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6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梨黑星病流行时间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不同的流行学模型拟合2002年和2003年莱阳地区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的系统监测数据,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梨黑星病病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Gompertz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平均病斑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根据Logistic模型。梨黑星病的最佳防治时期是在梨树初花期后的60d内。  相似文献   
112.
梨黑星病是我国梨树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且危害严重。梨黑星病病菌能以不同的形式越冬,病芽梢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初侵染来源[1-3],但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梨黑星病病菌有性生殖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假囊壳和子囊孢子在我国北方地区梨园内的越冬病叶上都能形成,子囊孢子是梨黑星病的另一重要初侵染来源,对于某些梨园来说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初侵染菌源[4]。因此,有效控制子囊孢子形成,降低初侵染菌源量,对于控制梨黑星病的发生与流行有重要作用。福星是目前防治梨黑星病的有效药剂,尿素能有效地抑制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和柑桔球…  相似文献   
113.
发病情况2014年4月20日~23日,淮安区某肉鸽养殖户饲养的1600只肉鸽发生以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表无毛或少毛处出现一种特殊的痘疹、口腔粘膜出现溃疡面、下痢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相继已有136只病鸽死亡。笔者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确诊为鸽痘和绿脓杆菌混合感染。现将该病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临床症状病鸽表现精神不振,吞咽困难,张口呼吸,缩颈,食欲减退,甚至废绝,羽毛松乱,无光泽,行走不稳,动作不协调,鼻孔流浆液性液体,眼水肿,结膜、角膜发炎,嘴角、肉垂、眼皮、耳球、冠等无毛或少毛部位长有豌豆大小、灰黄色痘疹结节,形成痘痂,多数痘痂出现化脓、坏死,口腔和舌面有假膜和溃疡面,并有米粒大小、淡黄色化脓灶,病鸽腹部胀满,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下痢,排黄绿色粪便,有时带血,肛门周围的羽毛沾粘着血粪污物,肛门水肿、出血、外翻。  相似文献   
114.
对滇中低热河谷区水稻进行"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是提高低热河谷地区水稻产量、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经统计分析,拟合建立了氮、磷、钾与稻谷产量的三元二次、一元二次水稻肥料效应方程,并进一步计算求得该试验点水稻配方施肥量,最佳产量的纯N、P2O5、K2O施用量分别是226.95 kg/hm2、32.25 kg/hm2、55.35 kg/hm2,对应稻谷产量8790.0 kg/hm2;最高产量的纯N、P2O5、K2O施用量分别是245.25 kg/hm2、59.85 kg/hm2、133.8kg/hm2,对应稻谷产量9 129.0 kg/hm2。  相似文献   
115.
[目的]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越冬后病菌的产孢条件和动态,明确褐斑病初侵染孢子的形成期和形成量,为病害前期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培养箱控温,控湿条件下测定越冬后褐斑病菌产孢所需温度、湿度条件和动态.[结果]越冬后的褐斑病菌在0-30℃都产生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15.5℃.越冬后病菌产孢需要高湿条件.将越冬病叶湿润或直接置于相对湿度97%以上的环境中,病菌在6 h内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15或20℃下经36 h以上保湿处理后产生少量子囊盘,子囊盘的检出频率为0.34%.5月下旬采集的越冬病叶中,子囊盘的检出频率升至5.3%,形成子囊盘的越冬病叶达27%.[结论]春季,当日均气温达到或超过5℃,遇5mm以上的降雨,被湿润的越冬病叶6 h内可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当日均温接近或超过15℃2时,遇24 h以上的阴雨过程,越冬后病菌就产生子囊孢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具致病性,为褐斑病的初侵染提供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116.
为了明确剪口龄期和水分胁迫对轮纹病菌从剪锯口侵染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脱脂棉蘸取轮纹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不同龄期和断水处理的‘富士’苹果枝条剪口,研究了剪口龄期和水分胁迫对轮纹病菌从剪口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修剪形成的剪口在2个月内对轮纹病菌都较为敏感,接种发病率较高。夏秋季节形成的剪口在2周内对轮纹病菌非常敏感,2周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苹果修剪前后,干旱能明显降低剪口对轮纹病菌的抗侵入和抗扩展能力。保护剪锯口不受侵染既能降低苹果苗木带菌率,又能有效控制轮纹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7.
2011年烟台苹果产区腐烂病发病情况调查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2011年烟台苹果产区腐烂病的发生情况,2011年5月,在腐烂病发病较重的栖霞、海阳等地选择21个农户的果园,对腐烂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21个果园中具有新病疤的病株率为68.20%,死株率为2.76%,平均受害枝量为23.98%,死枝量10.74%,病株率超过50%的果园占25%~30%,总体发病情况比一般年份严重.调查共发现967块新病疤,平均每株2.32块,其中源自剪锯口的病疤占80.04%,从旧病疤复发的病疤占60.29%.2010年秋季的连续阴雨、冬季低温和2011年春季干旱可能是导致烟台苹果产区2011年春季腐烂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剪锯口是腐烂病菌侵染的主要途径,旧病疤复发是春季腐烂病发病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8.
论述了山东省发展蓝莓的优势和蓝莓种植业的现状,分析了影响山东省蓝莓生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9.
梨叶叶龄与梨黑星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鸭梨叶片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差,易感染黑星病;发育成熟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自然条件下,受叶片抗病性和孢子着落量的综合影响,鸭梨成熟叶片很少感染黑星病。鸭梨叶片从展叶到发育成熟,在梨树生长发育前期(盛花期后60d内)约需40d,后期(盛花期60d后)约需30d。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鸭梨叶片受侵染,潜育期为18-25d,发病后,病斑大,产孢期短;成熟叶片受侵染,潜育期多在40d以上,发病后,病斑小,产孢期长。梨树生长前期梨黑星病的流行主要由于大部分叶片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较差;后期果实发病则主要源于成熟叶片内长期潜育和长期产孢的黑星病菌。  相似文献   
120.
苹果枝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July 2017, a new shoot dieback disease, caused brown necrotic spots with black granules on the shoots in the late stage, was found in several apple orchards in Yantai, Shandong Province. The fungal pathogen was isolated on PDA plate from the infected shoots using the tissue isolation, which formed white to grey colonies bearing abundant fruiting bodies on Czapek solid media with lactose as carbon source. The purified fungal isolates La1-La3 were obtained from single spore isolation after spore tendrils exuding from pycnidia generated on the plates.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and characterize the causal agent .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sis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 β-tubulin (TUB) and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α (TEF1) nucleotide sequences, the fungal isolates were identified as Lasiodiplodia pseudotheobromae, a new pathogen on apple tree. The test of Koch's rule confirmed that L. pseudotheobromae was the pathogen of this disease. Effects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 pH value,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were tested against the growth of isolated fungus in vitr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growth temperature and pH value were at 30℃ and pH 6-9, respectively, while the optimum carbon source was sucrose, and favourable nitrogen sources were sodium nitrate, ammonium nitrate and pepto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