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篇 |
农学 | 2篇 |
基础科学 | 6篇 |
4篇 | |
综合类 | 58篇 |
农作物 | 21篇 |
水产渔业 | 2篇 |
畜牧兽医 | 40篇 |
园艺 | 10篇 |
植物保护 | 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1环网供电的实施原则把两条线路组成一条手拉手环网,对每条线路进行分段设置控制断路器,线路的连接点设置联络断路器,利用设备的延时进行停电区间的负荷转换。当供电线路的某一区段发生故障时,配电系统具备自动隔离故障区段、自动恢复非故障区段的供电能力,从而达到缩小停电范围和减少用户停电时间、提高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目的。环网供电实施原则如下: 相似文献
73.
统糠在鹅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鹅饲料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统糠以及用一定比例的统糠构成日粮并通过调节其能量和蛋白水平,观察其对日粮养分利用及鹅生产性的影响。用合浦鹅进行饲养试验和代谢试验,在试验一中测定不同比例统糠构成的日粮,在试验二中测定不同能量和蛋白水平对日粮养分利用效率和试鹅增重效果。结果表明,统糠在鹅饲料中占12.0%~20.0%,日粮代谢能在10.0~11.0MJ/kg,蛋白水平在14.0%~17.0%时,统糠及其构成的日粮有较好的养分利用效率,试验鹅也能保持较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74.
相对电导率是反映植物膜系统状况的一个重要的生理生化指标,与树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越冬前的树体营养状态对果树抵御极端低温和顺利越冬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果树受冻时细胞液渗出量和降解量也是冻害发生程度的指标。该研究对不同冻害处理下的柑橘叶片进行光谱扫描,采用了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叶片光谱反射率和叶片电导率之间的关系,构建了2种光谱反射预测柑橘叶片电导率模型,其决定系数分别为0.8201、0.8013。结果表明,柑橘叶片电导率与反射光谱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2种模型所得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都小于10%,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结果。该模型可以为采用空间遥感监测果园生长状况和冻害情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76.
草莓露地栽培产量低,质量差,成熟期高度集中,经济效益低。笔者于2001年9月在本市郊区与果农一道进行了本地草莓设施栽培的探索,达到了早熟、高产、优质的效果。现将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7.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c)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病害。在我国除新疆外,其它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不仅发生范围广,而且危害也很严重,一般发病减产10%~30%,严重时减产40%~60%,甚至绝收。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 以本所发明新抗生素B—3543为有效成份的新型杀菌剂杀枯肽,经多年研究证明对水稻白叶枯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且内吸性好,耐雨水冲刷,使用安全,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新型农药。本文报道1993年在重病区武昌县农科所,利用杀枯肽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试验示范结果。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8.
79.
应用RT-PCR技术从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poly(I∶C))刺激的ST细胞中扩增猪干扰素-λ3(PoIFN-λ3)基因。基因序列分析表明,PoIFN-λ3基因全长为588bp,与绵羊IFN-λ3基因(XM_004015683)的同源性最高(87.6%);分子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猪IFN-λ3与牛、绵羊亲缘关系最近,与马、人、黑猩猩和鸡的亲缘关系次之。将PoIFN-λ3成熟肽序列定向插入pET-32a载体,转化宿主菌Rosetta gami B,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表明,PoIFN-λ3基因获得表达,重组蛋白大小为32 000,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重组蛋白经变性、纯化、复性后,用细胞病变抑制法在MDBK/VSV系统上进行抗病毒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复性后重组蛋白的含量约为1g/L,抗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活性达到2×103 U/mg,表明重组poIFN-λ3具有较高的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0.
为了明确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定西市通渭县、张掖市山丹县和民乐县、武威市天祝县和甘南州合作市大面积种植的燕麦田间叶斑病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采集的病叶进行了病原菌的培养、分离、致病性测定及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燕麦叶斑病的发生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定西市通渭县最严重,平均病叶率为96.15%,平均病情指数为70.26;武威市天祝县的叶斑病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95.07%和69.16;张掖市民乐县叶斑病较轻,平均病叶率为8.78%,病情指数为2.45。分离纯化获得的真菌经致病性测定后发现发病症状与田间病害症状一致,经再次分离可得到相同的病菌。进一步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表明引起甘肃省燕麦主产区叶斑病的病原菌有10种,分别为燕麦内脐蠕孢(Drechslera avenae)、燕麦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ae)、德氏霉菌(Pyrenophora chaetomioides)、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芸薹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ae)、苹果链格孢(Alternaria mali)、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芽枝状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优势菌为燕麦内脐蠕孢和细交链孢,在各调查样地均能分离出。明确了燕麦叶斑病在甘肃省主要种植区的发生情况及其病原种类,除燕麦内脐蠕孢和燕麦核腔菌外,其他均为国内燕麦叶斑病新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