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16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419篇
林业   517篇
农学   711篇
基础科学   336篇
  439篇
综合类   4079篇
农作物   650篇
水产渔业   324篇
畜牧兽医   2262篇
园艺   918篇
植物保护   408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09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366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451篇
  2018年   460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27篇
  2014年   545篇
  2013年   482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594篇
  2010年   586篇
  2009年   611篇
  2008年   528篇
  2007年   546篇
  2006年   394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24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北部高原地区谷子(粟)品种高产稳产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回归系数法、稳定性参数法和高稳系数法 ,对我国北部高原地区新育成的 18个新品种 (系 )的高产稳产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多数产量较高 ,占 5 5 .5 % ,但其中产量稳定性较差的占多数 ,高产稳产的品种较少 ,仅有铁 93- 115、95汾选 3和承谷 8号 ,占 16 .7% ,其余的均为低产稳产和低而不稳的类型 ,各占 2 2 .2 %。这可能与品种性状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92.
为了评定不同玉米品种对芘的耐性强弱,确定合适的筛选指标和筛选浓度,以0mg·L-(1T0,对照)、0.5mg·L-(1T1)、1.0mg·L-(1T2)和2.0mg·L-(1T3)4个芘处理浓度,采用毒理学试验方法系统评价了14个玉米品种萌发期耐芘胁迫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玉米根干重、芽干重、根长和芽长都受到芘的影响,且这种影响的程度随着芘处理浓度不同而不同,不同品种玉米萌发对不同芘处理浓度的响应也不同,其中2.0mg·L-1的浓度处理适合进行玉米耐芘品种的筛选与鉴定。以根干重、芽干重、总干重、根长和芽长的性状相对值(处理测定值/对照测定值×100%)作为幼苗耐性指数(tolerance indices,TI)适合作为筛选指标。基于耐性指数对各玉米品种耐性进行聚类分析,将14个玉米品种聚为耐性、较耐性、较敏感和敏感4类。  相似文献   
93.
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河屯林业局凤凰山抚育所4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强度的间伐处理(间伐0%(CK)、15%(T1)、40%(T2))后,研究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活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有机碳、易氧化碳)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CK(12.92 Mg/hm2)0.05)。微生物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均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不同处理间均为T2含量最高,分别为982.00、20.52 g/kg。水溶性有机碳在0~10 cm土层差异不显著,但在其他土层(10~20、20~40、40~60 cm)差异显著(P<0.05),不同处理间T2含量也均最高,由上到下不同土层水溶性有机碳分别为51.59、52.99、37.83和31.87 mg/kg。研究表明:15%的弱度间伐更有利于东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94.
不同供氮水平对膜下滴灌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滴灌春玉米养分吸收规律,为科学制定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氮肥(0、210、300、390 kg/hm2,记为N0、N210、N300、N390)对春玉米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及氮磷钾累积的影响.[结果]在成熟期N210、N300、N390处理较N0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70;、41.08;、32.08;.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高峰期分别出现在出苗后28 ~ 85、85 ~ 108、28~43 d.随着施氮量增加,产量和地上部、根系干物质及氮素累积增加,但过高施氮量(390 kg/hm2)导致干物质和产量降低,而地上部磷钾积累量一直呈现增加趋势.根系氮磷钾累积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吐丝期,N210、N300根系氮素累积量较大喇叭口期分别增加了145.1;和217.4;,而N390处理氮素积累量与N210接近,磷素累积与N0接近,钾素累积量小于大喇叭口期.[结论]膜下滴灌条件下,施用氮肥春玉米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养分累积量均增加,但过量施氮抑制地上部、地下部生长及氮素积累,且不利于对磷钾养分吸收,尤其在吐丝期,过量施氮对根系磷钾的累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5.
稻瘟菌诱导的广谱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稻瘟弱致病菌对关东51、爱知旭、新2号作诱导接种,又用稻瘟强致病菌、稻胡麻叶斑菌、稻白叶枯病菌进行挑战接种,水稻均获得对这3种病害的诱导抗性。又以稻胡麻叶斑菌为诱导因子,也同样使水稻表现了不同程度的抗瘟性。  相似文献   
96.
采用T4噬菌体表面展示系统,将CCK-33肽四多串联体及八多串联体展示在T4噬菌体表面,并研究其免疫原性。将CCK四串联体和八串联体与SOC基因缺失的、依赖溶菌酶的噬菌体ФT4-Z1重组,获得重组噬菌体CT-4CCK和西T-8CCK。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CCK多串联体蛋白已经成功展示在T4噬菌体表面,其融合蛋白分子量约30ku和41ku,能够与CCK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以重组噬菌体为免疫原制备油佐剂疫苗主动免疫胡须肉鸡后,抗体浓度显著升高,肉鸡的体重、采食量都有所提高,而料肉比有所下降。结果说明,鸡CCK蛋白展示在T4噬菌体表面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7.
党参种质资源生态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生态型出发研究中国著名优质药材党参种质资源生态多样性。在山西各生态区征集党参资源,采用随机区组试验,3次重复考察党参种质资源的生物学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与抗虫性,F测验显著性分析,t测验两两比较。党参种质资源的生物学性状、品质性状、产量性状、抗病性与抗蚜虫性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评价了各种质资源的生境特征、生育特性、植株特征。山西党参种质资源生态类型丰富,应加强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98.
在进行几年以苦瓜为代表的瓜类蔬菜营养施肥田间试验研究、建立了苦瓜测土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为促进蔬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实现蔬菜生产的规范化施肥,制订了苦瓜因土施肥技术规程,系统概述了以苦瓜为代表的瓜类蔬菜生产的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措施,包括产地环境、施肥要求、因土施肥的量化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9.
湖北名优绿茶矿质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湖北不同茶区15只具代表性的名优绿茶中K、Ca、Mg、Mn、Fe、Al、Zn等10种矿质元素进行了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茶叶产地分类。结果表明,湖北名优绿茶矿质元素含量较高,尤其是与茶叶品质有关的元素,如Mg和Zn;聚类分析效果明显,可有效区分湖北4大茶区。  相似文献   
100.
田真  张书琴  李文洁  蒋霏飞  陈焘 《草业科学》2023,40(6):1487-1496
种子大小是种子的重要属性之一,而温度是影响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在青藏高原东缘收获的17种植物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温度条件(10、15、20、25℃)室内萌发试验,研究了温度对种子大小与种子萌发特征(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死亡率及真菌侵染率)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上,种子大小与种子发芽率、真菌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而与发芽势、发芽指数、平均发芽时间及死亡率均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2)在10℃条件下,种子大小与种子发芽率无显著相关关系(P> 0.05),但在15、20和25℃条件下,种子大小与发芽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随着温度升高相关性增强(P <0.05)。3)在各温度条件下,种子大小与真菌侵染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且在25℃条件下两者相关性最强。因此,温度的增加不仅可以提高大粒种子的发芽率,同时也增加了其遭受病原真菌侵染的风险。本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植物种子的萌发与存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