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不同CO2浓度处理的大豆实验观测,分析了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特性对大气CO2增加的响应,探讨了未来高CO2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CO2浓度下,大豆开花期叶片光合午休现象得到缓解和消除,净光合速率提高19.4%~33.0%。大豆蒸腾速率随大气CO2浓度升高而下降。大气CO2增加促使大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在不同生育期提高幅度不同,表明为分枝期、开花期较大,结荚期、鼓粒期较小。在大气CO2增加情景下,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分别提高8.6%~11.6%,13.8%~20.0%和9.9%~13.8%。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则下降。  相似文献   
62.
63.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条件下大豆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不同CO2浓度处理的大豆试验测定,分析了大豆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在高CO2浓度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C02浓度的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初花期,CO2浓度为450,550,650和750μmol/mol时,与CO2本底浓度相比,叶绿素总量增加4.4%~14.2%,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6.8%~24.6%,鼓粒期也有类似结果。但由于高CO2浓度条件下,叶绿素b含量增幅大于叶绿素a,因此,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64.
针对高压电器箱监测系统的实际通信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查表法的通信流程。详细定义了报文的29位扩展标识符和CAN通信配置表,对数据发送和接收的调度流程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并设计了软件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5.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对揭示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不同水分生境(草地、河岸)的优势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种不同水分生境条件下芦苇功能性状变化特征、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土壤含水率与芦苇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地生境的芦苇株高、叶长、叶面积、比叶面积显著小于河岸生境,而叶片厚度显著大于河岸生境(P<0.05),说明芦苇对生境变化的适应策略发生了改变,其在草地生境下表现为保守的生存策略。芦苇株高与叶长、叶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片厚度与株高、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叶片厚度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株高、叶长、叶面积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厚度与土壤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深度(h)为10 cm相似文献   
66.
为科学评价区域稻米气候品质提供技术支撑,该研究基于2008-2018年安徽省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及对应站点气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明确了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和最佳温度,建立了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并利用2018年分期播种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后33 d和36 d,稻米品质形成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4.8 ℃和23.0 ℃。将稻米气候品质划分为"特优""优""良好""一般"4个等级,对应中籼稻米气候品质指数(IACQ)范围分别为:IACQ≥3.40、3.09≤IACQ<3.40、2.73≤IACQ<3.09、IACQ<2.73,中粳稻米气候品质指数范围分别为:IACQ≥3.36、3.08≤IACQ<3.36、2.68≤IACQ<3.08、IACQ<2.68。经验证,与实际等级相比,模型计算得到的中籼和中粳稻米气候品质等级准确率均为80%。该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用于中籼和中粳稻米的气候品质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