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6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5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乙霉威、环酰菌胺、嘧菌环胺、咪酰胺、速克灵、多菌灵、烯唑醇、异菌脲、嘧霉胺、啶酰菌胺、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92 8、0.094 0、0.098 1、0.117 4、0.420 4、0.491 8、0.591 7、0.861 6、2.611 6、3.266 4、11.371 5、20.573 3 mg/L。葡萄灰霉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灰霉病菌对乙霉威最敏感。  相似文献   
52.
黄瓜内生放线菌SR-1102分离及对枯萎病菌拮抗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治土传病害黄瓜枯萎病提供新的资源,以黄瓜枯萎病病原地健康植株根际分离筛选的内生拮抗菌为研究对象,研究拮抗菌对黄瓜枯萎病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内生放线菌普遍存在于黄瓜幼苗的根、茎、叶等不同组织部位中,不同部位中放线菌数量、种类以根组织中分离量最多,放线菌类群以链霉菌的淡紫灰类群、灰褐类群为主。黄瓜根际分离获得的放线菌株SR-1102,结合形态学观察和16SrDNA测序分析鉴定该分离菌株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菌株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SR-1102抑菌谱较广,对试验的7种靶标真菌都有较高的抑菌活性,但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SR-1102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病原菌抑制生长中浓度EC50为0.210 7mg·L-1,是一株对黄瓜枯萎病防治具有应用价值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53.
试论农民研究会的地位和作用李国平,吉沐祥,潘耀平,赵亚夫,王全洪(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句容212400)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近几年,镇江农科所以宁镇丘陵资源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基地──白兔镇为试点,帮助农民建立了多种类型...  相似文献   
54.
为探明黄麻链霉菌NF0919菌株和枯草芽孢杆菌DJ-6对葡萄霜霉病的生防活性,采用叶盘法分别测定了黄麻链霉菌NF0919发酵上清液、1.0×1011cfu/g枯草芽孢杆菌DJ-6 WP、代森锰锌和烯酰吗啉对葡萄霜霉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F0919菌株发酵上清液、1.0×1011cfu/g枯草芽孢杆菌DJ-6 WP、代森锰锌和烯酰吗啉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96.2859、86.6038、69.9472和7.2636μg/mL。NF0919菌株发酵20倍液和1.0×1011cfu/g枯草芽孢杆菌DJ-6 WP1000倍液对葡萄霜霉病做预防性施药时,2次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71.55%和70.71%,2次药后14d的防效分别为67.54%和68.19%;当做治疗性施药时,2次药后7d的防效分别为59.72%和56.07%,2次药后14d的防效分别为56.88%和57.46%。两种供试生防菌剂的防效相当,且保护效果与50%代森锰锌WP 300倍液均差异不显著,而治疗效果与40%烯酰吗啉SC 200倍液均差异显著。可见,黄麻链霉菌NF0919菌株和枯草芽孢杆菌DJ-6 WP对葡萄霜霉病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与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55.
25%苯甲·己唑醇可湿性粉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5%苯甲.己唑醇可湿性粉剂中的苯醚甲环唑和己唑醇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的苯醚甲环唑和己唑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6%、0.42%,标准偏差分别为0.056、0.043,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99.9%,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0.9998,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准确度,符合定量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56.
从基地选择与规划、种植、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阐述了草莓有机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7.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按1:5比例混配,对水稻稻瘟病病菌的共毒系数达233,增效极明显.用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40g/667m~2、60g/667m~2、80 g/667m~2在水稻稻瘟病发病初期施药,可同时防治稻曲病,效果均显著,且大大降低施药工本;在水稻破口时用药,防治效果好于常规使用的井冈霉素、三环唑;且随用药量的增加其防治效果上升,但经济有效的用药量以40~60 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58.
两种植物源复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种植物源复配杀菌剂20%乙蒜.丁子香酚WP和12.5%暗罗.丁子香酚WP 400倍液防治草莓灰霉病,经小区试验和大区对比,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与其他参试植物源杀菌剂25%暗罗素WP、40%乙蒜素EC、0.3%丁子香酚SL400倍液以及化学药剂50%速克灵1500倍液的防效差异均极显著,同时对草莓生长安全,是替代灰霉病菌已产生抗性的化学药剂的理想产品。  相似文献   
59.
江苏省水稻"小穗头"发生原因和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江苏省大面积、多品种水稻普遍发生"小穗头"症状.经室内检测,发现"小穗头"谷粒中含有大量的线虫,而健康稻穗的谷粒中不含线虫.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小穗头"中含有的线虫为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小穗头"症状是水稻干尖线虫病的一种非典型症状.田间试验表明,应用巴丹、恶线清(16%咪鲜·杀螟)等杀干尖线虫药剂在水稻播种前浸种48~60 h,可有效防治水稻"小穗头"症状发生,其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60.
无公害草莓设施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保生产出早熟、优质、安全的草莓鲜果,提高草莓的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的草莓鲜果,本文规定了无公害草莓设施栽培技术规程。该规程适用于国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草莓设施栽培,也可供其他草莓设施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