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及防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应用技术与导致药剂防效下降的因素。三环唑喷雾或浸根处理对稻瘟病都有显著防效,浸根处理优于喷雾处理;喷雾或浸根处理后5 d内表现较高防效,持效期达10 d;三环唑处理3 d后再次喷雾处理,不但可以提高防效,还可使持效期延长至15 d;在稻瘟病菌尚未侵入稻苗时用10 μg/mL三环唑喷雾处理,防效达81.3%,在稻瘟病菌完成侵入后再用三环唑处理,10 μg/mL药剂防效仅为35.6%。若水稻叶片有伤口,三环唑对稻瘟病则失去防效。药剂喷雾后1 h内降雨会导致防效显著下降, 3 h后降雨则对防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82.
为了明确氯啶菌酯与戊唑醇混合物对水稻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的毒力增效作用,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氯啶菌酯、戊唑醇及其不同比例混合物对水稻稻瘟菌的毒力, 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了其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和水稻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啶菌酯与戊唑醇质量比为8∶1的混合物对抑制菌丝生长增效最为明显, 增效系数为2.71。在田间药效试验中, 15%氯啶菌酯?戊唑醇悬浮剂150 g/hm2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为81.54%, 高于常规药剂三环唑, 且对水稻整个生育期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3.
克隆了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油菜菌核病菌(Scherotinia sclerotiorum)、辣椒炭疽病菌(Cal-letotrichum gloeosporiodies)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4种病原菌的9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而与典型模式菌粗糙麦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4种病原真菌β-微管蛋白序列与粗糙表孢霉具高度同源性;油菜菌核病菌、辣椒炭疽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Glu突变为Ala,是导致上述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MBC)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且与乙霉威(NPC)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但小麦赤霉病MBC^S和MBC^R菌株的β-微管蛋白序列完全一样,且与NPC之间不存在负交互抗性,有关小麦赤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4.
采集、分离获得江苏省通州市4乡镇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tum)的223个菌株,对多菌灵(MBC)和乙霉威(NPC)的敏感性测定得到2种表型,其中143个菌株为MBC^S NPCH^HR,其余80个菌株为MBC^HR NPC^S,后者对温度7—28℃不敏感。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通过与抗药性相关的β-微管蛋白结合,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克隆S.sclerotiorum 6个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获得大小为874个碱基、编码273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与典型模式菌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进行序列比较发现具高度同源性。研究证明S.sclerotiorum的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Glu)突变为丙氨酸(Ala),是导致油菜菌核病病原菌产生对多菌灵抗药性的主要原因;突变位点和突变类型与其他抗多菌灵真菌一致,与乙霉威之间存在明显负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85.
通过紫外诱变获得引起稻瘟病的稻梨孢抗嘧菌酯突变体B9-R2,此突变体对嘧菌酯表现为高抗药水平.B9-R2的40个单孢子后代的抗药性状稳定,但是随着在无药平板上转代和低温培养,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均下降,第10代的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22.6%和39.6%;4 ℃培养30 d后,抗药水平和生长速率分别下降19.1%和29.4%.与野生亲本菌株B9相比,抗药突变体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分别下降65.8%和12.9%.B9-R2的黑色素产生能力和致病力与亲本B9菌株相同.嘧菌酯不抑制抗药突变体B9-R2黑色素的产生,但能强烈抑制孢子的产生,在100 μg·mL-1嘧菌酯的产孢培养基上其产孢量下降了93.2%.盆钵试验表明,在活体条件下突变体B9-R2对嘧菌酯也具有抗药性.  相似文献   
86.
拌种灵、叶枯唑和萎锈灵对病菌的毒力机制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苯氨基甲酰类杀菌剂是最早开发的一类内吸性杀菌剂 [1 ] ,能有效地防治一些真菌病害 ,持效性长 ,抗药性风险低 [2 ] 。对叶枯唑产生抗药性的水稻白叶枯病菌 (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对拌种灵同样具有抗药性 [3] 。近年来 ,拌种灵被有效地用于防治果园中柑桔溃疡病 ( X.citri) [4]。目前对噻唑类杀菌剂防治细菌病害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初步认为这类药剂最初的作用靶点可能与致病性相关因子有关 [3] 。我们对 3种具有相似结构的杀菌剂拌种灵、叶枯唑和萎锈灵在离体条件下对病原菌的毒力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同时也对拌种灵防治柑桔…  相似文献   
87.
<正>随着小麦生长进入抽穗期,多种重要病虫害也进入了盛发期。其中尤以病害种类多,危害最为严重。依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穗部病害、叶面病害和基部病害。在小麦生长后期,防治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化学农药进行应急防治。在开展病虫害化学防治时,首先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选择性强  相似文献   
88.
枯草芽孢杆菌NJ-18和氟酰胺联合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NJ-18菌株的芽孢制剂(109 cfu/g)与20%氟酰胺可湿性粉剂(WP)联合拌种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氟酰胺抑制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菌丝生长的平均EC50值为(0.34±0.06) μg/mL;NJ-18发酵液(108 cfu/mL)及其滤液稀释1 000倍时对小麦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96.38%和93.97%;氟酰胺对NJ-18的菌体生长和芽孢存活无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在温室条件下,NJ-18芽孢制剂(109 cfu/g)300 g分别与20%氟酰胺WP 50 g和100 g混合拌种处理100 kg小麦种子,在小麦拔节期对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47.96%和64.58%,显著高于二者同剂量单用处理的防效;在大田条件下,二者混合拌种处理也能显著提高对小麦纹枯病的田间防效,NJ-18芽孢制剂(109 cfu/g) 300 g与20%氟酰胺WP 200 g混合拌种处理100 kg小麦种子,对拔节期小麦纹枯病的防效高达74.83%,且能显著提高小麦千粒重,同时对小麦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9.
 柑桔溃疡病原细菌的胞外产物,在拌种灵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胞外产物尤其是胞外粘多糖(EPS),对拌种灵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经药剂处理的病原菌,其胞外产物如:电解质、EPS、胞外蛋白、以及胞外水解酶等,其产量和生物活性都呈现出一定规律的变化。研究表明,病原菌在药剂处理下,可通过胞外产物的变化产生一定的抗逆反应。  相似文献   
90.
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具有极高的抑菌作用,EC50值仅为0.048 9 μg/mL。经戊唑醇处理后,小麦纹枯病菌除菌体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外,致病力亦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明显减弱。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的菌核萌发无抑制作用,但对菌体的线性生长有强烈的抑制活性。菌体经戊唑醇处理后,发生电解质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