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6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通过大气CO2浓度控制实验,研究了盆栽大豆在700、500、350μmol·mol-1 CO2浓度处理下,净光合速率(Pn)、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环境CO2浓度的增加,大豆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CO2浓度升高对大豆的叶长、叶宽、叶面积、株高、叶柄长、茎粗、叶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叶面积、株高和茎粗增加比较明显, 700比350μmol·mol-1分别增长19.61%、16.42%和14.28%;500比350μmol·mol-1增长14.76%、9.75和7.35%.高CO2浓度对大豆产量各构成因子的贡献存在差异,对单株粒数提高幅度最大,分别为10.4%和17.7%.  相似文献   
42.
通过对不同大气CO2浓度处理小麦的观测,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小麦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等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讨论了未来高CO2条件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背景大气CO2浓度350 μmol·mol-1相比,当大气CO2浓度为550和750 μmol·mol-1时,小麦抽穗期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20.8%和29.7%,并消除了光合午休现象.在不同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提高幅度存在差异.气孔导度随CO2浓度增加而下降,不同生育期平均降低15.3%和21.7%,小麦蒸腾速度则平均下降4.5%和9.4%.在2种高CO2水平下,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提高幅度分别为19.2%~25.7%和32.2%~45.6%.同时使抽穗期小麦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提高11.0%~14.8%、13.0%~18.2%、11.5%~15.7%和15.3%~23.5%,但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降低.  相似文献   
43.
柳军  岳伟  邓斌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0):199-201
2010年安徽省一季稻生育期内,农业气象条件总体是水、热条件正常,光照适宜。但阶段性的农业气象要素不利,导致局部农业气象灾害也有发生。而在8月上、中旬持续的高温天气,尤其是该天气条件对一季稻的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直接导致部分地区一季稻大幅减产。此次受害因一季稻品种不同而差异明显。通过对2010年一季稻抽穗扬花期间受高温热害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安徽省江淮地区一季稻合理避害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44.
我国草田轮作的历史、理论与实践概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对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概括了我国从作物连作制出现到草田轮作的发展历史;归纳了草田轮作的增产、减少病虫害及杂草危害、改土肥田、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总结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黑麦草→水稻”轮作等7个主要草田轮作模式;以草地农业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结构调整、水土保持和农牧民致富需求阐述了大力推行草田轮作的现实必要性;从政策保障、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3个方面论述了实行草田轮作的可行性;分析了我国2次“种草高潮”的经验得失,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加强农业结构优化研究、草田轮作模式构建与示范以及满足草田轮作需要的作物及牧草品种选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5.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是一种玉米带与大豆带间作套种的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玉米大豆的一季双收。山东省作为国家重点推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技术的试点区域,承担着推广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的重任。基于此,本文以山东聊城为研究对象,探讨聊城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管理技术,以期提升聊城地区玉米大豆的种植效益,促进山东地区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46.
为了进一步明确江淮区域气候变化对两熟制粮食作物物候期及周年光温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以安徽省12个农业气象观察站1992—2013年气象数据、作物生长发育期数据与产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熟制作物物侯期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对积温、辐射和降水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992—2013年沿淮淮北冬小麦-大豆种植模式,冬小麦播种期提前趋势显著(P0.05),平均每10a提前3.03d,成熟期变化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每10a增加3.54d;大豆播种期和开花期则显著推迟(P0.05),平均每10 a推迟3.06 d和0.86 d,全生育期平均每10 a减少3.65 d。江淮冬小麦-一季稻模式,水稻播种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显著提前(P0.05),平均每10 a分别提前5.12 d、3.87 d和2.92 d,全生育增加2.2 d;小麦有同样的变化趋势,全生育期表现为每10 a缩短0.8 d。沿江江南双季早稻物候期变化不明显,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0.6 d;晚稻平均每10 a播种期推迟1.14 d,抽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前0.71d和6.85 d,成熟期提前趋势显著(P0.01),全生育期每10 a缩短5.17 d。沿淮淮北冬小麦与江淮一季稻以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积温呈增加趋势,大豆与江淮冬小麦积温减少。沿淮淮北与江淮冬小麦及沿江早稻和晚稻生长季辐射呈增加趋势,大豆与一季稻则表现为减少。不同种植模式第1季作物冬小麦和早稻的降水均有减少趋势,而第2季作物大豆、一季稻和晚稻则呈增加趋势。冬小麦-一季稻种植模式周年光温水生产效率最高。线性回归分析表明,积温和辐射与沿淮淮北冬小麦和沿江双季稻的产量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光温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江淮一季稻积温过高和降水过多也限制产量提升。气候变化改变了两熟制粮食作物物侯期,进一步影响了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效率。通过改良品种、改变播栽时间、提高抗逆性等适应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气候变化对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7.
介绍了玉米苗期及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淮河流域是中国农业旱涝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研究该区农田旱涝时空格局特征,建立主要粮食作物农田旱涝动态监测方法,并提升其时效性与精细化水平,能为区域农田水资源合理调配提供参考。该研究选取1971-2020年淮河流域17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和土壤水分数据,针对区域土壤及主要种植作物相关特性,优化了农田水分收支项,并计算了站点日尺度标准化前期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Antecedent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APEI)。对SAPEI在淮河流域农田旱涝监测中的适用性进行评价,同时基于SAPEI分析了淮河流域50 a农田旱涝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基于三参数log-Logistic概率分布拟合方法适用于淮河流域SAPEI的计算。SAPEI能较真实地反映面上逐日农田旱涝变化,有93%样本计算的Kappa系数超过0.6,与实际田间土壤墒情旱涝等级一致性程度达到高度一致或者几乎完全一致。基于SAPEI的旱涝时空分布特征显示年平均SAPEI呈上升趋势,总体表现出干旱趋于缓和;冬小麦生育期呈下降趋势,在1992年发生突变,由正常逐渐转变为偏旱;一季稻生育期正负波动明显;夏玉米生育期呈上升趋势,其中2001-2010年指数持续大于0,处于明显偏湿时段。从空间分布来看,流域大部分站点干旱呈现缓和趋势。SAPEI在淮河流域农田旱涝监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基于该指数开展旱涝监测和评估,能有效预防并减轻农田旱涝对作物影响,并为防灾减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9.
<正>在自根砧苹果园管理过程中,由于机械损伤、病虫害等原因会造成果园内个别缺株的现象。当树龄在2年生以上时,正常树体的高度达到2.7 m以上,整个果园进入结果期,此时补栽苹果幼苗,园貌显得不整齐,而且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1-2])。为解决这个问题,宝鸡华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进行了结果期自根砧苹果树的移栽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移栽技术总结如下。1移栽时间一般在秋季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或春季土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