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4篇
综合类   16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土壤性质空间变异对飞蝗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荣  谢宝瑜  李典谟  李哲 《土壤学报》2007,44(5):913-918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研究了沿海蝗区南大港水库土壤空间变异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卵块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5 cm土层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和pH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前两者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后两者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飞蝗卵块亦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且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内土壤含盐量较低(<1.9%)、含水量适中(10.1%~29.9%)的中部和东部地块,而在土壤含水量较高(>30%)的西部和盐分过重(>3%)的北部几乎没有卵块的分布。表明研究区域内飞蝗卵块的分布与土壤性质在空间上的变化有一定关系,即蝗区土壤性质空间异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飞蝗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2.
栽桑养蚕是泰兴市东北部乡镇传统的骨干副业项目,1994年全市桑园面积曾达2000hm2,自1995年起本市蚕桑生产出现低谷,经济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银杏是泰兴市的重要产业,近几年效益较为平稳,种植成本低,其比较效益居种植业之首.应用银杏桑树复合套栽技术,既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又能实现长短结合,降低产业风险,改善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以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方向加以推广应用.1995年至1999年我们对银杏桑树复合套栽技术进行了试验,200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该技术,取得丰硕的成果.张桥镇西桥村23.3hm2银桑套栽园每1hm2产值突破4.5万元,仅此一项当地每年就可增收45.2万元,同时银杏树增值达50万元.到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广近267hm2,年增收230.94万元.泰州市及如皋等周边地区推广应用达1334hm2,每年增收达800万元以上.苏州大学农业科技学院和泰州市行管办的有关蚕桑专家多次对"银桑高效套栽技术"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23.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主要优势危害种,以滞育卵越冬.为弄清意大利蝗越冬卵发育及滞育过程的抗寒机制,本研究检测了自然条件下越冬卵的糖类、多元醇、脂肪和氨基酸等主要抗寒物质的含量变化,分析蝗卵发育过程不同阶段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意大利蝗卵在越冬过程中,除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外...  相似文献   
24.
草地螟幼虫和蛹的形态特征及雌雄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及鉴别方法在室内研究及种群测报中已经广泛应用,但幼虫及蛹的形态特征及雌雄的鉴别方法目前尚没有报道。本文借助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观察不同龄期草地螟幼虫的形态特征、5龄幼虫性别特征以及雌、雄蛹的区别,以期为草地螟幼虫和蛹的形态识别和性别鉴定提供科学分类依据。研究表明:1)初孵幼虫体色为淡黄色,随着龄期增大,体色逐渐加深,至末龄为灰黑色或黑色,3龄出现白斑和体侧纵带,5龄体背出现2条鲜黄色或黄白色背线;2)雄幼虫第5腹节背管两侧有一对精巢,呈白色半透明橘瓣状,3片精小囊隔膜将精巢分为4个小腔室,预蛹期2个精巢逐渐靠拢、融合并发生扭转,蛹期完全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剥离的圆球体,直至生命结束;雌幼虫卵巢没有明显分化;3)雌蛹腹部8~10节分节不明显,第8腹节中央的生殖孔和第9腹节的产卵孔连接组成一纵裂缝,裂缝两侧平坦,裂缝下端与排泄孔上端距离较远,为(0.48±0.005)mm,腹部末端钝圆;雄蛹腹部8~10节分节明显,第8腹节无纵裂缝,第9腹节的生殖孔呈一纵裂缝与第10腹节相连,裂缝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形瘤状突起,裂缝下端与排泄孔上端距离较近,为(0.24±0.005)mm,腹部末端较尖。  相似文献   
25.
【目的】建立一种灵敏、快捷的检测蝗虫微孢子虫(Paranosema locustae)的套式PCR方法,为运用微孢子虫防治蝗虫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GenBank数据库中公布的保守性高的微孢子虫小核糖体亚单位RNA为目的基因,采用PrimerSelect软件设计两对特异的套式PCR引物P.L.-F1/P.L.-R1和P.L.-F2/P.L.-R2,将微孢子虫液用0.2 mol·L~(-1) KOH处理后得到的发芽液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建立以P.L.-F1/P.L.-R1为外侧引物、P.L.-F2/P.L.-R2为内侧引物的套式PCR,扩增产为分别为298和242 bp。对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及循环数进行优化,建立套式PCR方法,以此方法对梯度稀释的微孢子虫液进行灵敏性检测,并对采自哈密地区巴里坤北山的蝗虫样品进行检测。同时对提取的微孢子虫液进行传统的显微镜检测,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灵敏度。【结果】建立了蝗虫微孢子虫的套式PCR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均为20μL:Buffer(10×)2.0μL,d NTPs(10 mmol·L~(-1))0.3μL,TaqDNA酶(250 U)0.3μL,上、下游引物(10μmol·L~(-1))各0.3μL,微孢子虫发芽液(第2轮以第1轮产物10×稀释液为模板)1μL,加水补充至20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 min;94℃变性30 s,第1轮60℃退火(第2轮62℃退火)30 s,72℃延伸20 s,共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10℃保存。灵敏度试验显示,检测的微孢子虫数量可以达到12.2个孢子/μL(DNA量为1.07 pg·μL~(-1))。应用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对采自新疆哈密地区巴里坤北山的240头蝗虫样品进行了微孢子虫检测,检测结果为23.3%的阳性,而显微镜检测结果阳性仅为3.8%。【结论】研究建立的套式PCR方法能够快速特异地检测蝗虫微孢子虫的感染,为蝗虫微孢子虫致病性研究及田间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过程的气象背景,选择中哈边境塔城地区蝗虫迁飞为害最严重的1999年为例,基于当年迁飞蝗虫降落时间、地点及为害程度等数据,利用中尺度气象预报与研究(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模拟塔城地区迁飞蝗虫降落的天气变化。结果表明,垂直速度达到0.22 m/s的下沉气流、风速为3 m/s以上的东南风向、降雨和低于19℃的温度胁迫是影响1999年7月10日中哈边境迁飞蝗虫降落的主要气象因素;统计当年迁入蝗虫降落事件,发现下沉气流、风向切变、降雨和低温在蝗虫降落过程中出现的频次占总迁入蝗虫降落事件的70%、50%、30%和10%,其中下沉气流和风向切变是影响蝗虫降落的主导因子。表明利用WRF模式可准确预测迁飞蝗虫跨境为害降落区域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7.
在总结全市林业工作取得的成绩,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泰兴市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实施工程,即四大林业生态工程(绿色通道工程、沿江生态防护林工程、绿色河道屏障工程、农田林网工程)和四大林业产业工程(银杏产业、意大利杨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森林旅游业),并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培植林业示范典型、完善政策、抓好机制创新、加快科技兴林步伐以及营造社会办林业的氛围。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油菜、水稻、向日葵等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适合度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外源基因的转入在赋予受体植物新性状的同时,是否会对植物的适合度造成影响,特别关注了外源基因转入是否会给受体植物带来适合度净成本以及在何种环境条件下可以为受体植物带来适合度利益.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分析总结,发现外源基因转入受体植物所导致的适合度效应与受体植物的品种和遗传背景密切相关,外源基因类型与构建方式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适合度效应,环境因子的选择性也是影响外源基因适合度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
本文阐述了粉红椋鸟作为蝗虫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在控制新疆草原蝗虫灾害中的作用,分析了新疆实施“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理蝗虫“生态工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利用粉红椋鸟生态控制蝗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30.
2017年和2018年6月至8月运用KC-08XVSD型昆虫雷达,结合探照灯诱虫器和地面诱虫灯诱捕数据及地面气象数据,分析了中哈边境塔城区域空中昆虫飞行特征及主要类群。结果表明:高空灯共诱捕到昆虫151种,分属12目50科,主要以鳞翅目和鞘翅目为主,地面灯共诱捕到昆虫137种,分属12目54科,主要以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和直翅目为主,其中高空灯下宽胫夜蛾、旋歧夜蛾和甘薯天蛾的种群数量具有突增突减现象。雷达监测结果显示:灯下诱集到大量昆虫时,雷达回波时间主要集中在22:00-02:00,回波高度主要集中在200~600 m,有明显的成层现象和哑铃形回波分布。偏西风天气、风速在1.4~2.9 m/s时高空灯和地面灯诱虫数量较多。研究结果为利用昆虫雷达长期监测中哈边境昆虫迁飞提供基础数据,为深入探讨中哈边境区域害虫迁飞规律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