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6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紫芦笋茎尖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紫芦笋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其研究结果为:(1)启动培养基:MS+6-BA1.0mg/l;(2)增殖培养基:适合紫芦笋雄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NAA0.5mg/l +6-BA0.5mg/l,每切片平均发芽数可达2.5个;适合紫芦笋雌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6-BA0.3mg/l+NAA0.05mg/l,平均发生芽数可达2.1个;(3)生根培养基:改良MS+IBA1.0mg/l+KT0.2mg/l+NAA0.05mg/l,生根率高达85%;(4)过度移栽技术:选用3条根以上的组培苗在土5份十垤石3份的基质上移栽。  相似文献   
222.
农杆菌介导苹果炭疽病菌的遗传转化及转化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转化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技术体系,并对转化子进行筛选鉴定,比较其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差异。【方法】以苹果炭疽病菌LXS010101分生孢子为转化受体,利用携带重组双元载体的农杆菌进行转化;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遗传稳定性测定、PCR检测及Southern blot分析;选取一定数量的转化子,比较其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分生孢子发育等主要生物学性状及致病性的差异。【结果】苹果炭疽病菌的最优转化体系为: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1×105个/mL,共培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2℃和24 h,共培养基中添加200 μmol•mL-1乙酰丁香酮,其转化效率达到1×105个孢子可获得439个转化子。随机选取30个转化子进行鉴定,发现T-DNA已整合进炭疽病菌基因组中,在所检测的转化子中都是以单拷贝的形式整合,且能够稳定遗传。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转化子的菌落形态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23.33%的菌株生长速率显著减低;转化子ATJ-3和ATJ-15不能产生分生孢子,在28个产孢菌株中,分生孢子萌发率显著减低的菌株占39.29%,附着胞形成比例显著减低和形态异常的菌株占25.00%。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11个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降低,其中菌株ATJ-19完全丧失致病能力。【结论】优化的苹果炭疽病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可用于炭疽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致病分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23.
紫芦笋以茎尖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其研究结果为:(1)启动培养基:MS 6-BA1.0mg/l;(2)增殖培养基:适合紫芦笋雄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 NAA0.5mg/l 6-BA0.5mg/l,每切片平均发芽数可达2.5个;适合紫芦笋雌株增殖的培养基是:MS 6-BA0.3mg/l NAA0.05mg/l,平均发生芽数可达2.1个;(3)生根培养基:改良MS IBA1.0mg/l KT0.2mg/l NAA0.05mg/l,生根率高达85%;(4)过度移栽技术:选用3条根以上的组培苗在土5份十垤石3份的基质上移栽。  相似文献   
224.
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苹果轮纹病病果以及大樱桃流胶病枝条木质部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苹果轮纹病菌,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不同结构类型的杀菌剂对7株轮纹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所试杀菌剂对7个菌株的毒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咯菌腈、戊唑醇、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和嘧菌酯.菌株不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不同.所有菌株对咯菌腈、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相对都比较敏感,EC50值均小于1μg/mL,最敏感菌株与耐药性最强的菌株间EG0值分别相差7.5倍、13.67倍、9.14倍.所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稍差,EC50值介于0.51~2.27 μg/mL.嘧霉胺和嘧菌酯对所试的7个菌株均表现较低的毒力,不能作为轮纹病菌的防治药剂.仅菌株1010对嘧霉胺的EC50值=0.02 μg/mL<1 μg/mL,但其回归方程的b值很小,EC95值达到2.95×104 μg/mL,也失去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5.
~~无限忠诚 爱岗敬业$第二炮兵军犬训练队@李保华 $第二炮兵军犬训练队@张春新~~  相似文献   
226.
为了筛选苹果黑星病的有效防治药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试了9种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氟唑菌酰羟胺和吡唑醚菌酯3种药剂对苹果黑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3 0、0.004 6、0.008 2 mg/L。在病菌侵染前使用,9种药剂都能有效保护苹果叶片防止苹果黑星病菌的侵染,施药5 d后保护效果都在70%以上;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和20%吡噻菌胺悬浮剂3种药剂的保护效果较好,施药5 d后接种,防效仍在90%以上。病菌侵染后使用,9种药剂中只有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0%嘧霉胺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能有效抑制侵染病菌的扩展致病,病菌接种4 d后施药,防效在80%以上。9种测试药剂中,氟唑菌酰羟胺、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主要推荐药剂,克菌丹和吡噻菌胺2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保护性药剂推荐使用,在病菌侵染前或侵染后的5 d内使用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27.
李霞  牛晓雪  路远  包艳存  李保华  牟萌  杨林 《蔬菜》2023,(11):35-40
摘要:为了推进芦笋的全雄育种工作,从芦笋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雄性两性花的诱导、芦笋雄性两性株的鉴定与应用等方面综述芦笋雄性两性株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要加大芦笋种质资源的搜集、利用,利用染色体分带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对芦笋两性株染色体配对开展精细研究,利用高通量分子测序技术开展芦笋雄性两性株遗传机理的研究,并研究表观遗传修饰对芦笋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的调控如何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相似文献   
228.
基于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宁夏沙坡头区为研究区域,根据沙坡头地区1990-2019年玉米农业气象数据和产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主成分分析和Thornthwaite Memoriae模型分析沙坡头地区长时间序列气候变化背景下玉米产量和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近30年来,沙坡头地区玉米平均气温和蒸发量均有显著增减,而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均呈不同程度波动上升;玉米同期总产量呈现非常显著的上升趋势,每年增产105.6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以每10年36.87 kg·hm-2呈波动上升趋势的线性倾斜;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素是温度、水分和日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有重大影响,“暖湿型”和“冷湿型”气候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其中降水变化对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作用比温度更大。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合理调整作物的区域分布以适应气候变化,以期获得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29.
芦笋新品种“新世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芦笋是从“格兰德”的优选单株与“西德全雄”的优选单株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代杂种.生育期260 d,植株生长旺盛,平均茎高200 cm.白笋种植色泽洁白,绿笋种植整体色泽浓绿.笋条直,粗细均匀,质地细嫩,包头紧密,不散头,无空心,无畸形.一级笋率94.5%,平均产量22 500 kg/hm2.抗茎枯病,适宜白笋、绿笋栽培,白笋栽培更佳.  相似文献   
230.
以“冠军”和“鲁芦笋七号”2个品种芦笋种子为试材,采用60Co-γ射线对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研究了不同辐射剂量(100、200、300、400、500、600 Gy)对芦笋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讨不同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相关指标对不同辐射处理的响应,以期为芦笋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萌发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剂量为100 Gy时对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当剂量达到400 Gy时,胚根、胚芽生长受到强烈抑制;种子成苗率与辐射剂量呈负相关。辐射剂量对幼苗生长的诱变效应也与品种有关,“冠军”幼苗生长与辐射剂量增加呈负相关,“鲁芦笋七号”幼苗的生长与辐射剂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冠军”和“鲁芦笋七号”对应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389 Gy和362 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