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52.
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高温成株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麦高温成株抗条锈性表达的生育阶段、接种前后温度与高温成株抗条锈性的关系、高温成株抗条锈性的遗传机制、小种专化性、保产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并提出小麦高温成株抗条锈性对我国小麦抗条锈育种及条锈病防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3.
本文记述了采自秦岭林区的14个中国锈菌新记录种:米诺锈孢锈(Aecidium m i-noenseSyd.)、北极栅锈(Melampsora arctica Rostr.)、紫藤赭痂锈(Ochropsora kraunhiae(Diet.) Diet.)、高山柄锈(Puccinia alpina Fuck.)、青篱竹柄锈(Puccinia arundinariaeSchw.)、高大柄锈(Puccinia excelsa Barcl.)、哈氏柄锈(Puccinia hariotiLagn.)、比婆山柄锈(Puccinia hibayam ensisMorim .)、川上柄锈(Puccinia kawakamiensisKakishim a. etSato)、大泽柄锈(Puccinia ohsawaensis Kakishima)、极细柄锈(Puccinia praegracilisArth.)、美而小柄锈(Puccinia pulchella Ono etKarishim a)、毡毛柄锈(Puccinia velutinaKakishim a etSato)和帚菊夏孢锈(Uredopertyae(Miuraex Ito Mura)Kaneko)。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西北林学院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54.
绵阳11号和15号小麦品种抗条锈性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度控制条件下研究了绵阳11号和绵阳15号小麦对条锈病的抗病性.供试品种成株期抗锈性比苗期有所增强,在14~21℃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病斑坏死趋于明显,夏孢子堆长径减小,反应型降低.低温条件下苗期在锈性组份比较表明:绵阳11号产孢期和产孢量显着较高,表现出感病品种的特点.  相似文献   
55.
实践证明,扩大小麦抗锈品种的遗传基础,是巩固和提高品种抗锈性,延长品种使用年限的基本途径。为此,近年来除了应用种内杂交方法外,也越来越多地重视运用远缘杂交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应用远缘杂交方法培育抗病品种,首先要筛选出优良的野生抗病种质资源。据此,我们于1984~1987年对18种山羊草属材料的抗条锈性作了初步研究,以期为通过远缘杂交,培育多抗性品种,正确选择抗源亲本材料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
1923年 C.W.洪格弗德、C.E.欧文斯首先报导在美国自然条件下许多种禾本科杂草可做为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的寄主。此后许多学者如南美的 J.C.阿瑟(1925),加拿大的 G.B.桑福德和 W.C.布罗德富特,(1920,1932,1933),M.牛顿和 T.约翰逊(1936)等;中国的凌立(1945),李振岐、刘汉文(1956),美国的 E.L.夏普和 R.L,海恩(1963),J.W.亨德里克斯,J.R.伯利等(1965),G.香内尔和 R.L.鲍成尔逊(]972);巴基斯坦的 F.海森(1968);印度的 L.M.约西,L.T.帕米尔(1973)等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7.
用白化菌系作标记,发现在小麦叶片上,小麦条锈菌不同小种间可发生芽管结合并形成结合体。染核观察发现,结合体内有1~4个细胞核。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小种共存的自然条件下,不同小种的夏孢子在小麦叶片上发生芽管结合,可能是小麦条锈菌发生异核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58.
小麦品种Gaby的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品种Gaby是重要的每锈病抗源品种,为了明确其抗锈遗传规律。用条中29号、条中32号书水源类型菌系水11分别接种该品种的双列杂交F2、F3代各株系幼苗,对该品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aby有3对基因抗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对条中29,其正反交均表现1对显性抗病基因起抗病作用;对水11菌系,Gaby做母本时,有3对显性基因起抗病作用(其中2对表现为累加作用),做父本时其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抗病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2,Gaby做母本时有2对基因起抗病作用(可能是2对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存在累加作用的2对显性基因),做父本时可能存在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抗病基因控制抗病性。  相似文献   
59.
60.
~(60)Coγ射线照射小麦条锈菌夏孢子,使其萌发率显著降低,其剂量效应曲线符合一次击中模型S=e~(-λD)。以照射后夏孢子接种感病小麦叶片,其潜育期延长,病叶率和严重度降低,产孢量显著减少,寄主-病原物相互关系变为非亲和性的低反应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