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玉米穗粒腐病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带菌牙签插入果穗、孢子悬浮液注射和喷雾3种接种方法和不同接种时期的比较试验,明确3种接种方法部能使玉米穗期发生穗粒腐病,但发病率和病指以牙签法适中,品种和年度间差异不明显,操作简便;注射法发病率和病指较高,但操作复杂,费时费工;喷雾法发病不完全,病指低,费工并要保湿。接种越早,发病率和病指越高,以吐丝期和灌浆初期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研究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可为病害的发生规律和生态防控措施的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测定了温度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对寄主小麦侵染以及在植株体内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4℃~30℃,其中28℃最适于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4℃~35℃,其中12℃~30℃较适宜分生孢子萌发,17℃~28℃为假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范围,假禾谷镰刀菌在小麦植株体内扩展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2℃~30℃;通过不同温度培养试验以及田间小麦不同生育期接种试验测定温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起身期接种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高于越冬苗期接种处理,而此期的温度较越冬苗期利于假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和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杀菌剂减量混用的增效作用,采用温室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评价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2种化学杀菌剂减量混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并测定植物抗性相关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单独施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田间最高防治效果仅为36.76%,但与杀菌剂减量30%混用,能明显提高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防效17.20~32.68百分点,恢复或优于2种杀菌剂推荐剂量防治水平,并且施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能提高小麦植株抗性相关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降低丙二醛积累对小麦叶片细胞造成的损伤。因此,利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可降低2种杀菌剂施用量约30%。 相似文献
15.
玉米叶斑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发酵培养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平板对峙、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筛选到1株对玉米叶斑病(弯孢叶斑病、大斑病和小斑病)具有较好防效的细菌菌株ST-87-14。温室盆栽试验显示其对玉米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100%,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30%和87.60%。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T-87-14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效果达52.04%,对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43.56%和48.16%。通过温室试验,证明菌株ST-87-14的菌体和胞外代谢产物都能对玉米叶斑病起到防病作用。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鉴定明确了菌株ST-87-14为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对常见11种病原真菌的平板对峙培养,结果表明,ST-87-14菌株具有较广的抑菌谱。通过单因子试验,确定了ST-87-14菌株发酵培养基的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豆饼粉。通过L9(34)正交试验优化出该菌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g/L):蔗糖30g、豆饼粉2.0g、NaCl 1g、CaCO31g、KH2PO40.2g和MgSO4.7H2O 0.3g。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引起河北省小麦枯白穗症状的病害种类及其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河北省麦田小麦灌浆期枯白穗症状发生普遍。2014~2016年对河北省8市83县156个调查点引起小麦枯白穗症状的病害发生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引起河北省小麦枯白穗症状的病害主要有小麦茎基腐病、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秆腐症状、小麦纹枯病和小麦全蚀病,不同地区、不同田块引起小麦枯白穗症状的病害种类及其造成的白穗率存在差异。本研究对引起河北省小麦灌浆期枯白穗症状的病害的发生频率、地区分布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诊断特征进行了描述,为准确诊断并有效控制引起枯白穗症状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种衣剂的筛选及全生育期防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子包衣处理对小麦全生育期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通过室内种衣剂筛选和田间多地应用试验,测定了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供试种衣剂均对小麦茎基腐病有很好的室内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均随种衣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处理28 d后的防治效果为92.6%~100.0%,其中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在2 m L/kg (种子)和4 m L/kg (种子)用量下防治效果均达到了100.0%。4.8%苯醚甲环唑·咯菌腈FS在4 m L/kg (种子)用量下对冬前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防治效果与病害发生程度有关,在病害较轻地块上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重病地块。随着小麦生育期的推移,种衣剂的防治效果均呈下降趋势,种衣剂处理对小麦苗期茎基腐病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均最高,分别为60.4%~100.0%和45.5%~100.0%。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