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19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31篇
  55篇
综合类   349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湖南稻瘟病菌小种组成及湘资3150抗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采自湖南省浏阳、桃江、烟溪等17个县市的303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7群41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46.53%;ZG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17.49%,其次为ZB13小种,出现频率为11.55%,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利用303个菌株对水稻品种湘资3150进行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湘资3150对303个菌株的抗菌频率平均达到了95.37%,对其中30个生理小种的抗菌频率为100%,对湖南省的优势生理小种ZG1、ZB13的抗菌频率亦为100%。这表明湘资3150抗瘟谱很宽,是良好的抗源。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癸、C172种培养基进行了9 a的小麦花药培养脱分化试验,共计接种杂交组合505个。结果表明,癸培养基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为5.36%,C17培养基为4.38%,癸培养基比C17培养基的诱导率提高了22.4%,且愈伤组织诱导率较稳定,二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试验表明,癸培养基是适宜于黄淮麦区的小麦花药培养的脱分化培养基。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提高大蒜茎盘培养出苗率及降低培养成本,研究了低温处理、基因型、培养基和糖源等因子对大蒜茎盘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经过4℃低温处理4周,茎盘绿苗分化率明显提高。在培养基筛选中,1/2 B5比MS、1/4 B5培养基的诱导效果好。食用糖替代培养基中的蔗糖能够降低成本。不同基因型对茎盘离体培养影响较大。因此,将经过低温4℃处理的杞白蒜培养在以普通食用糖作为糖源的1/2 B培养基上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4.
浅析宝丰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玲  张丹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6):19-19,127
介绍了宝丰县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基本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花培6号是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重点实验室选育,2008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多年多点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花培6号产量潜力大,属大穗大粒超高产品种,在高水肥地力更能发挥其增产作用。在高产栽培中要施足底肥,适当加大播量,注意拔节水和灌浆水。  相似文献   
106.
利用无缝克隆方法构建ZJ-R全长基因组的单拷贝分子克隆以及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ZJ-R病毒结构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人工合成选定的表位肽,然后偶联KLH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试验证实该多抗与转染PK15细胞的ZJ-R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具有反应性。结果表明构建的ZJ-R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107.
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为阐明华北地区残膜污染现状及当年地膜残留系数,2008-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样方检测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2011-2014年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强度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2,其平均值为26.8 kg/hm2。区域内不同作物和不同省份间地膜残留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生和棉花地膜残留强度较高,分别为32.0和31.8 kg/hm2;华北地区所有省份中,河北省农田地膜残留强度最高,为36.8 kg/hm2。2011年,华北地区农田地膜残留总量为14.8万t,其中地膜残留总量居前3位的作物是蔬菜(5.5万t)、棉花(3.9万t)、花生(3.0万t),占残膜总量的83.8%。3 a的地膜残留系数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和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9.7%和14.3%,如果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使用模式,预计到2021年,花生地和棉田的地膜残留强度将会达到69.1和70.4 kg/hm2,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研究可为华北地区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张丹  王芳  董双林 《中国水产科学》2016,23(5):1130-1136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盐度30为对照组(S0),4 d为1个盐度波动周期,研究了幅度为4(S4)和10(S10)的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稚虾离子通道和水通道相关基因表达、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及其FAA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盐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离子通道相关基因Na~+/K~+-ATPaseα(NKAα)、Na~+/K~+-ATPaseβ(NKAβ)、碳酸酐酶(CA)、V型H~+-ATPase 1(VHA 1)表达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S4组对虾Na~+/H~+交换因子(NHE)和F型H~+-ATPase 1(FHA 1)表达量显著高于S0和S10组(P0.05);而Cl-通道蛋白(CLC)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周期性盐度波动极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水通道蛋白(AQP 4)的基因表达(P0.01),其表达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升高而下降;(3)周期性盐度波动对凡纳滨对虾肌肉中FAA总量无显著影响(P0.05);鳃中FAA总量随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各组甘氨酸、精氨酸、脯氨酸等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4)与S0组相比,S10组对虾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表达量极显著升高,S4和S10组对虾的氨基转移酶(AMT)、脯氨酸脱氢酶(PDH)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周期性盐度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渗透调控在转录水平上产生积极响应,且随着盐度波动幅度的增大,对虾的渗透适应性调控水平升高。在盐度波动幅度达到10时,凡纳滨对虾仍能维持体内的渗透平衡,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耐受盐度波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9.
苦豆子植株不同部位醇提液对大鼠离体小肠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秋季苦豆子植株不同部位提取物对消化道运动的干预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测定了浓度递增(0.5%~8.0%)的苦豆子植株不同部位(豆子、豆荚、叶和顶须)醇提液对大鼠离体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其机理。结果显示,与用药前相比,苦豆子植株各部位均在浓度递增到2.0%~4.0%时使离体小肠收缩频率和幅度减小(P<0.05),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而对收缩张力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豆子抑制作用最强。同时,胆碱能M-受体激动剂氯贝胆碱引起的小肠平滑肌兴奋作用可被2.0%豆子完全抑制,且2.0%豆子的抑制作用不能被氯贝胆碱扭转。结果表明,苦豆子植株各部位对离体小肠运动均有抑制作用,且可能与阻断M-受体作用有关。提示苦豆子植株各部位有望用于缓解由于某些原因引起的胃肠活动过度症状。  相似文献   
110.
CMO基因是沙棘体内甜菜碱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性基因,对植物体抗旱起着重要作用。以青海野生中国沙棘的根、茎、叶为试验材料,对沙棘CMO基因及其全长序列进行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沙棘不同组织部位CMO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棘CMO基因全长1 566 bp, ORF长1 364 bp,编码45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1.41 ku,等电点为6.78;CMO蛋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无信号肽,蛋白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CMO蛋白具有多个多种类型的功能位点,为蛋白功能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此外CMO蛋白的亲水性较强,无跨膜螺旋区;CMO蛋白三维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互相盘绕而成;时空表达模式研究表明沙棘CMO基因的表达明显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CMO基因的表达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整体呈逐步升高的趋势,直至胁迫末期或复水后才有所降低;CMO基因在沙棘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表达量大小为根>叶>茎。通过对沙棘CMO基因的研究分析,以期为提高沙棘抗旱性及植物CMO基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