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11篇 |
基础科学 | 1篇 |
4篇 | |
综合类 | 101篇 |
农作物 | 18篇 |
园艺 | 5篇 |
植物保护 | 3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 >100µg/ml。对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可能会导致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82.
83.
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12种抗病毒剂,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江苏省东海县、海安县和句容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三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均有一定防效和保产效果,其中防效和保产效果均较好的有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氨基寡糖素水剂、2.1%铜.烷醇可湿性粉剂、1%蛋白粉剂和4%嘧呔霉素水剂,防效为16.22%~51.00%,平均增产率为11.11%~28.29%。其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显著高于1%蛇床子素水剂、3.95%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和25%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极显著高于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和5%菌毒清水剂。 相似文献
84.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感病生育期,分别于水稻二、四、六、八、十叶龄期模拟田间发病条件对特特普和华粳6号两品种进行接种比较抗病性差异。结果发现八叶龄以内的特特普与十叶龄以内的华粳6号均表现为感病,十叶龄水稻品种则表现为不感病,随着叶龄的增加水稻品种对病害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对黑条矮缩病感病性存在差异,而秧田期和本田前期是水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感病性较强的时期,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5.
安徽省来安县小麦梭条花叶病的病原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安徽省来安具发生一种呈典型梭条花叶病症状的小麦病害,用病叶进行一系列抽提,制得病原初提纯制剂。经紫外扫描测定为标准的核蛋白吸收曲线,最大吸收值在260nm处,A260/A280为1.27,Amax/Amin为1.16。电镜观察病原为线状病毒颗粒,宽12—13nm,长度分布在100nm—600nm之间,1000nm以上颗粒所占比例较少。提纯病毒制剂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见到36.8kd的模糊蛋白带,但最易出现的是29kd和27kd二条明显的带。病原与小麦梭条花叶病毒抗血清起阳性反应。仪发现侵染小麦,并通过土壤传播,最后鉴定该病病原为小麦梭条花叶病毒,并对该毒源病毒外壳蛋白组分易于降解成较小的产物和不同分离物致病力关系提出讨论。同时在来安引种3165等抗病良种并结合其它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6.
大麦白粉病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属大麦专化型活体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Bgh)引起的真菌病害,在全球大麦种植区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大麦白粉病菌与寄主之间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分化为不同的生理小种或致病型。由于病原菌基因突变、重组和流动以及寄主的选择作用,大麦Bgh种群毒性、致病型频率和分布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分子标记已对30多个Bgh无毒基因位点进行了连锁作图分析,已克隆了Bgh无毒基因AVRk1和AVRa10,Bgh全基因组测序现已完成。文章综述了大麦白粉病菌的侵染循环、遗传分化及其无毒基因的定位、克隆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基于病原菌毒性进化和基因组解码信息获得持久控制大麦白粉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7.
三叶草黄脉病毒(Clover yellow vein virus,ClYVV)是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的重要成员。核内涵体a蛋白酶(NuclearInclusionaProtease,NIa-Pro)是一种由Potyvirus病毒编码的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的蛋白,在病毒与寄主互作过程中参与多聚蛋白切割等多种功能的行使。选择2018年在江苏发现的ClYVV蚕豆分离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NIa-Pro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全长729bp,编码1个24.3kD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亚细胞定位特征,构建了融合YFP荧光标签的重组表达载体YFP-NIa-Pro,利用农杆菌浸润法接种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浸润处理后本氏烟叶片表皮细胞的细胞质及细胞核都有较强的荧光信号。取浸润区样品通过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YFP-NIa-Pro在本氏烟叶片中正常表达。这些结果初步表明ClYVV编码的NIa-Pro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88.
89.
南京郊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株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南京郊区菜豆(Phaseolus vulgaris)上表现花叶、皱缩花叶、叶脉坏死症状的病株上得到的病毒分离物,它们的寄主范围较窄。能够通过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进行非持久性传播。菜豆病株的花器、种子带毒并通过种子传毒。失活温度为50~65℃,稀释限点为10~(-2)~10~(-5),体外存活期为24~96小时。粒体为线状,平均长度为T83nm。根据上述特性鉴定为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CMV)。选择保留的三个BCMV分离物(NBV-4、NBV-5、NBV-6)在部分菜豆品种上致病力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用NBV-6的抗血清做免疫双扩散试验,三个分离物均呈阳性反应,沉淀线交界处完全融合,它们被定名为BCMV的三个株系BCMVa,BCMVb,BCMVc。用指示植物和抗血清测定,沪宁沿线均有BCMV分布,BCMV占所测样本28.7%,BCMV样本中以BCMVa占多数。 相似文献
90.
在对青海辣椒上的病毒病进行调查时发现疑似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TSWV)病样,表现为环斑、坏死等症状。为明确其感染的病毒种类,对其进行了检测和鉴定。对Tospovirus的通用引物进行检测时发现采集的49份样品中有14份样品扩增到了目的条带,序列测定结果显示其与TSWV的同源性最高;同时利用TSWV特异性引物对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基于克隆的NSs基因序列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TSWV的1个分离物,与中国云南、黑龙江等地分离物相对近缘,而与国外其他分离物相对远缘。在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利用TSWV的抗体通过Western blot进一步对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也证明采集样品中存在TSWV的感染。这些结果表明青海辣椒上存在TSWV的感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