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枯草芽胞杆菌R31在西芹根际定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内生枯草芽胞杆菌R31在西芹根际定殖情况,评估其定殖能力,为西芹黄萎病生物防治提供依据。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HT315-gfp导入枯草芽胞杆菌R31细胞中,对菌株进行gfp标记,然后利用gfp标记菌株灌根处理西芹苗,研究其在西芹根际的定殖形式和能力。结果获得了携带pHT315-gfp质粒的R31-gfp菌株,该质粒可以在R31细胞中稳定表达,标记菌R31-gfp在蓝光激发下可以稳定发出强的绿色荧光。利用标记菌接种西芹幼苗后,可以在根系表皮检测到绿色荧光膜。对其定殖量的检测发现,接种3天后标记菌在根表和根际土中稳定定殖,定殖量分别达到1.4×104 cfu/g和7.6×104 cfu/g,并长期以该水平稳定定殖,到第65天仍可在根表和根际土检测到9.1×104 cfu/g和3.17×105 cfu/g的R31-gfp。由此得出,R31可以在西芹根表形成菌膜,并在根际长期稳定定殖。  相似文献   
22.
测定了井冈霉素A对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R31游离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索了井冈霉素A对枯草芽胞杆菌R31游离生长的影响可能机制,为进一步促进井冈霉素A和枯草芽胞杆菌复配提高防效和扩大防治对象提供依据。分别将不同浓度的井冈霉素A标准品、60%井冈霉素A加入枯草芽胞杆菌R31的培养液中,通过结晶紫染色的方法观察和测定其对R31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通过测定培养液OD值分别检验了井冈霉素A对R31游离生长的影响及海藻糖对井冈霉素A抑制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井冈霉素A标准品和60%井冈霉素A能够促进R31生物被膜的形成,但对摇瓶中游离生长的R31表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现象,此现象与R31胞外多糖的产生无关;加入海藻糖后可以减轻抑制。可以利用井冈霉素A促进R31生物被膜形成的特点制备复配型生物农药,扩大防治对象和增加田间防效。  相似文献   
23.
【目的】镰刀菌复合感染引起的花生果腐病是广东花生重大土传病害,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花生果腐病筛选出生防菌并对其开展鉴定、生理生化测试和田间防控效果评估,以期为花生果腐病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拮抗法从实验室保存的生防芽胞杆菌中筛选对花生果腐病病原菌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菌株,然后结合16S rDNA、gyrA和gyrB序列扩增结果和系统发育分析开展菌株鉴定,并测定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和Biolog-GN板碳源利用能力,利用MSgg、BGM1、BGDM培养基测定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并通过大田小区试验测定菌株的田间防病效果。【结果】生防菌株ZKY01对花生果腐病病原菌Fusarium sp. G15、F. oxysporum R5和F. solani R4.2具有较好的广谱拮抗活性,平板抑菌率分别为72.23(±3.36)%、54.14(±10.33)%和69.37(±2.1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菌株ZKY01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能在3%~10%NaCl溶液中正常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0~50℃,能利用50种碳源;能...  相似文献   
24.
以致病力存在分化的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菌株群为靶标,从发病香蕉园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芽胞杆菌R21g9,平板抑菌能力测定结果显示,R21g9不仅对香蕉枯萎病菌的不同菌株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还对西瓜枯萎病病原菌(F.oxysporum f.sp.niveum)、芒果蒂腐病病原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和新月弯孢霉(Curvularia lunata)等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利用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开展鉴定研究,API系统将该菌鉴定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利用16S rDNA序列开展的系统发育分析仅能确定该菌为枯草芽胞杆菌组成员,不能鉴定到种;利用gyrB基因序列开展的系统发育分析将R21g9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拮抗机制研究结果显示,R21g9对真菌的作用方式为抑菌,抑菌物质存在于发酵上清中,可以被10%~90%的硫酸铵沉淀.对硫酸铵沉淀的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检测发现40%、50%、60%、70%和8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物具有强的抗菌活性,主要拮抗物质可以被50%饱和度硫酸铵盐沉淀,此沉淀物的抑菌率最高,可以达到95.65%.  相似文献   
25.
测定10株分离自广东省不同香蕉种植区的香蕉枯萎病菌1号和4号生理小种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不同生理小种菌株在PDA、Komada改良培养基、粉蕉组织浸提液培养基和香蕉组织浸提液培养基上的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等特性差异不明显,不能依据这些特性区分1号和4号生理小种;但在康乃馨叶片琼脂(Carnation leaf agar,CLA)培养基上产生的孢子形态具有明显差异,4号生理小种的菌株产生典型的尖镰刀状大孢子,孢子多6个隔,长约(36.80±5.33)~(44.93±4.80)μm,宽约(3.40±0.20)~(4.27±0.25)μm,占总孢子数的比例较大,为(40.87±9.67)%~(62.50±7.84)%,而1号生理小种个体产生的大型孢子前端钝圆,弯曲程度低,多4个隔,孢子长约(22.31±3.89)~(25.01±6.16)μm,宽约(3.42±0.23)~(3.90±0.24)μm,占总孢子数的比例很小,为(2.55±1.95)%~(4.50±1.76)%。  相似文献   
26.
香蕉枯萎病菌菌株致病力分化及其原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田间表现出枯萎病症状的香蕉和粉蕉组织中分离获得的13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不同菌株对香蕉(巴西蕉)和粉蕉(广粉一号)的致病力以及在不同培养液中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和毒素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香蕉和粉蕉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不同菌株产细胞降解酶活性与相应菌株侵染引起的寄主病情指数无相关性,产镰刀菌酸的含量与寄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326)。认为香蕉枯萎病菌菌株间产镰刀菌酸能力的不同是导致其致病力出现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7.
以黑水虻蛹壳作为试验材料,采用6因素3水平、以脱乙酰度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黑水虻蛹壳中几丁质提取及壳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盐酸浓度5%,脱蛋白NaOH浓度12%,脱蛋白温度90℃,脱蛋白时间2h,脱乙酰NaOH浓度40%,脱乙酰温度9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壳聚糖脱乙酰度平均值为82.76%;在该6个因素中,脱钙时盐酸浓度对最终结果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R31菌株和TR21菌株单独及混合使用防治农科1号香蕉(Musa AAA Cavendishsubgroup cv.Nongke No.1)枯萎病的田间效果。收获期结束后统计的结果表明,R31处理区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为4.05%,TR21处理区发病率为8.70%,TR21+R31(V:V=1:1)处理区发病率4.59%,对照区发病率21.88%,防效分别为81.86%、61.09%和79.45%;折算每667m2经济损失率比对照分别减少34.46%、25.90%、32.50%。研究结果表明两株枯草芽胞杆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利用分离自石斛兰叶片的植物内生细菌凝结芽胞杆菌R14和地衣芽胞杆菌R21对引起石斛兰叶斑病的串珠镰孢菌B10b开展了生物防治研究.平板对峙法显示R14和R21在PDA平板上对B10b的抑菌带宽分别为4.94mm和6.33mm,镜检发现两株细菌处理后的B10b菌丝均表现为畸形,膨胀破裂,内含物外流,并且产生畸形分生孢子;两株芽胞杆菌的发酵液对B10b菌株分生孢子的萌发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538.270μA/ml、498.884μl/ml.温室防治试验显示,R14和R21喷施石斛兰叶片,对由B10b引起的石斛兰叶斑病的最高防效分别达到70.13%和67.53%.  相似文献   
30.
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是当前有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热点,近几年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都得到了较大发展。本文综述了黑水虻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和病死畜禽尸体等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调节有机废弃物碳氮比、细菌协同作用和有机废弃物预发酵)等,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为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