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1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篇 |
农学 | 5篇 |
基础科学 | 11篇 |
4篇 | |
综合类 | 64篇 |
农作物 | 6篇 |
水产渔业 | 4篇 |
畜牧兽医 | 22篇 |
园艺 | 1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浅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与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县级农检中心创建标准化实验室,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省级资质认定的具体操作方法,必须做好3项准备工作:一是实验室的基础建设、合理布局检测单元、购置必备仪器设备等的硬件建设;二是实验室的质量体系文件、检测记录、文档管理、内审和管理评审等的软件建设;三是以评审准则、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仪器操作、检测技能等的业务技术培训建设。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拓宽了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提高了检测能力,从农产品简单的定性检测转变到定性普查检测→定性超标样品→定量检测确定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3.
福建四种乔木树种燃烧释放污染物排放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位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其林火发生频率高且强度低;导致大量污染物释放,对大气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通过自主设计的室内模拟实验,实测福建省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和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四种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叶和枝)燃烧时CO、CO_2、NO_x、C_xH_y和PM2.5等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并分析不同树种及不同器官之间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乔木树种的不同器官在燃烧时释放各污染物的平均排放因子范围分别为:CO为102.88~116.10 g/kg;CO_2为814.50~1 212.57 g/kg;NO_x为0.52~3.47 g/kg;C_xH_y为20.84~61.87 g/kg;PM2.5为5.34~14.61g/kg。此外,不同树种枝的排放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桉树枝燃烧释放的含碳气体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其它树种,而马尾松枝燃烧时释放的氮氧化物和PM2.5排放因子最高。阔叶树的枝和叶燃烧时释放的CO显著高于针叶树,而PM2.5的排放则显著低于针叶树。研究揭示了福建主要乔木树种不同器官的燃烧释放污染物特性,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4.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该途径对细胞内蛋白的选择性降解起着重要作用。设计一对特异引物,从野桑蚕体壁细胞中克隆了单体泛素基因的编码区,其GenBank登录号DQ839401。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区的长度为231 bp,编码76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8.6 kD,等电点为5.73。同源性比较发现,野桑蚕泛素基因与其他真核生物泛素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有83%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具有94%以上的相似性。将野桑蚕泛素基因片段与pGEX-4T-2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ubi,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后在37℃及30℃的培养条件下,泛素基因得到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85.
86.
87.
88.
可控硅励磁是近年来小水电较常用的发电机励磁方式,但故障发生率比较高,就石盘电站2号机可控硅励磁装置事故现象,进行了技术分析,排除故障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89.
正植物保护涉及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和农业丰产、农民丰收,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决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机械化防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高效机械化防治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散户作业和背负式、担架式机械植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突发性大面积病虫害频繁爆发,现有植保机具早已无法满足全市防治需求。装备落后、作业效率低,致 相似文献
90.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叶是中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五环三萜类化合物(pentacyclic triterpenoids)作为枇杷的主要活性成份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重要的生物活性,同时也是枇杷三萜类物质的主要组成。经细胞悬浮培养产生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含量远高于原植株。本研究以原植株枇杷叶片、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必经阶段)、2个富含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调控,共4个样品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Unigene的从头测序拼接,蛋白质功能注释,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共获得123 685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804.44 bp。三萜合成相关途径中,叶片(样本Ⅰ)分别与培养细胞(样本Ⅱ,样本Ⅲ,样本Ⅳ)的基因表达差异较大,愈伤组织阶段(样本Ⅱ)与富含五环三萜类目标产物的不同调控(样本Ⅲ,样本Ⅳ)之间的基因表达模式相近。在三萜骨架形成和修饰代谢途径中,以样本之间差异基因的交集结合已报道的重要基因进行筛选,从整体上分析了枇杷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关键性酶为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acetyl-CoA acetyltransferase,AACT),鲨烯合成酶(squalene synthase,SQS),鲨烯环氧酶(squalene monooxygenase,SQE),香树素合酶(amyrin synthase,AS),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糖基化转移酶(UDP-glycosyltransferase,UGT),这些酶相关基因或不同家族基因成员的表达水平与目标产物的含量有一定相关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此物种三萜合成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枇杷愈伤组织阶段五环三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已经大量开启,是枇杷细胞悬浮培养的重要中间阶段。本研究通过Illumina HiSeq 4000平台,首次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枇杷细胞悬浮培养后五环三萜类活性成分富集的遗传基础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植物体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合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枇杷细胞悬浮培养生产萜类物质的人工调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