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淮北地区氮肥运筹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氮肥运筹阶段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均表现一致的变化规律,但达到峰值的处理间存在差异,小麦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均为双峰曲线.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低碳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通过全面梳理与剖析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将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农业人口数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受教育程度、农药、化肥、农膜、农用机械使用量、农业耕地面积、牲畜养殖数量等低碳农业影响因素与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关系一一进行明确与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科学制定安徽省低碳农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支农投入,促进金融对低碳农业的支持,积极推进安徽省低碳农业科研与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提升3个阶段性过程,其演变历程本质上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科技手段,应用科学技术,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中国农业实现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利用科技手段能够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首先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的目标出发,对农业实现绿色发展的科技需求进行分析。随后,从科技支撑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进行分析总结。最后,从农业科技政策、人才、融资和推广4个层面,对科技创新助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以及科技支撑体系如何更好发挥对长三角地区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氮素运筹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肥比例对小麦植株养分含量、肥料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达9000 kg/hm2以上的超高产水平,每公顷吸收氮、磷、钾量分别为259.25~315.00 kg、82.86~89.70 kg、224.67~305.28 kg; 形成100 kg子粒消耗的氮、磷、钾量分别为2.933.19 kg、0.871.04 kg、2.473.27 kg。两品种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显著提高,当基追比例为6∶44∶6时,烟农19的氮肥当季利用率高于皖麦50,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有利于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 氮肥农学效率、氮收获指数与产量间呈显著正相关。随拔节肥比例增加,氮素利用效率有下降的趋势,说明植株随吸氮量的增加,子粒形成产量增幅减弱。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拔节期追肥的适宜的氮素基追比例为5∶5~4∶6。 相似文献
15.
16.
全自动定氮仪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考察全自动定氮仪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可行性。[方法]以皖麦44和烟麦19为供试品种,应用KJELTEC2300型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研究该测定方法的精确度和准确性,并与经典凯氏定氮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皖麦44全麦粉总氮量的添加回收率在99.38%~100.35%;皖麦44和烟农19的蛋白质含量10次平行测定结果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60和0.84,符合国标方法允许误差的要求;经显著性测验表明,全自动定氮仪与经典的凯氏定氮法对皖麦44和烟农19全麦粉的蛋白质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用KJELTEC2300型全自动定氮仪测定小麦籽粒蛋白质的结果与经典凯氏定氮法的吻合,不仅具有很好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还具有操作简便和快速省力的特点,可广泛用于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7.
超晚播条件下密度和追氮时期对淮北地区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实现安徽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高产优质栽培,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小麦品种‘烟农19’为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小麦超晚播(11月21日,较适宜播期晚30天左右)条件下,密度、追氮时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追肥时期对超晚播小麦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以密度450×104株/hm2、孕穗期追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为7846.5 kg/hm2。密度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追氮时期对千粒重影响显著,随追氮时期的推迟而增加。增加密度和推迟追氮时期,旗叶叶片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和PSⅡ的活性(Fv/Fo)提高,增大了PSⅡ的潜在活性,有利于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追氮时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追氮时期的延迟,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呈增加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推迟追肥至孕穗期可以改善超晚播条件下强筋小麦的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8.
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周麦22高产栽培技术,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研究了晚播条件下周麦22产量与施氮量、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肥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每hm2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显著增加每hm2穗数,但二者增加均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和密度分别为319.5kg/hm2和323.6×104穗/hm2时,产量最高达到7 412.8kg/hm2,这时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30.9×104穗/hm2、32.4粒/穗和千粒重43.1g。 相似文献
19.
20.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改善小麦群体质量,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皖麦52和烟农19主要生理指标及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9的叶面积指数在基本苗120×104株·hm-2(M1)和210×104株·hm-2(M2)下高于皖麦52,而在300×104株·hm-2(M3)和390×104株·hm-2(M4)下低于皖麦52;皖麦52和烟农19各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qP、ETR和ΦpsI )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同一密度下两品种间的差异皆不显著;皖麦52和烟农19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M1和M2下,烟农19的产量高于皖麦52,分别增加了13.4%和2.4%,在M3和M4下,皖麦52的产量高于烟农19,分别增加了10.7%和1.0%;皖麦52和烟农19的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两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密度下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 )与单茎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与单茎干物重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研究得出,烟农19的高产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万~210万株·hm-2,皖麦52为210万~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