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6篇
  13篇
综合类   6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3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目的:探明马铃薯-燕麦间作和施氮水平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裂区试验,在宁夏半干旱区开展马铃薯4个施氮水平(0 kg·hm~(-2)、75 kg·hm~(-2)、150 kg·hm~(-2)、225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N3)和两种种植方式(间作和单作,分别标记为JP和IP)的大田试验。结果:在单作条件下,N2水平的马铃薯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N0、N1、N3水平增加9.0%、13.0%、10.4%,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两种种植方式(间作和单作)下的4个施氮水平中,N2水平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N0、N1、N3处理(P0.05),依次增加了20.0%、27.0%、7.1%和12.0%、19.5%、6.7%。试验结果同时表明,同一施氮水平下间作和单作马铃薯的商品薯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间作条件下,N2水平处理的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均最高,且产量与施氮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宁夏半旱区马铃薯宜采用间作模式,不论间作还是单作马铃薯最适的施氮量均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62.
盐碱地不同基因型甜高粱的能源品质形成规律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盐碱地不同甜高粱(Sorghum saccharatum)品种能源品质形成规律,并筛选出适宜该地生长且能源品质较高的甜高粱品种,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利用相关的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对龟裂碱土条件下生长的5个不同基因型甜高粱的能源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龟裂碱土条件下,不同基因型甜高粱茎秆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及糖产量随生育进程推进呈增加趋势,其中开花后前20d是甜高粱糖分大量积累的时期。ZNH18和ZNH07可溶性糖含量及糖产量均较高,其次为ZNH12,ZNH05和CT-2较低;不同基因型甜高粱茎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和产量随生育进程推进呈下降趋势,木质素含量和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各时期ZNH18和ZNH07的木质纤维素各组分含量均呈现出一定优势。此外,在龟裂碱土条件下,ZNH18和ZNH07能够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因此,甜高粱ZNH18和ZNH07能够较好地适应龟裂碱土环境,其糖产量、纤维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较高,是适于该环境种植的优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63.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马铃薯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钾肥处理(0、30、60、90、120、150、180 kg/hm2),测定分析不同施钾量对马铃薯干物质、养分含量、氮磷钾素积累、钾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以提高马铃薯的干物质量,施钾量为90 kg/hm2时,马铃薯地上部干物质量、总产量达到最高,分别比不施钾处理高11.38%、10.80%。施钾使马铃薯地上部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显著提高,对马铃薯块茎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有着积极作用。合适的施钾量有效提高了农学利用效率、钾肥吸收利用率、钾肥生理利用率,促进马铃薯对钾肥的吸收和利用。在宁夏干旱地区,90 kg/hm2的施钾量可以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与积累,从而提高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  相似文献   
64.
为探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和全膜单垄双行(A5)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淀粉形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淀粉积累后期A5处理的总淀粉含量较A1、A2、A3和A4处理分别提高34.5%、26.1%、18.5%和12.7%。淀粉积累过程中,淀粉形成酶ADPG-PPase、UDPG-PPase、SSS、SBE和GBSS活性对马铃薯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和总淀粉的积累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与马铃薯块茎总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91、0.264、0.514、0.629和0.130。不同种植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有明显影响;A5处理产量最高,A4处理次之,分别较A1处理增产83.8%和62.9%。在宁夏半干旱区,全膜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在马铃薯块茎淀粉积累、淀粉形成酶活性提高和增产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5.
利用石蜡切片法对野芙蓉[Abelmoschus manihot(Linn.)Medicus]的叶片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野芙蓉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其抗旱性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与同科的植物苘麻和蜀葵相比较也证实了其抗旱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66.
犬瘟热病毒的分离鉴定、致病特点和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犬瘟热是由犬瘟热病毒( Canine Distem per Virus, C D V)引起的犬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军、警犬、实验用犬和宠物犬饲养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异地交流的增多,犬瘟热在我国犬群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有升高的趋势,而且临床表现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分析原因,除母源抗体干扰、疫苗效价低及使用不当外,犬群中是否出现了 C D V 新毒株亟待研究证实。本研究在从国内病犬分离到 C D V 的基础上,进行了 C D V 理化特性、致病特点、回归动物试验以及研制成功分泌抗 C D V 单克隆抗体,并进行了初步应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研究结果。在研究中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病原检查,证实可很好地解决以往病理观察中无法进行病毒性疾病的特异性诊断的问题。1)采用免疫组化间接 B A 法,对临诊疑似犬瘟热病犬脏器组织进行了 C D V 抗原定位检查及系统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发病犬大脑、小脑、心、肺、肝、脾、肠、肾、肾上腺、淋巴结、膀胱等组织细胞及血管内皮、支气管上皮细胞胞浆内均可见抗原阳性反应。同时,抗原阳性反应组织、器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2)从病死犬肺、肝和淋巴结分离到 2株 C D V,即 C D V93039 和   相似文献   
67.
于2016年与2017年在宁夏南部山区开展马铃薯‖燕麦田间试验,以单作马铃薯为对照,研究了4种马铃薯(P)与燕麦(O)间作行数比[2∶2(P2O2),4∶2(P4O2),4∶8(P4O8)]对马铃薯叶片保护性酶活性与产量的影响。2 a的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时期中P4O8处理的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显著高于其它间作处理(P0.05);马铃薯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块茎形成期最高;整个生育时期中,间作马铃薯叶片的丙二醛(MDA)高于单作(P0.05);与单作相比间作促进了马铃薯保护酶POD、CAT活性的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P4O2由于增加了商品薯数,减少了小薯数,从而显著增加了马铃薯产量(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在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时期中,POD、CAT和SOD均与马铃薯产量呈正相关关系;MDA与马铃薯产量呈负相关关系,马铃薯功能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马铃薯‖燕麦具有一定的优势,各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这说明间作比单作的资源利用效率高;其中间作群体P4O2土地当量比(LER)最大,为1.21,其次是间作群体P4O8。综合来看,在马铃薯‖燕麦生产实践中,适宜采用4∶2(P4O2)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68.
以本地品种小红毛、常规品种陇谷11号、晋谷29号和杂交品种张杂谷5号、华大3号为供试材料,在宁夏同心县旱作田比较孕穗期和灌浆中期不同谷子品种叶片光强-光合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孕穗期,不同谷子品种的表观量子效率在0.044~0.079 μmol·m-2·s-1之间,光补偿点的变化范围在14.11~50.59 μmol·m-2·s-1之间;最大光合速率的变化范围为38.53~50.01 μmol·m-2·s-1,暗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2.16~5.28 μmol·m-2·s-1。本地品种小红毛在孕穗期的表观量子效率高(0.079 μmol·m-2·s-1),利用低光强的能力较强,而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最大光合速率较高(陇谷11号和晋谷29号分别为38.53、47.53 μmol·m-2·s-1、张杂谷5号和华大3号分别为44.06、50.01 μmol·m-2·s-1),利用强光的能力强,且杂交品种大于常规品种。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的光合能力强,可为谷子获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9.
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及其在水培增氧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验证微纳米气泡技术在无土栽培中的应用效果,以紫叶生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HP-50),测定了产生气泡的粒径,分别以空气和氧气为气源测定了溶氧值。结果显示: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能够产生纳米级别的气泡,并快速增加水体溶氧值,以空气为气源时溶氧值可达到饱和状态,以氧气为气源时溶氧值可达到超饱和状态,并且具有优异的溶氧保持能力。将微纳米气泡快速发生装置与水培设施结合来种植紫叶生菜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氧气和空气为气源的曝气处理能够提高水培生菜的产量,并促进根系的生长。  相似文献   
70.
【目的】 研究棉蚜取食受蚜害胁迫棉花后,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棉蚜取食受棉长管蚜危害24、48、72 h,及棉长管蚜、棉蚜交互危害的棉花后,其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 棉蚜取食经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后,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除SOD在棉长管蚜危害48 h后达到最大值86.03 U/mg,CAT、POD、AChE、GST均在棉长管蚜危害72 h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2.82、8.12、0.080 9和52.24 U/mg。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2种蚜虫取食次序和取食时间对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变化影响较大。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SOD、AChE、GST活性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第2次棉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POD活性产生显著影响,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POD、AChE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对CA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24 h;对P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48 h;对S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48 h-24 h-72 h;对AChE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24 h-72 h-48 h;对GS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48 h-48 h。【结论】 棉长管蚜危害棉花 72 h,对其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影响最大;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最大,第2次棉蚜危害和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