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39 毫秒
41.
为提高有效控制茭白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生产绿色安全的茭白产品提供技术支撑,综述昆虫性信息素诱杀螟虫技术、诱虫植物诱杀二化螟技术、特定波长光源诱杀二化螟技术、黄色粘虫板诱集长绿飞虱技术、茭白田轮作套养控害技术、释放寄生性天敌寄生二化螟技术、杀虫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剂的应用技术、高效安全防治药剂的筛选以及先进植保器械的发展趋势等9个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明确氯虫苯甲酰胺处理下二化螟中肠细菌类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法 综合运用宏基因组测序以及传统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分析不同浓度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二化螟种群中肠微生物的多样性。结果 不同浓度(100、200、400µg/mL)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后二化螟中肠细菌类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处理种群中肠细菌类微生物的OTU数值、特有的OTU数值均低于对照;摩根氏菌属(Morganella)、普罗威登斯菌属(Providencia)以及变形菌属(Proteus)在处理种群中的比例明显升高;同时培养结果显示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种群获得的菌株除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外,还存在超压莱略特氏菌(Lelliottianimipressuralis)、非脱羧勒菌(Leclerciaadecarboxylata)、成团泛菌(Pantoeaagglomerans)等其他菌属。COG数据库对比与KEGG分析显示,对照与处理二化螟种群的各功能分类基因数量及相对丰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解析了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二化螟中肠细菌类微生物的多样性。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肠细菌在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3.
研究了2个茭白品种以不同的间栽模式对茭白主要病虫害二化螟、长绿飞虱、胡麻斑病和锈病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茭白品种河姆渡:水珍1号=3:1的间栽模式能有效地减轻各种病虫的发生,二化螟、长绿飞虱、胡麻斑病和锈病的发生均比河姆渡和水珍1号单栽田轻。同时河姆渡:水珍1号=3:1的间栽模式能促进2个茭白品种提早孕茭,提高产值,间栽区667m^2产值分别比河姆渡单栽田和水珍1号单栽田增收290.5元和811.8元。  相似文献   
44.
本文研究了茭白-鳖共育模式对茭白产量品质、经济效益以及中华鳖品质和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667 m2茭白田套养150只中华鳖,扣除生产成本后,净收入增加7 350.5元,而且茭白和中华鳖品质明显提高;在总结试验和实践应用基础上,提出茭白-中华鳖共育模式的关键技术,对促进茭白产业和鳖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针对茭白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问题,本文总结了茭白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其集成创新应用的成功经验,这些措施包括农药减量、化肥减量、秸秆肥料化利用和水体生态治理等技术,并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模式。在2个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后,病虫害总体防效达到90%以上,农药减施2~3次,化学农药减量40%~50%;化肥减量15%以上,茭白增产4.99%~7.37%,生产的茭白产品符合国家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茭白秸秆综合利用率90%以上,茭白田水体主要有害物下降60.89%~86.78%,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平均每667 m2增收节支1 000元以上,社会和生态效益非常显著。该模式可为茭白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6.
褐飞虱共生菌抗感吡虫啉菌株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含不同浓度吡虫啉的综合马铃薯葡萄糖琼脂液体培养基中接种抗感吡虫啉褐飞虱共生菌菌株且培养2~6天后,通过测定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活性,阐明抗感菌株在吡虫啉胁迫下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抗吡虫啉菌株和敏感菌株三种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明显不同,抗性菌株的SOD、POD活性(极)显著高于敏感菌株,其中抗性菌株SOD活性比敏感菌株提高了45.89%~222.53%;抗性菌株的CAT活性与敏感菌株差异无明显规律性.说明褐飞虱共生菌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与其体内SOD和POD的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7.
雷公藤生物碱及其杀虫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内外雷公藤生物碱杀虫剂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对其在研制和应用过程中尚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建议,旨在为该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比较了4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5 g/L吡唑醚菌酯1 000倍液喷雾2次或3次对茭白胡麻叶斑病的校正防效明显好于用对照药剂300 g/L苯甲·丙环唑1 000倍液喷雾3次;超敏蛋白500倍液使用3次的校正防效不仅明显好于使用2次的效果,而且明显好于该药剂1 000倍液使用3次的效果;氨基寡糖素、植物免疫增产蛋白的防效较差。说明,施用吡唑醚菌酯和超敏蛋白能有效控制茭白胡麻叶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茶皂素对雷公藤乳油防治茶尺蠖幼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1、2、4mg/ml茶皂素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作用不明显,第7天的毒杀效果只有27.03%~37.84%。用雷公藤乳油0.8、1.6、3.2、6.4mg/ml和12.8mg/ml浸叶处理,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毒杀效果在第7天分别为27.27%、33.78%、40.54%、56.76%和63.51%。在0.8mg/ml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4mg/ml的茶皂素,对茶尺蠖幼虫的毒杀作用(84.42%)显著高于加1mg/ml茶皂素的毒杀效果(68.83%);而加入2mg/ml和4mg/ml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向不同浓度的雷公藤乳油中加入2mg/ml茶皂素,对茶尺蠖2龄幼虫的共毒系数在第1、3、5、7天分别为667.68、981.61、1706.15和1209.76,即增效5.68~11.10倍,达到相同的使用效果可减少雷公藤用量85%以上。对茶尺蠖4龄幼虫增效1.00~6.91倍,减少雷公藤用量50%以上。  相似文献   
50.
采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灌溉水位相结合的不同灌溉方式,比较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茭白(秋茭)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不同灌溉方式对茭白糖含量、粗脂肪含量及磷、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影响不明显,但对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总量、氨基酸组分含量、VC和钙含量影响明显。研究结果为茭白科学用水和合理灌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