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5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在杂交水稻母本机插育秧时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研究多效唑对秧苗的分蘖数、叶龄、株高、茎粗、播始历期等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秧苗1叶1心期每667 m2秧田喷15%多效唑30 g,可以增加低位分蘖数,提高秧苗素质,有效提高秧龄弹性。  相似文献   
52.
通过防治水稻纹枯病不同药剂进行田间筛选试验,表明24%满穗乳油30ml/667m2防治效果明显优于5%井冈霉素水剂400ml/667m2,24%满穗乳油在防治水稻纹枯病表现突出,有较好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3.
苏北地区水稻纹枯病暴发原因及综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机理及其流行原因,提出了"加强品种选育,改善栽培环境,抓好适期防治,选用高效药剂"等综合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54.
华粳7号在大面积推广种植中,表现出产量潜力大、农艺性状好、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强等特征特性.对机械插秧条件下的高产栽培群体量化指标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5.
为更好更快地完善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介绍了江苏淮南麦区种植小麦新品种"华麦5号"的生产技术规程,主要内容包括产量结构目标、品质指标、群体质量指标、栽培技术等,其中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等技术措施,以期为广大种植户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6.
在江苏省生产上主推水稻品种进行不同穗肥用量、抽穗期化学防治、不同收获时期、灌装时期的灰飞虱对水稻"褐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投入过大,会增加稻谷揭壳,颜色发暗,降低氮肥用量,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将会有所改善;穗期要适当减少用药次数和用量;注意提早播栽期,争取适时收获,稻谷揭壳都会有所减少;其次水稻灌浆期的灰飞虱侵染也易形成黑壳。  相似文献   
57.
试验结果表明:用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参试各处理中以25%氰烯菌酯100 m L/667 m~2+戊福90 m L/667 m~2、戊福90 m L/667 m~2病情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但25%氰烯菌酯100 m L/667 m~2、戊福90 m L/667 m~2产量最终损失率最低;二次接力防治时间应于小麦初花期(扬花株率10%)施第1次药,7 d后再施第2次药。  相似文献   
58.
华粳5号原名华粳14018,系江苏省大华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经系统选育而成的中熟中粳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审定.在多年的试验、示范种植中,该品种表现出产量潜力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熟期适中等特点,适宜淮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59.
麦草全量还田与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粳稻‘淮稻9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草全量还田下,不同氮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草全量还田较麦草不还田,水稻的产量平均提高了3%,其主要原因是还田条件下,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较不还田条件有所提高;在品质方面,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也比不还田条件下有所提高;垩白率和垩白度有所降低,表明麦草全量还田能改善稻米的加工和外观品质.随着氮肥的施用量增加,水稻的产量随之提高,但中氮(MN)和高氮(HN)水平下,水稻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稻米的垩白度和垩白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均有所提高,麦草还田则能缓解稻米垩白度和垩白率的提高.综合分析表明,麦草还田下中氮(MN)水平处理水稻产量和品质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60.
水稻赤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生理性病害,在水稻分蘖期容易发生。该病一旦发生,会造成稻苗出叶慢、根系发育不良等,引起僵苗,严重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水稻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