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4篇
  28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旱区坡耕地水肥利用与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筛选适宜豫西早坡地应用的耕作技术,对深松覆盖、免耕覆盖、一次深翻和传统耕作等4种耕作方式的土壤水分、养分及其利用与流失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松覆盖、免耕覆盖能提高土壤蓄水量,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特别是对上层土壤全氮及碱解氮和深层土壤的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影响更为明显,并能有效地减少地表产流次数和径流量,减少土壤养分的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与传统耕作相比,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37%和10.62%,氮素生产效率提高17.40%和10.27%,磷素生产效率提高19.80%和12.54%,钾素生产效率提高19.44%和12.19%,小麦产量提高23.22%和15.38%,经济效益提高29.36%和21.13%。  相似文献   
52.
我国随着水危机、水土流失、干旱及土壤障碍等问题逐年增加,各种先进的节水增产增效技术陆续引进我国,应用液态地膜就是其中被看好的具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护土促苗和增产前景的技术之一。特别是1979年以来随着我国地膜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同时引发出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对应用液态地膜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自1986年中比科技合作开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率先从比利时Labofina公司引进BIT产品,  相似文献   
53.
液态地膜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室内模拟试验和田间试验对抚顺研制的两种液态地膜试样品“F1”和“F2”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和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液态地膜可增加水稳性团粒和土壤稳定性熵(QS),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饱和导水率成倍增加,有利土壤蓄水保墒;可提高冬小麦的产量,产量随着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6.5%;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实现的;当用量相同时,F2增产效果好于F1。  相似文献   
54.
保持耕作技术对豫西旱坡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保持耕作技术下土壤养分、水分含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分析,结果表明:0~20 cm耕层土壤保持耕作特别是深松土壤养分含量明显高于传统耕作,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减小;免耕和深松与传统耕作相比,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0.6%、16.4%,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1.9%、19.5%,肥料利用效率的提高超过10%.  相似文献   
55.
豫西旱地主要问题及高留茬深松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豫西地区旱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了高留荐深松技术的技术要点和增产原理及其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蓄水纳墒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改变土壤空气组成,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实现旱作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6.
化肥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化肥的应用研究在我国一个世纪来的进展情况,回顾了我国化肥的引进过程,总结了我国化肥应用研究在不同阶段所研究的主题,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指出化肥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复合化、高浓度及专用化,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探索提高化肥利用率及方法。  相似文献   
57.
花生抗旱性与生理生态指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干旱棚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抗旱性不同的4个花生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失水率、萎蔫指数、株高、根干重,座果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并用隶属函数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花生品种各项抗旱性生理及形态指标的变化与抗旱指数的相关性大小次序是:根干重、叶片萎蔫指数、叶片失水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座果率、株高。品种综合抗旱性强弱为:远杂9307、远杂9102、豫花6号、白沙1016。  相似文献   
58.
花生抗旱指标研究初报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用干旱棚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研究了抗旱性不同的4个花生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失水率,萎蔫指数,株高,根冠比,座果率的变化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并用隶属函数进行抗旱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花生品种各项抗旱性生理及形态指标的变化与抗旱指数的相关性次序是:根冠比>叶片蒸蔫指数>叶片失水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座果率>株高,品种综合抗旱性强弱为:远杂9307>远杂9102>豫花6号>白沙1016,因此本项研究为花生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保持耕作对豫西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保持耕作技术(高留茬深松和高留茬免耕)的水分利用情况和肥料利用率及其对冬小麦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耕作特别是高留茬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可以增产30.1%,经济效益提高35.8%,降低成本22.2%,降水利用率提高16.2%,水分利用率提高16.8%,肥料利用率提高19.6%,同时还可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0.
豫西黄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保水效果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田间模拟小区和田间自然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下降雨入渗、休闲期降水的贮蓄率、不同土壤层次间接纳降水的增量、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有延缓径流,增加降雨入渗的作用,其稳定入渗率是保护性耕作的1.22~6.67倍,在降雨强度为68mm/h时其地表产生径流时间比传统耕作晚6~15min;免耕和深松处理土体内的含水量、接纳降水的能力明显高于传统耕作,休闲期两个处理降雨贮蓄率分别比对照高出6.5%和7.4%,冬小麦产量分别高17.78%和16.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高1.52kg/(mm·hm2)和1.00kg/(mm·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