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6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灰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风险评估、抗性遗传及交互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群体筛选法对2001年采自云南楚雄对毒死蜱敏感的灰飞虱(SS)进行连续筛选,筛选13代后,获得抗性为107.86倍的抗性(RR)品系.估计其抗性现实遗传力为0.33,在室内同等选择条件下,致死率为50%~90%时,抗性上升10.00倍需4~9代.利用RR品系与敏感品系SS进行遗传杂交分析灰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正、反交后代对毒死蜱的抗性分别为12.96倍和12.78倍,显性度D值分别为0.095和0.089,说明灰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为常染色体遗传,主效基因为不完全显性.通过分析杂交F1代和敏感品系SS回交后代对毒死蜱的LD-P线,表明灰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为单基因性状.交互抗性谱测定结果表明,RR品系对有机磷杀虫剂敌敌畏有5.82倍的交互抗性,对烟碱类噻虫嗪、苯基吡唑类氟虫腈和大环内酯类阿维菌素没有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72.
毒死蜱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残留的有机磷农药,由美国Dow化学公司开发,是迄今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农药品种之一[1],也是中国规划用于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品种之一.毒死蜱具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2],能有效地防治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甘蔗、茶叶、果树、花卉和畜牧等方面百余种害虫,已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登记注册[3],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粳稻品种(系)对三化螟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1997 年对47 份粳稻新品种(系),包括江苏省大面积推广的粳稻品种以及外省征集的部分品种(系)进行网室抗三化螟测定和田间抗虫性调查,从中评选出1 个中抗品种,4 个耐螟性较好的品种(系)。并对抗螟性机理进行了探讨,提供育种和生产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4.
吡虫啉──一种超高效多用途的内吸杀虫剂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吡虫啉──一种超高效多用途的内吸杀虫剂孙建中,方继朝,杜正文,夏礼如(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210014)吡虫啉(又名灭虫精、蚜虱净,通用名Imida-cloprid)系一种硝基亚甲基化合物的新型超高效内吸性杀虫剂。1979年Soloway等发现杂环...  相似文献   
75.
江苏省水稻螟虫发生的新特点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江苏省水稻螟虫发生的新特点,总结了各地螟虫综合防技术措施,提出了螟虫区域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6.
【目的】褐飞虱是我国主要水稻害虫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越冬范围逐年扩大。为了明确褐飞虱对温度的适应机制,研究了其热激蛋白70基因家族的组成及温度诱导表达特性。【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和Gen Bank数据库获取热激蛋白70基因序列,采用MEGA4.1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其温度诱导表达特性。【结果】筛选出与热激蛋白70基因同源性较高且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的序列共15个,其中8个在正常或温度胁迫下表达,可能分布在细胞质/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器官,且本身表达丰度存在显著差异。30~44℃高温胁迫后KX976471、KX976473、KX976475、KX976476、KX976477和KX976478等6个基因的表达量不同程度上调,最大上调倍数为1.72~245.33;0~22℃低温胁迫后,除KX976475表达量上调2.38倍外,其余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或下降。【结论】褐飞虱8个热激蛋白70基因在正常或温度胁迫下表达,可能分布于细胞质/核、线粒体、内质网;在其高温适应性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但在低温适应性中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7.
转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棉蚜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室内比较了棉蚜在单价转基因棉(导入Bt致毒基因)、双价转基因棉(导入Bt致毒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常规棉上连续饲养时各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比较了3个棉花品种上第14代棉蚜体型。结果表明,在连续17代饲养中,仅在第11代,取食双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净增殖率显著低于常规棉(P<0 05),而取食单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则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无差异,其余各代次品种间无差别;内禀增长率差异不同于净增殖率,在第8代,取食单价转基因棉棉蚜内禀增长率显著高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而取食双价转基因棉棉蚜则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无差异,其余代次均无显著差异。各品取食棉蚜寿命也仅在第8代出现差别,表现为转基因棉上棉蚜寿命显著短于常规棉(P<0 05)。各品种上第14代棉蚜头宽、体宽和体长均无显著差异,而腹管长存在差异,其中取食单价转基因棉的棉蚜腹管显著短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而取食双价转基因棉的棉蚜则显著长于取食常规棉的棉蚜(P<0 05)。  相似文献   
78.
虫酰肼对水稻二化螟的拒食、致死作用及田间效果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 ,虫酰肼 (RH- 5992 )对水稻二化螟 Chilo suppressalis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 ,2mg/L以上可使 4龄二化螟在 2d内停止取食 ,而 0.2mg/L即可显著抑制其生长发育 ,导致幼虫最终不能化蛹。虫酰肼对不同日龄二化螟均具有较高活性 ,对初孵蚁螟 ,40mg/L的杀虫效果高达 97.8% ,对于 1~ 7日龄幼虫 ,120mg/L的防治效果均在 90 %以上。虫酰肼对二化螟的致死历程较长 ,致死时间因浓度和二化螟龄期不同而变化 ,浓度增加对 l~ 4龄各龄期致死时间影响较小,而 6龄时 ,随浓度增加 ,致死时间明显缩短 ;在同一低浓度下 ,随着虫龄增加 ,致死时间明显延长 ,高浓度下 ,致死时间与龄期增加无明显相关性。虫酰肼无杀卵活性 ,对卵寄生蜂安全。田间试验表明 ,20%虫酰肼 (F) 1.5L/hm2 对二化螟、大螟 Sesamiainferens、三化螟 Scirpophaga incertulas枯心和稻纵卷叶螟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均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9.
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0.
不同昆虫病毒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测定了多种病毒组合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联合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八字地老虎颗粒体病毒(XcGV)、银锭夜蛾质型多角体病毒(McCPV)可明显提高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INPV)对斜纹夜蛾的杀虫速度,其中及XcGV可使SINPV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LT50缩短了0.5—2.5d;McCPV可使其缩短0.6—2.9d,但未提高其杀虫毒力。XcGV亦可提高SINPV和XcNPV对甜菜夜蛾的杀虫速度,分别使甜菜夜蛾2龄幼虫LT50缩短1.3和1.7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