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6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2篇
  96篇
综合类   109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牡丹叶片花青素含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开花初期不同品种牡丹叶片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花青素含量与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建立基于单波长、不同植被指数、相关系数大于0.52的可见光波段的叶片花青素含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牡丹叶片反射光谱与花青素含量的最大相关系数位于544 nm;以544 nm波长反射率及花青素反射指数(ARI)、调整花青素反射指数(MARI)为自变量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用于牡丹叶片花青素含量预测;以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构建的牡丹叶片花青素含量预测模型的建模和验模R2分别为0.873和0.811,RMSE为0.068μmol/g,RPD为2.352,是预测牡丹叶片花青素含量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12.
以陕西省为研究区,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了不同气候区域土壤全氮(STN)空间变异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陕西省STN表现出中等变异强度,平均含量为0.91g/kg。STN含量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性,秦巴区STN平均含量最高,为1.40g/kg;蒙中区最低,为0.37g/kg。整体上,STN含量变异受自然因素影响程度高于人文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单因子影响力最大(q为0.63~0.86),其次为县级行政区划(q为0.13~0.67)。其它因素中,陕西省市级行政区划、日照时长单因子影响力较大,q均达到0.50以上;秦巴区与蒙中区土壤亚类影响力最大(q为0.22~0.30);渭河区市级行政区划单因子影响程度最高(q为0.31);晋陕甘区与蒙东区影响力最大因子分别为化肥施用量(q为0.47)、有效磷含量(q为0.26)。各因子对STN含量变异存在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力较单因子有所提升,表现出互相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13.
 以青海湖流域草地为研究对象,对草地类型数量、质量和结构演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内草地系统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草地系统严重失调,草地退化十分严重,研究期内,草地总面积面积减少413.9 km2,其动态度为2.16%。2)人类不合理利用和气候环境的变化,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结构向破坏生态平衡的退化性方向演替,草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受损,导致系统功能紊乱,使系统自维持力、生产力和抗干扰力等功能降低,使系统朝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14.
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下的土壤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人工植被下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植被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随着人工植被的建立与生长,土壤质量总体趋于好转.但不同样地随着植被盖度和植被种类的不同,土壤质量差异很大;多年生乔木林改良土壤质量的潜力最高.耕作粗放的农地土壤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5.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对灌木林地、农地、天然草地、果园和人工草地5种土壤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为天然草地>灌木林地>农地>人工草地>果园;②灌木林地和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变化幅度较小,而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农地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较大;③0~20 cm天然草地和灌木林地的有机碳密度普遍偏高,而农地、果园和人工草地则均较低;而20~40 cm和0~40 cm的土层内土壤有机碳密度相比之下灌木林地、农地和天然草地相差不大,而果园和人工草地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6.
基于GIS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以陕西省洋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汉中市洋县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类型、面积、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不很合理,未利用土地面积过多;(2)从坡度和海拔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耕地、园地、建筑用地均集中在坡度小于8°、海拔小于800 m的区域,随着坡度和海拔的增大,土地利用类型逐渐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  相似文献   
117.
【研究目的】探讨台湾桤木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及台湾桤木花粉生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台湾桤木新鲜花粉为试材,采用花粉离体培养萌芽法及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沉淀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台湾桤木花粉离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液为:10%蔗糖 100mg/L硼酸;最适培养温度为25℃。过氧化物酶沉淀法是快速测定台湾桤木花粉生活力的适宜方法。【结论】蔗糖和硼是台湾桤木花粉萌发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8.
[目的]为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不同利用方式和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测定和分析来评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质量。[结果]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在0~20 cm土层活性较大。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大小总体上是草地>针叶林>灌木林>阔叶林>农田,尤其以蔗糖酶和磷酸酶最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脲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相关;磷酸酶与蔗糖酶呈极显著相关,与脲酶呈显著相关;蔗糖酶与脲酶和磷酸酶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过氧化氢酶与其他酶关系均不显著。[结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化不同的经营模式和恢复措施,以期达到最大的生态的、社会的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9.
基于低空无人机成像光谱仪影像估算棉花叶面积指数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农作物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遥感监测具有快速、无损的优势。该文以低空无人机作为遥感平台,使用新型成像光谱仪获取的农田高光谱影像数据对棉花LAI进行反演。利用影像高光谱分辨率的特点,针对传统固定波段植被指数(fixed-bandvegetation index,F_VI)进行改进,通过动态搜索相应植被指数定义所使用波段范围内的反射率极值的方法,计算与各类植被指数对应的极值植被指数(extremum vegetation index,E_VI)。分别以原始全波段光谱反射率、连续投影算法(successive projections algorithm,SPA)提取的有效波段反射率以及各类F_VI和E_VI作为自变量,使用最小二乘和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回归等方法构建LAI遥感估算模型。结果显示:1)以植被指数为自变量的模型估算效果(验证R2最高为0.85)优于以光谱反射率作为自变量的模型(验证R2最高为0.59);2)使用E_VI作为自变量能够显著提高LAI的估测精度(验证R2最大提高了0.11);3)使用PLS回归算法结合多个E_VI建立的LAI-E_VIs-PLS模型精度最高。使用LAI-E_VIs-PLS模型对棉花地块高光谱影像进行反演,制作棉花LAI空间分布图,取得良好的估算结果(验证R2=0.88,RMSE=0.29),为农作物LAI遥感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20.
在陕西省临渭区共化验分析土样4 108个,测定了土样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采用域法识别特异值并进行最优克里格插值,得到临渭区耕地养分含量基本情况.根据临渭区2007-2008年的小麦、玉米和棉花的田间肥效试验资料,制定出相应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碱解氮含量基本可以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仅有0.09%耕地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要,0.86%不能满足玉米和棉花的生长需要,但整体水平仍较低;有效磷含量水平低,尤其是下吉镇中部、官道乡东部、孝义镇北部、丰原镇西北部和东南部及阳郭镇西部;速效钾含量对小麦、玉米不存在缺乏问题;对棉花来说,阳郭镇的西部和北部稍显不足.该区土壤氮磷比值平均为4∶1,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对临渭区的耕地应做到合理增施氮肥、磷肥,以产定磷,以磷定氮,保证作物的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