍和27.03%~180%,各团聚体有效磷含量增幅分别为12.95~18.29、7.57~12.31倍和70.67%~709%。同时,NPKM处理总磷和有效磷的增幅呈现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土壤有机质及其活性是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洞庭湖区典型双季稻轮作水稻土总有机碳、全氮积累及其活性对长期不同施肥的响应特征,为稻田施肥管理和土壤培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国家稻田土壤肥力与施肥效应长期试验平台,以不施肥处理(CK)为对照,研究农户习惯施氮磷钾化肥(CF)、施氮钾化肥(NK)、均衡施氮磷钾化肥(NPK)、低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LOM,有机肥氮比例为30%)、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HOM,有机肥氮比例为60%)影响下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积累效应、有机碳氮活性组分含量及其比例的变化特征。【结果】26年不施肥0-20 cm土层土壤TOC含量基本稳定,仅较原始土壤增加0.64 g·kg-1,持续植稻可能是其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两土层土壤TOC、TN含量在长期不同施肥后均有显著增加(P<0.05),但其储量仅仅在均衡施氮磷钾化肥特别是与有机肥配施后显著提升(P<0.05)。0-4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有机氮(DON)含量变幅分别为64.54-708.76、22.92-92.25、39.06-63.24、10.76-31.87 mg·kg-1,均随土层加深而下降。施肥后0-20 cm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提高34.1%-81.8%、56.1%-134.4%、23.5%-42.0%、20.3%-83.2%,20-40 cm土层则分别提高-3.8%-38.1%、32.5%-78.2%、8.2%-37.5%、9.3%-56.8%,施肥对相同土层土壤MBC、MBN、DOC、DON含量的增加效应均表现出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明显优于化肥单施的处理效应,但不同化肥处理间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溶解性有机碳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随土层加深,土壤MBC/TOC、MBN/TN、DON/TN数值显著降低,而DOC/TOC值则有所增加。长期不同施肥有利于提升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活性组分比例,且以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效果最佳,其两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中各活性碳氮组分的分配比例均较CK处理显著提高(P<0.05),且该效应随有机肥用量增加而增强。土壤MBC、MBN、DOC、DON两两之间及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容重、pH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与碳氮比、粘粒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总体以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所获相关系数高于溶解性有机碳氮。施肥明显提高早、晚稻产量,两土层MBC、MBN、DOC、DON均与周年水稻产量呈现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洞庭湖双季稻区,长期不同施肥后,相同类型土壤活性有机质组分中活性氮组分含量增加较活性碳组分更明显,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活性,更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氮积累及生产力提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更敏感地预测长期施肥影响下土壤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