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9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1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1.
以郑单958、先玉335、郑单538、豫单606这4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河南省西平县试验基地,通过2015、2016年的大田试验探讨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河南省砂姜黑土区玉米丰产高效精准施肥问题。研究表明,各玉米品种之间因基因型差异,对养分的肥效特性不同,进而造成玉米产量的差异。根据各品种的肥效特性进行针对性的因种施肥,郑单958和先玉335主要以钾肥为主,豫单606主要以补充氮肥为主,郑单538主要以磷肥为主。  相似文献   
42.
【目的】明确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夏玉米花后干物质运转的影响机制,为夏玉米抗旱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人工控水条件下,以干旱敏感型品种伟科702(WK702)和耐旱型品种郑单958(ZD958)为供试材料,于玉米花期设4个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CK(对照,全生育期正常灌水)、T1(花前干旱胁迫)、T2(花后干旱胁迫)和T3(花期连续干旱胁迫),探究花期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玉米植株形态、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花前干旱胁迫能抑制株高、穗位高、茎粗和叶面积的生长,而花后干旱胁迫的影响较小,但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花期干旱胁迫不仅显著降低夏玉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P<0.05,下同),还抑制茎叶等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降低干物质运转量、运转率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减少。花前干旱胁迫对夏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的影响大于花后干旱胁迫。花期干旱胁迫导致夏玉米籽粒产量显著下降,其中花期连续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最大,花前干旱胁迫籽粒产量降幅大于花后干旱胁迫;ZD958在T1、T2和T3处理下的籽粒产量分别比对照下降20.1%、15.6%和35.9%,WK702分别比对照降低32.3%、19.3%和51.3%。【结论】花期干旱胁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夏玉米的植株形态、有效光合面积、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等,导致夏玉米产量显著降低,对干旱敏感型品种WK702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抑制高于耐旱型品种ZD958。  相似文献   
43.
单粒播种玉米品种收获期和后期脱水速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研究了5个单粒播种夏玉米品种的收获期和后期籽粒脱水速率。研究结果表明:当籽粒黑色层形成、果穗苞叶彻底松散时,可作为夏玉米最佳收获期的标准。5个品种的平均日增产量为98.58~244.49 kg/hm2。在参试的5个品种中,以先玉335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最低,为19.85%;以登海662的后期籽粒平均脱水速率最大,达0.738%/d。  相似文献   
44.
不同玉米杂交种对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筛选和评价耐高温、干旱能力强的玉米杂交种,利用人工控水坑栽和高温设施进行干旱和高温处理,研究了花期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6个审定杂交玉米品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对6个玉米杂交种花期抗高温、干旱的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均延长了玉米雌雄间隔期,降低了比叶重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玉米果穗穗粒数明显减少,百粒质量及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且干旱+高温复合胁迫对玉米穗粒数、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高于单一胁迫。不同基因型玉米对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且玉米品种的抗高温能力与抗干旱能力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综合不同玉米品种各性状耐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的系数和隶属函数值分析,浚单20、郑单958、郑单538花期抗高温、干旱的能力强,迪卡653中等,农华101、先玉335最弱。  相似文献   
4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新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玉米的株高、稳住高、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夹角则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产量性状中,穗粗、穗长、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虚尖长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千粒重和穗行数受密度的影响较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46.
水晶3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水稻研究室以郑稻5号作母本,黄金晴作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系.在1997~1999年的产比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中,水晶3号在高产、优质、抗性等综合性状方面表现十分突出,有望成为黄淮地区发展优质稻生产,实现稻米产业化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47.
[目的]在秸秆全量还田、贴茬免耕直播条件下,探索宜粒收夏玉米机播的最佳冬小麦留茬高度,提高宜粒收夏玉米苗期质量和籽粒产量,为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机械化质量及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宜粒收玉米新品种新单68(对照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设3个麦茬高度处理(0、10和30 cm),研究麦茬高度对宜粒收夏玉米苗期质量、冠层特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随麦茬高度增加而增加,10 cm处理5和1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比0 cm处理高7.87%和15.26%,30 cm处理5和1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比0 cm高16.60%和19.60%.随麦茬高度增加,夏玉米出苗率、株高整齐度和叶片SPAD值降低,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茎粗变细,花前叶面积指数增加.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6叶期和9叶期随麦茬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随生育期推进麦茬高度处理间差异变小.10 cm处理降低了干物质在茎、叶和鞘中积累量和分配率,提高了籽粒积累量与分配率、开花期干物质转运率和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随麦茬高度增加,公顷穗数降低,穗粒数和百粒重增加,产量先升高后降低,表现为10 cm处理产量最高,0和30 cm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郑单958相比,新单68的株高、穗位高、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贡献率和产量均增加,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较高但成熟期落黄早;开花期干物质转运率和籽粒分配率新单68低于郑单958.[结论]10 cm麦茬高度有利于保持较高土壤含水量,提高玉米出苗率和株高整齐度,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优化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而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48.
选用国内外14份玉米自交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182个杂交组合为材料,采用AUDDC(Area Under the Dry Down Curve)方法,分别对其授粉后35~40 d、41?50 d、51 d?成熟期、40 d?成熟期及35 d?成熟期子粒脱水速率进行统计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4份自交系子粒各发育阶...  相似文献   
49.
播后镇压覆盖对土壤保水保温和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6~8月进行2期池栽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及农艺措施对夏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效应。结果表明,播种后镇压覆盖能够提高土壤含水量,平衡土壤温度,从而提高夏玉米出苗率,增强幼苗素质,提高苗期田间株高整齐度,有利于培育齐苗壮苗,在土壤水分不太充足时效果更为明显。为保证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出苗质量,播种时的土壤最低持水量应保持土壤最大持水量的60%。  相似文献   
50.
夏玉米免耕精密播种关键技术集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黄淮海地区免耕精播夏玉米栽培关键技术,于2012年进行了1 a两点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种子质量、农艺措施、种肥等因素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免耕精密播种单项技术处理(分别为单种子、单镇压、单覆盖、单种肥)、CK(混粒种子,播种后不镇压+清除麦秸+不施种肥)和集成技术处理(精密种子,播种后镇压+麦秸平茬覆盖+施种肥)对其影响有差异。集成技术处理土壤含水率比单镇压、单覆盖、单种肥处理分别高15.70%、16.73%、18.64%,比CK和单种子处理高23.18%;集成技术处理的株高比单种子、单镇压、单覆盖、单种肥、CK分别高21.54%、19.96%、24.54%、18.94%、33.14%,单株叶面积分别高20.43%、17.10%、34.42%、13.05%、44.07%,单株干质量分别高37.44%、30.83%、48.81%、22.09%、58.59%。集成技术处理的苗期叶绿素SPAD值、Pn均最高,产量为10 886.71 kg/hm2,比单种子、单镇压、单覆盖、单种肥处理及CK分别增产18.61%、11.96%、13.49%、9.89%、39.04%,增效率分别为10.66%、4.64%、6.89%、5.05%、29.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