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7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生育期地温变化规律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覆膜条件下地温将发生改变,为研究其变化规律,2008和2009年在新疆库尔勒市开展了棉花膜下滴灌田间试验,设置了不同灌溉处理和地表覆盖情况的试验小区,对土壤水热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对比,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土壤水分、地膜和棉株覆盖等因素综合影响棉花生育期地温分布规律,出苗期15 cm深度处膜下地温高于膜间1.6℃,蕾期和花铃期膜间地温逐渐超过膜下,吐絮期二者又趋于相等;土壤水分和温度存在耦合作用,土壤含水率高则热容量大,相应的温度变化幅度小,但在相同的含水率下,覆膜处理平均地温高于无膜处理。研究表明,膜下滴灌有效起到保温保墒作用,克服土壤高地温低含水率或低地温高含水率的矛盾,可为作物生长创造较好的土壤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42.
我县红麻田杂草为害日益严重,致使红麻产量明显下降。据我们调查,本县红麻田以马唐、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约占65%,铁苋菜、马齿苋等阔叶类杂草约占31%,还有少量异型莎草。为此,我们于1989年进行了敌草胺防除麻田杂草试验,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43.
<正> 粘虫对我省小麦的为害历年十分严重,常年发生面积占小麦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为害严重年份常将小麦叶片吃光,穗茎咬断,造成小麦品质和产量下降。在防治上多年来都是沿用六六六与滴滴涕粉剂喷洒,造成农业环境污染,杀伤天敌,破坏生态平衡,危害人和畜、禽健康。为了有效地控制粘虫的危害,应用毒性较低、杀虫效果较高的六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三龄期粘虫幼虫进行田间喷雾防治试  相似文献   
44.
1974—1976年间,作者等研究证明:应用甲胺磷拌种防治蝼蛄效果良好,对蛴螬和金针虫有一定兼治作用,曾在河南中牟进行多次重复试验,和较大面积防治示范。鉴于近年来地下害虫回升,不少地方发生为害很大,为了迅速压低虫口,我们认为可采用多样化的拌种方法,以减少害虫产生抗性、解决药剂供求矛盾。特此推荐甲胺磷拌种防治蝼蛄的方法。现摘录部分试验结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46.
作者就褐稻虱在水稻扬花后对米粒灌浆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米粒干物质的累积量与扬花后的天数呈极显著的logistic曲线关系。干物质积累总量、起始增长势、干物质积累旺盛期以及最大日增量均与褐稻虱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仅占籽粒充实总日数38.6%的灌浆盛期中,积累的干物质重为成熟时籽粒干重的65.84%,这是决定稻谷千粒重的关键时期。在孕穗末期到齐穗后的20d内,应尽可能地将褐稻虱种群控制到最低水平,孕穗末期在使用高活性药剂扑虱灵、吡虫啉时,用药有效剂量需确保控制效果30~35d,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7.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常发性病害,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菜籽含油量。同时土壤缺硼对油菜结实的影响也日趋明显。为探讨防病与施硼肥的增产效果,我们于1989年进行了药肥混用防病增产的探索,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1990年又进行了多菌灵硼砂配比试验,寻求最优配方,并进行了多点示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我省褐稻虱大发生的频率较高,对水稻生产的严重危害,日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关于褐稻虱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过去多是以虫口密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依据,而在虫龄结构、种群变动和寄主反应等对产量损失的影响方面尚少报道。1986年,我们采取田间分期接虫和分期定点标记的方法,建立了褐稻虱虫量,水稻齐穗后天数与产量损失的曲面模型。1987年又进一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9.
在水稻穗期分阶段设点,进行小区接虫和田间查虫分级,至收获前测定产量损失。结果表明,各生育期褐稻虱每穴虫量与产量损失率,均呈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在同一生育阶段,虫量越大损失也越大;在相同虫量条件下,产量损失随齐穗后天数的增加而下降。据此,求得各生育期褐稻虱虫量与损失率的综合关系式: ■=e~(4.0893-0.1793K 0.0121K~2-0.00022K~3-(6.7914e~(0.0624K))/x并提出在当地生产水平下的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e~(1.12 0.06K)。进而提出中粳稻褐稻虱的防治阈限。早发年ET与EIL相交,迟发年ET恒小于EIL。  相似文献   
50.
1995~ 1 997年研究油菜开花株率的变动与花瓣带菌率的关系及开花株率与不同时期用药防治效果的关系。油菜花瓣带菌率随着油菜开花株率的上升而明显递增 ,开花株率为 1 0 0 %左右时 ,是油菜菌核病菌侵染花瓣的主要时期 ,此时花瓣带菌率最高。3a研究其两者的相关系数 ( r)分别为 0 .9864、0 .9561和 0 .9683;药剂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与油菜主茎开花株率呈显著正相关 ,1 995和 1 996年的相关系数 ( r)分别为0 .9696和 0 .92 4 7。防治该病的最佳施药适期为油菜主茎开花率 1 0 0 %至分枝开花株率 80 %时。大面积防治时机的确定 :采用对角线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