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2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270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69篇
  129篇
综合类   617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369篇
园艺   76篇
植物保护   12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5年   5篇
  1965年   4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通过建立稳定高效的饲养员队伍,严格、规范的鸡群管理,使用高品质的饲料等措施,使萨索父母代肉种鸡的种蛋受精率高、种蛋合格率高和孵化率高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不但在种鸡群产蛋高峰期获得92%-96%的高受精率和90%-98%的种蛋合格率。而且,种鸡群在72周龄时也能获得同样高的生产水平,其种蛋孵化率也达到93%-98%的高水平。  相似文献   
972.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白栎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采用优化Maxent模型对白栎的适生区进行预测,了解气候因子对白栎分布的影响,同时结合植物耐寒性区域地图(PHZM)探讨白栎的栽培区划和引种区划,为白栎的引种栽培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Maxent模型,利用AICc指标对特征参数(feature)和正规化参数(β)进行筛选,建立最优模型。基于484条分布记录和10个环境变量模拟白栎在末次盛冰期、全新世中期、现代和2070年的潜在分布区。综合jackknife检验、置换重要值和百分比贡献率、限制环境因子,探讨影响白栎适生分布区的环境因子。【结果】1)最优模型的参数设置为:feature为LQP和β乘数为1.5。2)jackknife检验表明:年均温、最干月降雨量、平均日温差、温度年较差为关键因子;百分比贡献率排前3名的环境变量依次为平均日温差、温度年较差、年均温;置换重要值排前3名的为年均温、温度年较差和等温性。影响现代最适分布区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年降雨量和最干月降雨量;影响未来最适分布区的环境限制因子为极端最高温和最干月降雨量。3)白栎的现代高度适生区集中分布在重庆、贵州局部地区、湖南、湖北南部、江西、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末次盛冰期时白栎的高度适生区在湖南和江西零星地区,较现代分布区面积减少28.28%;全新世中期高度适生区范围与现代相似,较现代高度适生区面积增加6.44%,面积达到最大;在进行未来适生区的预测时,原本不具有适生区的辽宁出现少部分低度适生区,2070年温度可能升高,适宜分布区向北扩张,高度适生区面积减少6.44%。【结论】年均温、平均日温差、温度年较差和最干月降水量是制约白栎分布格局的重要环境因子。影响白栎的现代最适宜分布区和未来的最适分布区的环境限制因子为年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和极端最高温。末次盛冰期白栎的高度适生区集中在华中地区,随气候的转暖逐渐向北移动。全新世中期时,高度适生区面积扩张达到最大。未来气温升高,白栎适生区可能发生向北扩张的趋势,高海拔地区分布的白栎更容易受到气候的影响。根据Maxent预测的白栎分布区结合中国耐寒性区域地图进行白栎的栽培区划和引种区划,新疆、北京、天津可能适合白栎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973.
为探寻根肿菌侵染拟南芥后期寄主代谢的生物标志物,将罹患根肿病的油菜根切块进行组织培养,获得较为纯化的、单一的根肿菌接种体,与拟南芥种子在1/2MS培养基上共培养,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根肿菌侵染后期拟南芥根部代谢物差异。组织培养结果表明,根肿菌可以在愈伤组织中生长和繁殖;共培养结果显示45d后拟南芥侧根尖端肿大,显微观察显示根肿菌能完成侵染循环;代谢组数据PCA和PLS-D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接种根肿菌)和对照组(未接种根肿菌)明显分离;OPLSDA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重要的差异代谢物包括油菜素内酯、类黄酮、木质素、萜类、甾体皂苷和磷脂等物质。提示这些物质可能在根肿菌侵染后期时拟南芥与根肿菌的相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4.
概述了常山县油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与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品种混杂、油茶林地利用率低、附加产品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发展良种油茶林基地、推广优良品种的种苗,优化油茶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加强油茶生产新技术研发、推广园艺化栽培管理,挖掘油茶副产品潜力、拓宽油茶产业发展新路子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75.
<正>1猪群亚健康猪群在健康与非健康(疾病)之间,存在着一种非此非彼的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猪,可能检测不到病原的感染,但表现精神不佳,行为刻板,生长受阻,性能变差;也可能检测到了病原,但并不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亚健康猪群,不管是否可以检测到病原,但一个共同的内部特征是免疫力低下,即呈现免疫抑制状态,外部表现为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宜能力减弱。1.1亚健康症状猪群食欲不振,生长速度缓慢;个体发育不匀称,猪群皮肤病发病率上升;猪群肠道功能紊乱,下痢,对营养物质吸收率低;  相似文献   
976.
977.
以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设施运行情况、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情况、管理制度构建情况等3个中间层16个指标的综合评价标准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评价浙江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与排泄物利用情况,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结构清晰,简单易懂,可作为日常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运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978.
为研究不同复合肥施用量对云烟87农艺性状的影响,筛选出最佳的复合肥施用量,在寻甸大河桥农场进行了不同复合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云烟87品种烤烟的株高、茎围、最大叶长等农艺性状随复合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团棵期和成熟期,施肥量为120 kg/hm2时,云烟87烤烟品种烟株长势最好。由此表明,种植云烟87复合肥(15-15-15)的最适施用量为120 kg/hm2。  相似文献   
979.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不同粒径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和由其转换而来的针阔混交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森林转换对土壤有机碳(Soilorganiccarbon,SOC)含量和分布格局的影响。选取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土壤作为样本,运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森林转换对土壤粗颗粒有机碳(Coars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CPOC)、细颗粒有机碳(Fin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F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organiccarbon,MOC)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1)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0~20cm土层土壤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土壤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和比例呈增加趋势;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含量呈减少趋势,比例呈增加趋势;(3)各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矿物结合态有机碳(POC/M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土壤有机碳(MOC/SOC)比值均呈下降趋势,0~20 cm土层土壤CPOC与SOC相关性最好,40~60cm土层MOC与SOC相关性最好。因此,亚热带天然阔叶林转换为针阔混交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增强;土壤CPOC更能反映森林转换对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而MOC更能反映森林转换对深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980.
 由茄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的重要真菌病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及品质。本研究评估了两株哈茨木霉菌株3S1-13和4S2-46对纹枯病生防潜力及其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生效果。研究表明两株哈茨木霉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上不产生分生孢子,但在含有1%酵母粉的PDA上能恢复产分生孢子的能力。菌株3S1-13和4S2-46发酵液对茄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具有防治水稻纹枯病潜力,且发酵液防效显著高于孢子液的防效。菌株3S1-13和4S2-46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的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显示出有利于促进种子发芽与生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两株哈茨木霉菌株发酵液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种子发芽及生长,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