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24篇
农学   24篇
基础科学   22篇
  14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5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山羊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是由衣原体、结膜支原体、细菌、病毒或立克次氏体等多种微生物共同引起的山羊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俗称"红眼病",其特征为畏光流泪,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角膜浑浊和溃疡,甚至失眠。该病为非致死性疫病,但由于局部刺激和视觉扰乱,妨碍行走  相似文献   
122.
为了能清楚的描述重力坝坝体内复杂的应力分布情况,本文采用弹性理论的方法建立了重力坝坝体的应力分布数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力解答。对比材料力学的重力法解答,本文则严格考虑了平衡微分方程、相容性方程及应力边界条件,因此其解答是精确的,可为实际工程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3.
 为剔除转基因抗虫抗草甘膦棉中的杂株,试验采用硫酸卡那霉素4000 mg·L-1复配41%草甘膦异丙胺盐3.3~13 mL·L-1 4个梯度处理,以硫酸卡那霉素4000 mg·L-1和草甘膦异丙胺盐13 mL·L-1为2个对照,结果硫酸卡那霉素4000 mg·L-1+草甘膦异丙胺盐3.3 mL·L-1复配处理剔除杂株最为经济有效。同时显示该剔除液亦可用于转基因抗虫抗草甘膦棉的抗草甘膦性鉴定。  相似文献   
124.
提出了转基因抗虫棉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的一整套技术:采用新克黄枯浸种制钵,向苗床土表面喷洒新克黄枯液,用内吸型杀虫剂克百威与菜籽饼、新克黄枯液、锌.硼.钾.钙.氨基酸LD、尿素、磷酸一铵及氯化钾混合制成药肥在棉苗移栽时150 kg/hm2、蕾期1200 kg/hm2、花铃期1650 kg/hm2分3次埋施,现蕾后用助壮素与锌.硼.钾.钙.氨基酸每隔10 d喷雾1次,在花铃期施用棉太金2号,在果枝20层时打顶,10 d后施用棉太金3号,8月下旬~9月中旬用杀虫剂2次喷杀斜纹夜蛾,7月中下旬用草甘膦异丙胺盐3000 mL/hm2喷施1次。在江西永修、彭泽和九江进行了该综合防治技术的大面积示范,示范结果表明:3个示范点基本无棉枯萎病、黄萎病和生理性红叶茎枯病发生,棉害虫极少发生,籽棉产量为5046.0~7696.8 kg/hm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5.
不同栽培模式对旱地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确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协调的栽培技术及其生理原因,对提高水分限制条件下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及玉米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单958为材料,于2010年和2011年在陕西长武进行大田试验,设置当地农户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等4种栽培模式,比较了其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农户栽培、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产量平均达7.7、9.2、11.7和10.6 t hm-2,高产模式较对照产量分别提高20.1%、52.9%和37.7%,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7.8%、60.9%和45.1%。与当地农户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和再高产高效栽培提高了花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WUEL);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PSII实际量子产额(ΦPSII)和光化学猝灭(qP);延缓了叶片衰老;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29.0%、82.3%和56.1%。结果说明通过地膜覆盖、增加密度和氮肥运筹等关键栽培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可实现旱地春玉米高产与水分高效30%以上的目标;其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显著增强玉米花后叶片光捕获能力与光化学效率,延缓叶片早衰,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26.
 结果表明:转双价抗病基因棉无枯萎病株,比受体对照中棉所24病株率低1.32百分点,病指低0.33;病株率低于非转基因棉对照赣棉11号1.25百分点,病指低0.94。与2个对照相比,转双价抗病基因棉有不显著的抗枯萎病竞争力。黄萎病发病中前期,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受体对照中棉所24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的黄萎病株率、病指差异不显著,但前者低于后两者;发病后期,转双价抗病基因棉发病株率和病指仍低于受体棉对照和非转基因棉赣棉11号,但与受体对照差异不显著,而与非转基因棉的差异显著。抗黄萎病产量,转双价抗病基因棉与受体对照中棉所24相比,子棉、皮棉产量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而与非转基因棉对照赣棉11号比,子棉增产显著,皮棉增产不显著。试验可为创制转双价抗病基因棉环境安全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7.
玉米胚乳细胞原生质体的分离与流式纯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胚乳是籽粒淀粉形成的主要场所,胚乳细胞的发育对籽粒的器官建成具有重要意义。分离胚乳细胞原生质体,能为胚乳培养、转录组分析等后续研究提供均一实验材料。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酶的搭配种类、浓度以及质膜稳定剂、渗透压稳定剂的使用,优化了一套有效的玉米籽粒胚乳原生质体分离方法,并进一步运用流式分选技术纯化原生质体。结果表明,以1%纤维素酶、0.5%离析酶、0.5%半纤维素酶,在渗透压调节剂0.7~0.8 mol L-1和质膜稳定剂0.8mol L-1的MS培养液内,30℃消解4 h,能够获得大量完整的粗制原生质体,二乙酸荧光素(FDA)染色表明纯化的原生质体仍能保持90%以上的生活力。流式分选术可将有活力原生质体从粗制原生质体悬浮液中富集、纯化出来。对一些原生质体分离和流式分选时的技术参数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8.
于2017年4月底至6月初,进行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亲鱼为天津鸿腾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4年春天从我国台湾省引进。共选用台湾泥鳅约2 500kg,其中雌鱼约1 800kg;雄鱼约700kg,雌雄比例约为2.5∶1,雌鱼、雄鱼平均体重分别为121.88g、126.98g。雄亲鱼平均"胸鳍长/体长比"为15.71%,显著大于雌亲鱼的10.08%(P<0.001),并且雌、雄鱼之间数据不重叠。雌鱼背部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加鲫鱼脑垂体催产,雄鱼不使用催产素。人工授精后,将受精卵均匀地洒在孵化池内的网框上进行孵化,孵化水温18.5~22.5℃,受精约48~52h后破膜孵化。雌鱼每尾产卵量28.7g,平均每克卵数2 061粒,受精率82.98%,平均孵化率97.4%。2017年获得水花约7亿尾。  相似文献   
129.
试验以陕单609、榆玉3号、先玉335、郑单958、秋润100、陕单636为供试品种,在67 500株/hm2和82 500株/hm2两种种植密度下,研究增密对不同玉米品种子粒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子粒产量、收获穗数、群体干重和LAI显著增加,穗粒数、百粒重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不同品种间呈现不规律变化。密植条件下,品种间子粒产量差异更为明显,陕单609、先玉335和榆玉3号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较郑单958增产1.98%、11.26%和2.37%。陕单636增密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粒重,先玉335和郑单958增密后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穗粒数,陕单609、榆玉3号和秋润100增密后影响产量的因素是穗粒数和粒重。因此,选择优良品种,适当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保证穗粒数和粒重稳定,是实现玉米密植高产优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0.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表层土壤(0-30 cm)滞留贮水量受土壤容重、孔隙度及林龄影响显著。天然冷杉林土壤滞留贮水量变化范围为593.7~694.2 t/hm2,大小排序为:185 a>80 a>40 a生。人工云杉林175.8~545.1 t/hm2,从大到小依次为40 a>30 a>25 a>20 a。(2)天然林初渗率为10.6~30.1 mm/min,最大为80 a生冷杉林;稳渗率为3.3~6.4 mm/min,185 a生冷杉林为最大。人工林土壤初渗率为2.7~8.3 mm/min,稳渗率1.9~5.4 mm/min,两指标中均以40 a生云杉林为最大。(3)构建了土壤渗透过程回归方程,拟合度R2为0.869~0.959,表明回归方程可以较好地反映各试验标准地土壤入渗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