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索枯草芽胞杆菌TR21喷叶对广粉1号和粉杂1号粉蕉根系酚酸分泌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处理不同时间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含量,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第13天的根系分泌物中的酚酸组成,以及甲醇溶解物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广粉1号TR21处理后4d和6d根系酚酸分泌量高于对照,处理后8、9、11、13d低于对照;TR21处理粉杂1号根系酚酸分泌量始终高于对照。广粉1号对照根系处理后13d分泌物中检测到阿魏酸、反式肉桂酸、芥子酸、对香豆酸、水杨酸和邻苯二甲酸,TR21处理仅检测到阿魏酸和反式肉桂酸;粉杂1号对照和TR21处理后13d的根系分泌物只检测到阿魏酸。不同处理的甲醇溶解酚酸显著抑制香蕉枯萎病1号生理小种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粉杂1号的抑制效果比广粉1号明显,TR21处理的粉杂1号抑制效果最显著。甲醇溶解酚酸对4号生理小种的分生孢子也有显著抑制作用,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TR21喷叶可以改变粉蕉根系酚酸的分泌,但在抗感品种中引起的变化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2.
为寻找一种不支持芽胞杆菌正常形成生物被膜的培养基,比较枯草芽胞杆菌R31和168菌株在MSgg、NB、LB、BGM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的生物被膜形态差异,确定R31和168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差异;根据R31在MSgg、NB、BGM培养基中振荡培养的生长方式设计出BGM1和BGDM培养基,测定R31在BGM1和BGDM培养基上的生长曲线并比较R31菌株和168菌株在BGM1和BGDM上生物被膜形成的差异,然后测定枯草芽胞杆菌TR21菌株、解淀粉芽胞杆菌R21g9菌株、短芽胞杆菌L1菌株、胶质芽胞杆菌L2菌株在BGM1和BGDM培养基上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结果显示,R31在MSgg、NB、LB、BGM液体培养基表面形成薄皮,在MSgg、LB固体培养基和NA上形成具有褶皱的菌落,在BGM上形成光滑的菌落,R31在这些培养基中形成的生物被膜比168菌株厚实。R31在MSgg和BGM中早期(2 h)以游离状态生长,对数生长期(4 h)菌体黏连出现链状,对数生长中后期(8 h)菌体呈现网状结构,但在NB培养基中主要以游离状态生长,显示营养而非培养条件影响R31的生长方式。于是将BGM培养基中的酵母提取物换为牛肉膏获得BGM1培养基,将BGM1培养基的胰蛋白胨改为细菌学蛋白胨得到BGDM培养基,并发现R31和168菌株可以在BGM1上形成薄皮和菌落,不能在BGDM培养基上形成完整的薄皮和具有褶皱的菌落。待测菌株均能够在BGM1培养基上形成厚薄程度有差异的薄皮和有褶皱的菌落,均不能在BGDM培养基上形成薄皮和具有褶皱的菌落。在BGDM中添加甘油或Mn可以恢复R31形成薄皮和扩散的褶皱菌落。芽胞杆菌在BGDM培养基上不能正常形成薄皮和具有褶皱的菌落,BGDM可以用于筛选促进生物被膜形成的物质。  相似文献   
33.
本文API生化鉴定系统对生防芽胞杆菌R31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谱。结果表明: R31菌株被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生物学特性数据显示该菌株适宜偏酸或偏碱条件生长,偏酸环境的最佳生长pH为5.13,偏碱环境的最佳pH为8.99,最佳碳源为蔗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提物,NA培养基测定的生长曲线显示24 h内该菌株生长达到稳定期;抗菌谱研究显示该菌株在平板上对包括多株香蕉枯萎病菌在内的多种植物病原镰刀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主要引起病原菌菌丝肿胀畸形,原生质浓缩,以及菌丝破裂原生质外流。  相似文献   
34.
枯草芽孢杆菌TR21田间防治巴西蕉枯萎病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TR21菌株灌根对巴西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 cv. Brazil)枯萎病的大田防治效果。试验持续开展了两轮。第一轮以新植苗为防治对象,防效达到63.23%,折算的每667m2经济损失率比对照减少8.23%。第二轮以吸芽为处理对象,设3个处理区,处理区1为第一轮灌根的延续,处理区2和3则选择第一轮生产周期未作处理的吸芽,分别用TR21和50%多菌灵600倍液(设为对照)灌根,结果表明处理区1的防效为73.90%,处理区2的防效为63.23%,折算的每667m2经济损失率分别比对照减少31.23%和29.29%。初步田间试验显示菌株TR21对巴西蕉枯萎病具有较好防效,用其发酵稀释液持续灌根或在巴西蕉生长早期灌根有利于提高其对巴西蕉枯萎病的防效。  相似文献   
35.
在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金属离子,研究了不同浓度铜离子(Cu2+)、镁离子(Mg2+)、锌离子(Zn2+)、铁离子(Fe3+)和锰离子(Mn2+)对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 onas palustris)2-8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10-7mol.L-1Cu2+刺激菌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1×10-4mol.L-1Cu2+抑制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1×10-6mol.L-1和1×10-5mol.L-1的Cu2+抑制生长,但刺激亚硝酸盐消除;1×10-4mol.L-1Mg2+刺激菌株生长和亚硝酸盐消除;不同浓度Zn2+对菌体生长影响不显著,但浓度为1×10-6mol.L-1和1×10-7mol.L-1时刺激亚硝酸盐消除,浓度大于1×10-6mol.L-1时抑制亚硝酸盐消除;Fe3+促进生长,浓度越高生长越好,对菌株亚硝酸盐消除的影响则刚好相反;不同浓度Mn2+均抑制菌株生长,1×10-6~1×10-3mol.L-1Mn2+抑制亚硝酸盐消除。受测定的5个金属离子中除1×10-4mol.L-1Cu2+对菌株亚硝酸盐消除能力的抑制较强外,其他离子的抑制会随时间推移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36.
利用分离自石斛兰叶片的植物内生细菌凝结芽胞杆菌R14和地衣芽胞杆菌R21对引起石斛兰叶斑病的串珠镰孢菌B10b开展了生物防治研究。平板对峙法显示R14和R21在PDA平板上对B10b的抑菌带宽分别为4.94mm和6.33mm,镜检发现两株细菌处理后的B10b菌丝均表现为畸形,膨胀破裂,内含物外流,并且产生畸形分生孢子;两株芽胞杆菌的发酵液对B10b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538.270μl/ml、498.884μl/ml。温室防治试验显示,R14和R21喷施石斛兰叶片,对由B10b引起的石斛兰叶斑病的最高防效分别达到70.13%和67.53%。  相似文献   
37.
为了揭示芽胞杆菌类生防因子和镰刀菌病害的互作方式,对镰刀菌酸抑制枯草芽胞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其消除开展了研究。首先利用24孔细胞培养板建立了镰刀菌酸抑制枯草芽胞杆菌R31生物被膜形成的生物测定体系,并筛选出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所需的最低镰刀菌酸浓度。测定了在该镰刀菌酸浓度处理下的R31生长曲线,并利用显微镜观察了镰刀菌酸处理和对照在振荡培养和静置培养下的菌体形态。然后测定了不同浓度MnSO4添加消除镰刀菌酸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各处理镰刀菌酸的残留量。结果显示,以24孔细胞培养板为培养容器,以BGM1为培养基的生物测定系统中,显著抑制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最低镰刀菌酸用量为9 μg/mL;该浓度的镰刀菌酸抑制了静置培养的R31菌体形成网状结构和漂浮在液面,并抑制了振荡培养的R31早期菌体增殖。但共培养体系中添加MnSO4可以恢复R31的生物被膜形成,其中200 μg/mL的硫酸锰不仅能消除毒素抑制,还可显著促进R31的生物被膜形成。镰刀菌酸可能通过影响R31基质产生细胞的分化而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硫酸锰可以作为钝化剂缓解镰刀菌酸对R31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  相似文献   
38.
为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餐厨虻虫砂,本文研究了餐厨虻虫砂可否替代泥炭作为穴盘育苗的栽培基质。选取黄瓜、圣女果两种果蔬作为研究对象,将餐厨虻虫砂、泥炭、珍珠岩和蛭石等四种材料按体积比例配制成不同处理的基质,开展大棚穴盘育苗实验,并测定了不同处理基质的理化性质和果蔬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当替代比例下,栽培基质的容重、相对含水率、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等指标均有改善。对于黄瓜育苗和圣女果育苗,上述四种材料的最佳配比均为10:50:20:20,此时对出苗率无影响,且对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和干重都有积极作用。可见,采用餐厨虻虫砂基质替代10%的泥炭,用于果蔬育苗是可行的,此时可避免餐厨虻虫砂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
酵素菌生物肥对芥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0.
【目的】研究利用市售不同微生物发酵剂发酵农场废弃物稻草和花生麸制备水溶性有机碳肥的适宜碳氮比和浸提时间,并筛选合适的发酵剂。【方法】以稻秆和花生麸为原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备成C/N为25∶1和40∶1的混合原料,利用市售的6种不同微生物发酵剂对其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发酵产物的有机碳含量,然后浸提制备堆肥茶,并测定水溶性碳提取效率和提取量,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确定适合的碳氮比、发酵剂及浸提时间。【结果】C/N为25∶1稻秆-花生麸混合物的发酵产物的有机碳含量、水溶性有机碳溶出率和溶出量高于C/N为40∶1混合物的发酵产物。湖北产的"肥用微生物菌"和湖南产的"‘粪-肥-草-饲’多元循环梯级利用综合配套发酵剂"发酵C/N为25∶1混合物的发酵产物有机碳含量最高。但浸提后,广州产的"堆肥发酵菌有机物料发酵剂"发酵C/N为25∶1混合物的发酵产物浸提12 h后水溶性碳溶出率和溶出量最高,其次为湖北产的"肥用微生物菌"的发酵产物浸提24 h的有机碳溶出量。"堆肥发酵菌有机物料发酵剂"发酵C/N为25∶1的稻草和花生麸混合物,发酵产物有机碳含量为177.56 g/kg,浸提12 h的水溶性有机碳溶出量为18.22 g/kg,水溶性有机碳溶出率为10.26%。【结论】利用发酵剂发酵稻草和花生麸混合物制备水溶性碳肥的最佳碳氮比是25∶1,最佳发酵剂是广州产的"堆肥发酵菌有机物料发酵剂",最佳浸提时间为1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