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6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畜牧兽医   127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本指南由意大利Regionale per l'Epidemiologia Veterinaria (CREV)和在Istituto Zooprofilattico Sperimentale delle Venezie.Centro的意大利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共同编制,目的是在禽流感暴发时,为官方兽医提供一些实用的处理方法. 1进入疑似疫点  相似文献   
32.
禽流感是禽类的高度传染性疾病,目前正在亚洲的家禽中流行,同染毒家禽和染毒家禽的粪便或受粪便污染的尘埃、土壤接触能够导致人流感.由于人感染禽流感已经被确认与当前流行的禽流感有关,所以提出这些防护措施.如果出现新的信息,这些措施将随时更新.  相似文献   
33.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的、高度接触传染的动物疾病,被国际兽疫局(OIE)列为A类动物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全身性或局部性皮肤痘疹及内脏病变(特别是肺)乃至死亡为特征.山羊痘病毒(GTPV)属痘病毒科脊索动物亚科羊痘病毒属的成员,该属其他成员还有绵羊痘病毒(SPPV)、疙瘩皮肤病病毒(LSDV).P32抗原是一种结构蛋白抗原,包含有一个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所有的羊痘病毒属的3个成员中.针对山羊痘病毒与副痘病毒属存在免疫交叉反应,缺乏有效的鉴别诊断试剂盒,本研究克隆表达出羊痘病毒属特异的P32蛋白,为进一步研制抗体及抗原检测试剂盒奠定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34.
山羊痘云南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P32基因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牛睾丸细胞,从12份采集自云南省不同疫点的山羊痘病羊肺脏中分离获得3株可疑毒株.这3株流行毒株经本动物回归试验、PCR鉴定及P32基因PCR-RFLP分析后确诊为山羊痘病毒,并据分离地被命名为MYS、XW、XD毒株.  相似文献   
35.
猫免疫缺陷病毒(Feline immunodeficiency virus,FIV)是一种主要感染猫的反转录病毒。FIV与人的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有许多相似性,可作为HIV的研究模型,如测量FIV病毒在动物体内的感染曲线,可为了解HIV在人体内的传播细节提供蓝图;利用FIV偏好感染发展中的神经系,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艾滋病(Acquired immur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对神经系统的致病机理。FIV疫苗的研究获得成功,可为HIV疫苗的研制提供提示。FIV在基因治疗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应用FIV传递CFTR(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的cDNA到呼吸系统表皮细胞治疗囊肿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CF)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  相似文献   
36.
将本实验室分离到的山羊痘病毒云南流行毒株MYS、XW、XD及疫苗株VF4主要结构蛋白基因P32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羊痘病毒属成员:山羊痘病毒(GTPV)、绵羊痘病毒(SPPV)、疙瘩皮肤病病毒(SLDV)参考毒株相应序列作对比分析(ByClustalWMethod),结果显示:(1)MYS、XD毒株P32基因全长969bp,疫苗株VF4为974bp,XW毒株为975bp。(2)XW、疫苗株VF4在100~105bp位置处均插入6个A,在947bp位置缺失一个T;SPPV参考毒株在169~171bp位置插入GAT。(3)由于疫苗株VF4P32基因核苷酸序列第414位置处发生了T/A突变,在该处形成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TAA,导致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ORF)被打断,只表达第1~411bp(137个Aa)的基因片段,而不能表达出完整的P32蛋白。其余6株毒株的开放读码框架均很相似。(4)在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LSDV与SPPV参考毒株、MYS和XD株、VF4和XW株、GTPV参考毒株各被划分为一组。所有7个毒株P3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很高,均在97%以上。其中疫苗株VF4与SPP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最低,为97.6%。XD与XW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9.8%。(5)酶切位点分析结果显示,MYS、XW、XD、VF4及GTPV和SLDV参考毒株具有唯一的HinfI酶切位点,大约在第694bp位置。SPPV参考毒株具有2个HinfI酶切位点,分别在第391bp和691bp位置处,该酶切位点较适合用来鉴别山羊痘和绵羊痘病毒,而疙瘩皮肤病在临床上就很容易与山羊痘和绵羊痘鉴别开来。  相似文献   
37.
一、前言京都大学北海道实习林标茶区的水曲柳天然更新情况,虽然受地域的限制,但在山谷间小面积低凹地形上,仍有相当广泛的群状单层纯林的形成的倾向。水曲柳的单木生长,比其它阔叶树干形通直,在好的立地条件上其树干材积生长良好,60年生的林木胸高直径可达30cm,树高可达20M,树干材积可达0.65m~3左右。在生  相似文献   
38.
2014年,我国广东省的哨兵牛上分离出蓝舌病病毒血清7型(BTV-7)毒株,但该血清型病毒在我国的流行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离我国流行的BTV-7型毒株并掌握其遗传特征。作者在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设立哨兵牛,每周定时采血,并接种C6/36、BHK-21细胞分离虫媒病毒,通过病毒蚀斑试验与增殖曲线分析病毒在细胞上的感染特性,采用高通量测序获取分离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通过qRT-PCR与血清中和试验对哨兵牛血液中的病毒核酸与中和抗体变化进行回溯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5月,分离到1株能引起BHK-21细胞发生细胞病变的病毒(毒株号V303/YNJH/2020),经鉴定为BTV-7型。分离毒株的基因组全长19 154 bp (GenBank收录号MW046280至MW046289),与广东省2014年分离的BTV-7型GDST008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基因节段1至6,基因节段9与10的核酸与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nt/aa)相似度分别大于98%、99%;V303/YNJH/2020毒株的基因的节段7和基因节段8属Western地域型,与广东GDST008毒株对应基因节段的nt/aa序列相似度仅为71.5%/81.6%、79.6/%84.4%。病毒蚀斑与增殖曲线比较显示,V303/YNJH/2020在BHK-21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强于GDST008。回溯分析显示,感染V303/YNJH/2020的哨兵牛未出现临床症状,血液中的病毒核酸持续存在长达12周;在病毒感染后第4~9周,血液中的中和抗体滴度水平维持在1∶256。云南省2020年分离的BTV-7型V303/YNJH/2020毒株与广东省分离的BTV-7型GDST008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BHK-21细胞上的增殖能力强于GDST008毒株;V303/YNJH/2020虽未引起感染动物的临床症状,但病毒核酸与中和抗体在感染动物血液中长时间存在。研究结果为开展BTV-7型在我国的演化规律、病毒变异以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9.
近年来,由于口蹄疫、猪瘟及禽流感(AI)等国际兽疫局(OIE)规定的A类家畜烈性传染病的流行,因执行扑杀政策,致使数百万的动物被扑杀.仅仅从加强养殖场环境卫生、扑杀感染动物、疑似感染动物及疑似接触过污染物的动物来执行防制战略并不能有效地避免疫病的扩散,特别在动物饲养密度高的地区,扑杀政策会使大量动物不可避免地被扑杀.这些地区增加了疫病扩散的风险,发生疫病流行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4,11,14,17].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掌握流行性出血病病毒(Epizootic haemorrhagic disease virus,EHDV)血清1型毒株(EHDV-1)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情况及其遗传特征,为开展EHDV-1血清型特异性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致病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9年通过在我国云南、广东和广西设立牛羊虫媒病毒监控点和哨兵牛,定期采集哨兵牛血液样本进行虫媒病毒分离;通过微量中和试验确定EHDV分离株的血清型,然后对EHDV分离株的部分基因节段(Seg-2、Seg-3和Seg-6)进行RT-PCR扩增、双向测序及序列分析,并利用BioEdit计算EHDV基因组各节段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结果】2013—2019年从云南、广东及广西的虫媒病毒监控点共分离获得33株EHDV,其中7株为EHDV-1型毒株。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Seg-2、Seg-3和Seg-6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其平均相似性分别为(97.65±1.51)%、(94.87±4.72)%和(97.61±1.41)%,对应的推导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平均为(97.69±1.36)%、(99.49±0.32)%和(97.51±2.47)%。基于Seg-2、Seg-3和Seg-6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不同EHDV-1型毒株可划分为东方(Eastern)和西方(Western)2种地域型,东方地域型毒株分离自中国、日本及澳大利亚,西方地域型毒株主要来源于美洲和非洲。在基于Seg-2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归属于西方地域型,且聚类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进化分支;在基于Seg-3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分属2种地域亚型(Eastern-1和Eastern-2),分别与日本EHDV-1型和EHDV-6型毒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在基于Seg-6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分离获得的7株EHDV-1型毒株属于东方地域型,与日本EHDV-1型毒株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EHDV-1型毒株已在我国南方地区广泛流行,其Seg-2和Seg-6序列分别具有最近的共有祖先病毒,而Seg-3序列来自不同的祖先病毒。西方地域型毒株Seg-2序列在我国流行EHDV-1型毒株中的出现,说明西方地域型毒株在侵入我国后可能与本土流行的毒株发生重配,即我国流行EHDV-1型毒株为西方地域型与东方地域型的重配型毒株,为防范强致病性西方地域型毒株传入我国而造成畜牧业重大经济损失提供了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