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1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3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相邻温带等地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世界各地之间贸易交流的频繁,烟粉虱大范围扩散蔓延,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灾害性害虫。烟粉虱的寄主范围非常广泛,危害方式也呈现多样化,既可以吸取植物汁液直接造成危害,又可以分泌蜜露等导致煤污病,更为严重的是它可以传播多种植物病毒,导致  相似文献   
82.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感病生育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黑条矮缩病的感病生育期,分别于水稻二、四、六、八、十叶龄期模拟田间发病条件对特特普和华粳6号两品种进行接种比较抗病性差异。结果发现八叶龄以内的特特普与十叶龄以内的华粳6号均表现为感病,十叶龄水稻品种则表现为不感病,随着叶龄的增加水稻品种对病害敏感程度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水稻品种不同生育期对黑条矮缩病感病性存在差异,而秧田期和本田前期是水稻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感病性较强的时期,本研究结果可望为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3.
对来自江苏、云南、山东、河北等地灰飞虱来源的21个水稻条纹病毒分离物的病害特异性蛋白(sp)基因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序列测定表明,所有分离物的sp基因大小相同,均由537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78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分析,21个RSV分离物核苷酸和推导的编码蛋白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1%~100%和95.5%~100%。与已报道水稻来源的27个RSV分离物一起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RSV-sp基因核苷酸序列变异相对较大,除灰飞虱来源的或者云南来源的分离物相对独立成组外无明显的规律性。从功能上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首先与寄主相关,从寄主角度可以划分为灰飞虱和水稻两个寄主群;其次与地缘相关,在灰飞虱寄主群中可以分成中国云南及云南以外的两个地理亚群,在水稻寄主群中可以划分为中国云南和云南以外的多个地理亚群。  相似文献   
84.
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目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12种抗病毒剂,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江苏省东海县、海安县和句容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三点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12种抗病毒剂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均有一定防效和保产效果,其中防效和保产效果均较好的有18%丙多.吗啉胍可湿性粉剂、4%氨基寡糖素水剂、2.1%铜.烷醇可湿性粉剂、1%蛋白粉剂和4%嘧呔霉素水剂,防效为16.22%~51.00%,平均增产率为11.11%~28.29%。其防效和保产效果均显著高于1%蛇床子素水剂、3.95%苷.醇.硫酸铜可湿性粉剂、42%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和25%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极显著高于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和5%菌毒清水剂。  相似文献   
85.
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番茄品种对南方根据线虫的抗性情况,采用温室内盆栽番茄人工接种法, 鉴定了江苏及周边地区栽培的17个番茄品种对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gnita) 的抗性程度。结果表明,天宝316表现高抗;以色列A316和粉果310表现中抗;秦樱3号、布鲁诺以及瑞星华美表现出抗病;奥米多9号、欧亚奇以及美国903表现出感病性;苏红2003、美国大红、合作903、台湾圣女、多彩水果番茄、奥利、黄贵妃樱桃番茄以及荷兰紫圣果表现出高感病性。携带Mi基因的番茄品种能够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很好抗性,笔者利用引物SCAR F及SCAR R进行特异性检测发现,天宝(KF015736)、瑞星华美(KF015735)及多彩水果(KF015734)均获得720bp条带,与Heinz 1706(DQ437766)Mi基因同源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86.
水稻条纹病毒不同地区分离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36个粳稻品种对来自江苏、云南、河北、山东等地的22个水稻条纹病毒(RSV)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根据各分离物在36个品种上的平均发病率,将参试分离物划分为HV、SH、MV、SL和LV 5个致病类型,致病力强弱为HV > SH > MV > SL > LV,其中MV和SL型占77%,表明RSV对粳稻的致病力中等偏弱。各致病型在地区间和年度间呈随机分布状态,暗示自然条件下特定地区的RSV为混合致病群。根据致病性测定结果同时将36个粳稻品种划分为免疫、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6个抗感类型,其中中感和感病类型占70%,无高感和免疫类型,显示粳稻对RSV比较敏感但有一定程度的耐受性。根据试验结果筛选出11个具有鉴别能力的水稻品种,可对RSV分离物进行致病型鉴定。研究发现部分抗病品种对一些分离物表现为中抗~中感类型,接种量加大时可转为感病类型,由此提示各地在应用抗病品种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应根据当地RSV致病型的差异,针对性地选用抗病品种,当灰飞虱超量发生时需及时做好治虫控病工作,并随时监测当地RSV致病型的变化,警惕品种抗性丧失。  相似文献   
87.
大麦白粉病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属大麦专化型活体寄生菌Blumeria graminis f.sp.hordeiBgh)引起的真菌病害,在全球大麦种植区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大麦白粉病菌与寄主之间存在着“基因对基因”的关系,分化为不同的生理小种或致病型。由于病原菌基因突变、重组和流动以及寄主的选择作用,大麦Bgh种群毒性、致病型频率和分布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分子标记已对30多个Bgh无毒基因位点进行了连锁作图分析,已克隆了Bgh无毒基因AVRk1AVRa10,Bgh全基因组测序现已完成。文章综述了大麦白粉病菌的侵染循环、遗传分化及其无毒基因的定位、克隆和致病机制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基于病原菌毒性进化和基因组解码信息获得持久控制大麦白粉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8.
针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粳型(Oryza sativa ssp. japonica)抗源镇稻88尚无可供育种利用的分子标记的现状,以镇稻88和感病品种武育粳3号配组构建F2作图群体。在采用单分蘖鉴定和苗期接种鉴定方法对F2群体和F2:3家系分别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标记分析表明,RAPD标记OPO11与镇稻88中抗性基因紧密连锁,表现为共分离。使用该标记对徐稻3号等3个镇稻88衍生抗性品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OPO11可应用于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组合及其衍生组合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89.
为解析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BSDV)与寄主水稻的互作机制,筛选水稻中与病毒互作的蛋白,以易感RBSDV的水稻品种日本晴3~4叶期的组织样品为材料,通过提取总RNA后分离获得m RNA,合成cDNA双链后连入pDONR222载体,获得初级文库。初级文库的滴度为6.6×10~6CFU/mL,库容为1.9×10~7CFU,重组率95%,插入片段平均长度1 kb。提取初级文库质粒,通过重组反应将水稻cDNA文库转移至pGADT7-DEST载体,构建获得水稻幼苗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文库的滴度为4.5×10~6CFU/mL,库容为1.3×10~7CFU,重组率95%,cDNA插入片段平均长度1 kb。采用RBSDV候选基因进行文库筛选,结果表明所构建的酵母文库可用于筛选病毒互作蛋白。  相似文献   
90.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uV)2006年在中国首次报道,并呈逐年扩散蔓延,给园艺和经济作物造成了严重损失。选择2012年采自江苏南京的CLCuMuV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分离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V2蛋白基因进行了扩增及克隆,并构建了V2-YFP融合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浸润法接种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浸润处理后本氏烟叶片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周都有较强的绿色荧光信号,同时细胞质中还分布有点状的荧光信号。反转录PCR(RT-PCR)及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带荧光标签的V2在本氏烟叶片中转录和表达正常。这些结果说明CLCuMuV编码的V2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同时在细胞质中还会形成小聚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