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建国初期苏联援建国营友谊农场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提供全部农机设备,派来不同层次专家援建的国营友谊农场,是新中国第一个按照先勘探、后设计、再开荒的科学程序建立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开荒当年获得丰收。它的建立,引入了土地整理和国营农场建设、管理的技术与经验;为中国大规模建设国营农场培养、锻炼和输出大批经营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提供大量农业技术和良种;并在建场规划、开荒生产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对全国国营农场建设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达到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出粮食、出经验、出人才”的要求。  相似文献   
32.
本文系统分析了农书起源的过程和因素,指出农书萌芽于是商周,形成于战国时期,并论述了农书起源的文献意义和对传统农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中国农业灾害历史演变趋势的初步分析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卜逢贤惠富平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饥荒之国度”[1],农业灾害灾种多杂、灾害后果严重,旱涝风雹,饥馑荐臻。在中国农业灾害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呈现出两条趋势性的规律:一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  相似文献   
34.
唐代以后,江南地区人口递增,可资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作物产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肥料施用量的增加.然而,随着生产中施肥经验的累积和肥料短缺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江南农民已经意识到仅靠不断投入更多的肥料来获得高产是行不通的,宋元时期“用粪得理”的理论与思想逐渐形成,明清时期科学合理的施肥实践在生产中比比皆是.及至近代,江南地区在继承前人施肥经验的基础之上,将中国有机肥施用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峰.  相似文献   
35.
阚国坤  惠富平 《农业考古》2012,(1):99-101,122
新中国建立60年来,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的苏北连云港市在治理淮河、兴修农田水利基础上实行以农业旱改水为重点的耕作制度改革,彻底改变了旱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低产的局面。使得全市稻作面积由1949年15.66万亩增加到2009年289.85万亩,由占耕地面积2%到提高到40.2%。稻谷总产由实现了年占很小部分增加到占全年总产的巨大成就。连云港农业旱改水是当代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  相似文献   
36.
内外江分水鱼嘴是都江堰三大渠首工程之一,其功能主要是分水分沙。自战国时期李冰创建以来,鱼嘴位置不断移动,修筑材料结构则从战国唐宋时期的竹笼卵石发展到元明时期的铸铁条石,再到清代至民国初期的条石结构,直至当今的混凝土结构,即都江堰分水鱼嘴如今呈现的面貌是历代不断探索、改进的结果,其中包含的经验教训值得总结与借鉴。  相似文献   
37.
惠富平  王昇 《农业考古》2016,(4):182-189
荔枝(Litchi chinensis)原产中国岭南,已有二三千年的栽培历史。汉唐以来,荔枝栽培逐步扩展,广东、广西、四川、福建等地成为主要产区。同时,各地荔枝良种名品迭出,荔枝育种、栽培、加工、保鲜等生产技术经验日益丰富,相关的荔枝社会与文化现象越来越受人关注。历史上积累的荔枝科技遗产为当今荔枝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8.
德宗朝是唐代自然灾害频发的四个时期之一,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本文通过对德宗时期灾荒发生的频次、时空分布进行整理分析,多方面展现这一时期灾荒的多发性、群发性等特点。灾害频发,给百姓带来人口伤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等诸多危害,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朝廷在灾后的救济中发挥主导作用,采取赈济、蠲免等方式赈灾救民,而民间救济在此时也有发展,作为辅助,弥补官赈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9.
一、以治标为主的传统治水实践及历代学者的反思 1、以治标为主的传统治水实践 我国秦汉以来防洪治水的核心活动就是"防御"和"疏导".其中以下游的筑堤防水最为发达,演变出各种复杂的堤防工程.从早期的单纯防御到明清的筑堤束水,从早期土堤石堤到后来的防御固堤和多样化的埽工,虽然治水的指导方针和技术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堤防一直是防洪治水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40.
刘爽  惠富平 《草业学报》2021,30(2):178-189
基于对中国古籍库与中国方志库中的苜蓿记载的考察,发现苜蓿名实的流变呈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即古籍记载中苜蓿名实相对单一明了,对苜蓿花色的指向比较明晰;方志中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大量苜蓿异名,常与其他植物相混淆.其名实的流变实际上是苜蓿在中国传播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对各地方志中的苜蓿记载次数进行计量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