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3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2篇
植物保护   4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昆虫病原线虫与Bt联用后对黏虫致病力的协同增效作用, 本研究分别测定了自主分离获得的一种新嗜菌异小杆属线虫Heterorhabditis sp.(LF)和实验室保存的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Hb)线虫对黏虫的致病力; 比较了两种Bt菌株(HD1和G03)对黏虫的毒力差异, 开展了G03对黏虫的毒力测定试验; 明确了室内和田间试验条件下两种线虫(LF和Hb)与G03联用对黏虫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 黏虫的死亡率随两种线虫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100 IJs/mL剂量下黏虫死亡率均达到了90%以上; Bt菌株G03对黏虫的毒力显著高于HD1, G03对黏虫的LC50为3.55×10 10 cfu/mL; 室内条件下LF 25 IJs/mL+G03(LC50)联用处理6 d对黏虫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较单独LF线虫和G03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50.72和50.0百分点, Hb 25 IJs/mL+G03(LC50)联用处理6 d对黏虫的防治也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 较单独Hb线虫和G03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76.67和50.0百分点; 田间小区试验表明线虫与Bt联用对黏虫的防治具有协同的加成或增效作用, 其中LF线虫与G03联用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较单独LF线虫和Bt处理死亡率分别提高了47.96和46.80百分点。本研究为黏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措施, 拓宽了黏虫生防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42.
在小麦拔节到乳熟期内,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是以不同虫龄、不同翅型和不同体色蚜虫组成的混合群体.小麦拔节-孕穗和乳熟期以绿色有翅蚜为主,扬花-灌浆期以绿色无翅蚜为主.抗感两小麦品种上麦长管蚜自然种群在数量、翅型、虫龄和体色组成等方面差异显著.抗蚜品种上麦蚜种群数量显著低于感蚜品种;小麦灌浆期,抗蚜品种上成蚜比例和无翅蚜比例均显著低于感蚜品种.蚜虫自然种群体色结构分析表明,红体色麦长管蚜更喜取食感蚜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寄主生育期和寄主品种显著影响麦长管蚜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43.
昆虫病原线虫作为生物杀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其对蛴螬的防治效果,筛选与昆虫病原线虫适宜混用的化学杀虫剂是一项重要的应用研究。本研究测试了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0%毒死蜱乳油和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对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Cangzhou strain、Steinernema longicaudumX-7和Heterorhabditis indica LN2存活以及侵染率的影响;筛选出杀虫剂与病原线虫混合对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2龄幼虫致死效果的最佳配比。结果显示:3种杀虫剂对3种线虫的存活均无亚致死作用;吡虫啉对3种线虫的致死率无明显影响,其中LN2在1/50 RC(含量为9.33μg mL 1)和1/100 RC(4.67μg mL 1)低浓度处理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推荐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16.67μg mL 1)对3种线虫的致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浓度的毒死蜱对3种线虫的致死率存在显著差异。70%吡虫啉1/10推荐浓度(有效成分为46.67μg mL 1)与线虫Hb混用暗黑鳃金龟2龄幼虫死亡率提高了87.51%,与X-7和LN2混用后,致死率分别提高了39.99%和47.37%。其中1/10推荐浓度吡虫啉与线虫Hb混用对暗黑鳃金龟2龄幼虫表现出增效作用,其它浓度的吡虫啉和另外两种药剂与3种线虫混用的各处理均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4.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为研究草地螟对不同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测定草地螟幼虫取食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等5种不同寄主植物后中肠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时序变化。[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会显著影响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取食适宜寄主植物时幼虫中肠解毒酶活力在初期明显高于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酶活力快速增长。取食初期,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于中肠保护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保护酶活力基本趋于一致。[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螟老龄幼虫中肠解毒酶和保护酶对不同寄主的适应性反应是其取食非适宜寄主能够存活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5.
暗黑鳃金龟触角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对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雌、雄成虫的触角形态和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触角分为4部分,即柄节、梗节、鞭节棒状部和鳃状部,其中鞭节棒状部由5节组成,鳃状部由鞭节末端3节扩展构成。暗黑鳃金龟触角感器共7种,分别为板形感器、腔锥感器、腔形感器、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没有明显差异。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数量与分布各不同。  相似文献   
46.
旨在为深入研究Bt毒蛋白的致毒机制和昆虫对Bt毒素的抗性机制提供依据,采用RT-PCR、RACE和qPCR技术克隆并分析暗黑鳃金龟幼虫类钙粘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幼虫类钙粘蛋白基因cDNA序列全长4 833bp(GenBank登录号KM892868),其开放阅读框长4 503bp,编码1 501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分子质量169.967ku,理论等电点4.11。在幼虫不同发育时期和3龄幼虫的不同部位均有表达,且在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表达量差异显著。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的表达量可知,3龄幼虫表达量最高,1龄幼虫表达量最低;比较3龄幼虫不同组织表达量可知,中肠表达量最高,前肠和后肠表达量较低,其他部位则基本不表达。  相似文献   
47.
48.
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昆虫病原线虫以及其共生菌防治靶标害虫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现有的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49.
小麦蚜虫不断猖獗原因及控制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简要介绍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小麦蚜虫种群动态和发生危害的现状,重点分析了麦蚜不断猖獗发生的主要因素,探讨并提出了控制小麦蚜虫猖獗的对策和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0.
室内测定了嗜菌异小杆线虫沧州品系在不同侵染剂量、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对暗黑鳃金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幼虫的死亡率随线虫施用剂量和处理时间的增长而升高,其中侵染期线虫剂量为400、250、200条/mL时,幼虫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72、96 h和120 h达到100%;30℃和25℃是该线虫侵染的最佳温度,幼虫死亡率分别在处理后48 h和96 h达到100%;土壤湿度为14%和17%时,幼虫死亡率分别在96 h和120 h达到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