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25篇
综合类   33篇
畜牧兽医   29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通过查阅蒙古族文献资料,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源自:东胡→鲜卑(乌桓)→室韦(鞑靼)→蒙古。1206年春,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经过多次征战终于完成了蒙古地区诸部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伊克.蒙高勒.兀鲁思",即大蒙古国。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有胡都木文和托忒文。胡都木蒙古文应用广泛。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13世纪初叶,藏传佛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蒙古上层改信红派喇嘛教,从16世纪后始接受格鲁派喇嘛教,而入主中亚、西亚的蒙古族大部改信伊斯兰教,东欧的蒙古族改信东正教。但从事牧业的民间还保留有萨满教。历史上蒙古族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藏传佛教寺院教育为副。寺院教育培养出了不少精通藏文和医术的知识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教育应运而生。从蒙古包小学建立和蒙汉"双语"教学体系日渐完善、高标准寄宿制学校的建成,1997年"普九"通过验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蒙古族从小就通过格言、谚语来进行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人际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2.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总结了蒙古族草原畜牧业生产技术。蒙古族在畜牧业生产时对牲畜的种畜选育、选种选配、抓膘保膘、接羔育羔、剪毛收绒,种畜去势,大畜调驯、烙印标记、防灾保畜等诸方面都有一套完整有序的饲养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23.
为探讨混播比例和刈割茬次对一年生禾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设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k.)100%(R1)、75%多花黑麦草+25%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R2)、50%多花黑麦草+50%箭筈豌豆(R3)、25%多花黑麦草+75%箭筈豌豆(R4)与100%箭筈豌豆(R5)5个处理,分别于2017年1月4日(H1)、3月14日(H2)、4月21日(H3)和5月19日(H4)4个时期刈割,并采集0~20 cm土壤样本,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混播草地主要土壤细菌群落。禾豆混播比例对土壤alpha多样性无显著性影响,刈割茬次对土壤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和物种丰富度指标(Chao 1指数)影响效果显著(P<0.05),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刈割茬次引起土壤细菌群落变化,影响了多花黑麦草和箭筈豌豆混播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24.
根据表型和共生效应,对种内根瘤菌划分生物型,为苜蓿与根瘤菌高效共生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分离自甘肃省3个栽培区域5个苜蓿品种植株不同部位的根瘤菌株为材料,进行16SrRNA测序、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表型数值分类和共生效应测定。结果表明,78株初筛菌经16SrRNA和MLST分析有20株属于Rhizobium radiobacter;表型特征数值分类将其聚为7个群。接种5个苜蓿品种,选择对共生效率贡献率最大的地上干重进行多重比较。当接种处理地上干重显著高于未接种处理CK时标记共生效应为A,与CK差异不显著时标记为B,显著低于CK时标记为C。以苜蓿品种为甘农3号、甘农9号、陇中、清水和WL168HQ的顺序,将各菌株共生效应结合,形成6种共生模式。结合表型和共生模式,20株R.radiobacter被划分为14种生物型,WL168HQ、甘农3号和陇中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多样性丰富,甘农9号和清水苜蓿品种内生物型单一。综上所述,根据表型特征和共生模型可以进行种内根瘤菌株的生物型划分,苜蓿品种内根瘤菌生物型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25.
甘肃荒漠灌区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和行距是实现紫花苜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为此,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3个等行距(10、15、20 cm)和2个不等行距(60 cm+40 cm间距、60 cm+30 cm间距,60 cm即种植6行,行距10 cm)为副处理,连续3年在甘肃荒漠灌区研究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叶茎比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叶茎比无显著影响,对营养价值有一定影响。其中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含量随播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06%),粗脂肪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大(3.42%),钙含量在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时达到峰值(1.65%),磷含量在播量分别为12.0、16.0和20.0 kg·hm-2,行距均为20 cm时最高(0.19%);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0 cm时最低(31.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小(25.64%);相对饲喂价值随播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值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8.64%)。相同播量和行距下,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受生长年限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是该地区的最佳播量和行距,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6.
试验通过施肥处地对公路护被土壤进行改良和植被建植,观察其植被密度、盖度、株高、生物景的变化,探讨快速形成边坡植被方法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风坝地区紫色岩石土壤的最佳改良肥料配方为:24g/m2有机肥十90g/m2N、P、K复合肥十20g/m2钙磷肥作基肥施用。  相似文献   
27.
以兰州市4种常见园林观花地被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人工模拟不同土壤水分胁迫,分组测定各参试植物的株高、叶绿素、脯氨酸、丙二醛含量等指标, 并用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植物的株高、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金盏菊(Calendula officinalis)株高降幅最大,叶绿素含量万寿菊(Tagetes erecta)下降高于其他植物;叶片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随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万寿菊脯氨酸含量增幅较大,丙二醛含量金盏菊增幅较大;4种地被植物的抗旱性强弱顺序依次为金盏菊>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 万寿菊。研究表明,植物的株高、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与其实际抗旱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园林地被植物抗旱性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28.
不同添加剂对夏河县紫花苜蓿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含水量控制在65%~70%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青贮原料,通过添加麸皮、红糖、甲酸、乙酸、乳酸菌制剂等,探讨了夏河县紫花苜蓿青贮发酵品质及添加剂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添加剂处理的紫花苜蓿,发酵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具体表现为pH值及氨态氮含量降低、乳酸含量升高;综合青贮饲料发酵品质、营养价值指标及感官评定来看,添加甲酸、乙酸和芯来旺Ⅰ号对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价值有明显改善,在90 d的短期青贮中,是适宜夏河县紫花苜蓿青贮饲料生产的高效添加剂,而乙酸作为青贮添加剂在本次试验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青藏高原饲用燕麦研究与生产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赵桂琴  师尚礼 《草业科学》2004,21(11):17-21
分析了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在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探讨了青藏高原燕麦研究与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从燕麦研究、生产和加工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0.
利用人工模拟光源研究了4种披碱草属植物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Ci)浓度及叶面饱和水压亏(Vpdl)随模拟光辐射(SPR)增强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并计算了各材料表观量子效率及其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等。结果表明,4种植物的PnTr均随SPR的增强而增大,在相同的光照强度下,麦宾草的光合速率较高,披碱草次之,其他2种材料净光合速率近乎一致。麦宾草和肥披碱草的Tr明显高于老芒麦和披碱草;披碱草属不同材料的WUE随SPR的加强而呈递增规律,其中WUE的大小顺序为老芒麦>披碱草>麦宾草>肥披碱草;4种植物气孔导度均随模拟光辐射强度的升高而增大,麦宾草和披碱草的Gs明显高于其他2种植物;4种植物胞间CO2均随着SPR的增强和Pn的增大而减少。当SPR从0增至500 μmol/(m2·s)时,4种植物Vpdl 有一个小的下降过程,之后除披碱草缓慢下降外,其他材料随SPR增加而缓慢增加,麦宾草和肥披碱草的Vpdl明显高于其他2种材料。老芒麦和麦宾草光补偿点相对较低,说明两者利用弱光的能力相对较强,麦宾草和披碱草光饱和点较高,说明两者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通过综合分析,利用光能的能力高低顺序为:麦宾草>披碱草>老芒麦>肥披碱草,也就是无论在强光或弱光条件下,麦宾草和披碱草利用光能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