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明确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的捕食功能反应和对其种群的潜在控制能力,在实验室相对湿度85%±5%、光照L∥D=16h∥8h、5个温度梯度16、20、24、28℃和32℃下进行捕食功能反应和个体间干扰反应试验,并在25℃下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的种群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在16~28℃温度范围内,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升高,攻击系数、捕食能力、最大日均捕食量均升高,而处理时间缩短;28℃时捕食量达到最高,处理时间最短,当温度高于32℃时捕食量开始下降。二斑叶螨密度固定时,巴氏新小绥螨的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巴氏新小绥螨存在明显的相互干扰作用。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的控制能力,随着益害比的增加,二斑叶螨种群数量显著下降,益害比在一定比值内时巴氏新小绥螨对二斑叶螨种群表现出明显的控制能力。其中当益害比为5∶30时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在第6天就能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甘肃省黄粉蝶亚科种类及其区系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传统分类和世界地理区划分析方法.【结果】共鉴定黄粉蝶亚科3属11种,首次提供了11种成虫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解剖图及6种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图.黄粉蝶亚科昆虫在甘肃5亚省区划中都有分布.其中,Ⅳ分布有10种,占90.9%,是优势分布地;其次是Ⅰ和Ⅴ各分布6种,占54.5%;Ⅱ有4种,占36.4%;Ⅲ种类最少,只分布3种,占27.3%.从世界地理区划来看,11种黄粉蝶亚科昆虫中古北种有7种,占总数的63.6%,为优势种群.东洋种1种,占9.1%,广布种3种,占27.3%.【结论】甘肃省粉蝶亚科昆虫以古北种为主,东洋种和广布种次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不同树种树皮物理特性对光肩星天牛Anoplohora glabripennis刻槽产卵的影响。在调查光肩星天牛对甘肃省河西地区不同树种危害情况的基础上,对其4种常见寄主(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二白杨Populus gansuensis、柳树Salix babylonica、沙枣Elaeagnus moorceroftii)的树皮粗糙度、厚度、硬度及木质部厚度等物理特征进行测量,并对寄主物理特征与危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光肩星天牛在不同寄主上的刻槽数量为二白杨>柳树>沙枣>新疆杨,羽化孔数量为:二白杨>柳树>新疆杨>沙枣,其中沙枣虽有较多刻槽但未发现天牛羽化孔。柳树与二白杨的树皮粗糙度和树皮厚度显著大于新疆杨。沙枣木质部厚度最大,二白杨的木质部厚度最小,2种杨树的树皮硬度均较低。相关性分析显示光肩星天牛的寄主选择与寄主树皮粗糙度和树皮厚度呈正比;与木皮比值呈负相关。树皮粗糙度和树皮厚度越大对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抗性越弱,故新疆杨受天牛危害较轻;光肩星天牛虽喜欢危害沙枣树但并不能发育成功,可作为光肩星天牛的诱杀树种。  相似文献   
14.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 UGT)在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品系(ACB-IeR)及敏感品系(ACB-Bt S)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对ACB-IeR品系Of UGT基因进行沉默,并通过毒力测定试验来检验干扰效果。Of UGT基因在ACB-Ie R三龄幼虫中相对表达量高于ACB-Bt S,并且注射ds UGT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Cry1Ie抗性品系的致死中浓度大于1000.00μg/g,在蛋白浓度为500.00μg/g时,注射ds UGT和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较空白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降低;在蛋白浓度为1000.00μg/g时,注射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注射ds UGT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和注射ds GFP的都显著降低。由结果可以看出RNAi沉默OfUGT基因后可以降低抗性品系亚洲玉米螟对C...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目前的蝶类组成及多样性状况,选取保护区全部5个林场(麻家寺、官滩沟、兴隆山、马坡和上庄)的8个代表性样线:麻家寺(Ⅰ)、官滩沟(Ⅱ)、兴隆山(Ⅲ)、银山(Ⅳ)、红庄子沟-骆驼岘-马滩(Ⅴ)、秦家湾-徐家峡-分豁岔(Ⅵ)、窑沟-双垄沟(Ⅶ)和马啣山(Ⅷ),进行蝶类调查,共采集蝴蝶标本1 271号,经鉴定隶属7科42属65种。蛱蝶科的种类数(21种)最多,眼蝶科的个体数(729只)最多,是保护区的优势类群,绢蝶科(39只)和凤蝶科(3只)都只有1种,是保护区的稀有物种。初步计算并分析了各样线的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生境间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不同样线其蝴蝶的多样性不同,其中样线Ⅳ多样性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样线Ⅱ的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均为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样线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仅小于Ⅳ。样线Ⅷ的科数、属数、种数和个数都是最少,均匀度指数则最高。说明生境条件的变化对蝴蝶的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建议保护植被和环境以保证蝶类乃至其它生物的多样性。区系组成古北种占总数的46.154%,东洋种占3.077%,广布种占总数的50.769%。即保护区的蝴蝶以广布种为主,古北种明显多于东洋种。  相似文献   
16.
旨在明确二斑叶螨响应极端高温胁迫的生理机制。设置38 ℃、42 ℃、46 ℃和50 ℃ 4个温度梯度, 2 h、4 h 和6 h 3个胁迫时间,测定高温胁迫后其体内海藻糖、山梨醇、丙二醛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同温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二斑叶螨雌成螨体内海藻糖含量升高,山梨醇(除38 ℃和42 ℃)、丙二醛(除38 ℃)和蛋白质(除38 ℃)含量降低;处理时间相同时,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二斑叶螨雌成螨体内海藻糖、山梨醇、MDA和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二斑叶螨雌成螨体内海藻糖含量最高为 16.287 3 mg/g±0.716 2 mg/g,是对照的2.66倍;山梨醇含量最高为20.167 7 mg/g±0.374 1 mg/g,是对照的2.07倍;MDA含量最高为0.782 3 nmol/mg±0.075 nmol/mg,是对照的1.76倍;蛋白质含量最高为 0.550 9 mg/g±0.014 7 mg/g,是对照的1.18倍。说明二斑叶螨可通过调整体内海藻糖、山梨醇、MDA和蛋白质含量来应对高温胁迫。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麦红吸浆虫在麦株间的活动高度,对麦株间不同高度上的麦红吸浆虫数量进行调查,并运用地学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在高度方向上的集中分布点和主要分布区域.诱捕调查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成虫活动高度的2个峰值为距地面15 em和45 cm,分别是其在田间的主要栖息区域和产卵区域.经地学统计学分析发现,麦红吸浆虫在不同高度上分...  相似文献   
18.
记述了丽步甲陕西亚种Carabus formosus nili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在陕西杨凌地区,该虫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在5月上旬至10月下旬活动,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中旬及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卵期7~9 d;幼虫2龄,历期分别为4~6 d,14~18 d;预蛹期16~19 d;蛹期7~10 d。成虫以蜗牛、蛞蝓、蚯蚓及多种鳞翅目幼虫为食,幼虫主要以蜗牛为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明确阿维菌素(avermectin)亚致死剂量在不同时间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体内解毒酶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喷雾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对敏感品系二斑叶螨雌成螨的亚致死剂量LC10和LC20,并分析了经两种剂量处理后不同时间,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多功能氧化酶(MFOs)和羧酸酯酶(CarEs)的比活力及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结果】GSTs在LC20处理后6、12、24h和LC10处理后12、24h比活力显著升高;MFOs在LC20处理后12、24h和LC10处理后12h比活力显著升高;CarEs只在LC20处理后12h比活力显著升高;各酶比活力均在处理后12h时达到最大;GSTs和MFOs在处理后24h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均显著高于对照,CarEs的Km值和Vmax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施药12h后二斑叶螨对阿维菌素的解毒代谢作用最强,GSTs和MFOs在对阿维菌素的代谢中起主要作用,而CarEs对阿维菌素的代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对苹果蠹蛾体内解毒酶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苹果蠹蛾的抗药性机制及吡虫啉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胃毒法测定吡虫啉对苹果蠹蛾敏感种群3龄幼虫的毒力,通过毒力回归方程计算苹果蠹蛾死亡率为10%和20%时吡虫啉的亚致死质量浓度LC_(10)和LC_(20)。用LC_(10)和LC_(20)质量浓度吡虫啉处理苹果蠹蛾,以丙酮水作对照,分析其体内多功能氧化酶(MFOs)、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羧酸酯酶(CarEs)的比活力及其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率(Vmax)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LC_(10)和LC_(20)质量浓度吡虫啉处理后苹果蠹蛾CarEs比活力在48h以前均高于对照,48h时LC_(10)处理低于对照,LC_(10)和LC_(20)处理CarEs比活力分别在12和36h达到最大值。GSTs比活力LC_(20)处理6~60h均高于对照,36h时达到最大;LC_(10)处理除在6,12和60h低于对照外,其他时间点均高于对照,48h时达到最大。MFOs比活力LC_(10)和LC_(20)处理在12,24和36h高于对照,而48h时LC_(20)处理低于对照,LC_(10)处理与对照基本相同。CarEs和MFOs的Km值在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Vmax均低于对照;GSTs的Km均低于对照,Vmax均高与对照。【结论】CarEs、MFOs和GSTs在苹果蠹蛾对吡虫啉的解毒代谢中均起作用,其中GSTs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