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52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发生在20 世纪 60 年代,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 dera glycines)主要在黑龙江省西北部松嫩平原干旱少雨地区的盐碱地、沙壤土、壤土地块发生,局部大豆田发生较重,对产量影响较大。在东北部三江平原,多雨潮湿、低洼内涝地区、白浆土地块大豆田即使发生也比较轻,而且大部分大豆  相似文献   
82.
长期轮作和连作对土壤中 大豆胞囊线虫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白浆土设计长期轮作和连作试验区,采取麦麦豆油玉豆6区轮作和麦玉豆连作, 18a内连续调查土壤 中大豆胞囊线虫( SCN)的胞囊数量,观察轮作或连作对土壤中SCN胞囊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轮作使 土壤中胞囊数量有减少的趋势,各茬口间胞囊数量变化幅度减小,轮作12a后土壤中胞囊数量达到动态平衡;大豆 连作的前2a土壤中胞囊数量急速增加,以后缓慢增加, 7a后有下降趋势, 14a后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在较高水平上趋 于平衡;小麦或玉米连作前3a土壤中的胞囊数量呈快速下降, 4a后缓慢减少, 14a后土壤中胞囊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83.
不同耕作措施对重茬大豆根腐病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6年分别在重茬条件下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大豆根腐病、生育与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重茬大豆连年间隔深松耙茬1995年、1996年分别较对照增产21.2%、16.2%。大豆生育期间调查发现,间隔深松比翻地大豆根腐病减轻,大豆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增加,并使根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84.
垦彩薯2号是以2008-15为母本,以MD04-7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统选育而成的鲜食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生育期103 d(天)左右;植株生长势强,株高50 cm左右,株型半直立,分枝中等,结薯集中;块茎长椭圆形,薯皮、薯肉均为玫瑰红色,芽眼中等,花青素含量1623.7 mg · kg-1,干物质含量15.40%,淀粉含量7.4%,粗蛋白含量1.52%,还原糖含量0.16%,VC含量118.0 mg · kg-1(FW);单株结薯数3~5个,平均单薯质量153.2 g,大中薯(>75 g)率76.31%,每667 m~2产量1500 kg左右;抗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Y病毒(PVY)和晚疫病,适于黑龙江省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85.
为指导薯豆轮作模式下的大豆生产,选用3种种衣剂,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以不包衣和连作处理为对照,研究不同种衣剂对轮作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薯豆轮作方式下3种种衣剂应用效果优于豆豆连作,大豆种子包衣促进了大豆植株生长和发育,使株高、茎粗、节间数、单株有效结荚数、百粒重和产量增加,底荚高度降低,能促进早结荚,使植株重心降低可抗倒伏,同时也促进了根瘤的发生,且对大豆根腐病防治效果明显。其中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拌种处理大豆的根瘤数最多,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最好,促进了大豆植株的生长发育,植株粗壮,增加了有效结荚数和产量;精甲·咯菌腈包衣处理的收获株数最多,但对根腐病防治效果最差,发病率最高;阿维·多·福化学药剂处理大豆有效结荚数、百粒重和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6.
为明确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自黑龙江省8个地区的75份高粱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选取的代表菌株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42株病原菌菌株,按采集地选择的8株代表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不同,但形态学特征较一致,分生孢子为棕黄色,呈圆柱形,中部较宽,稍弯曲,大小为29~96 μm×9~15 μm,具3~9个隔膜,脐点明显,基部平脐;8 株代表菌株的ITS序列与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ipolaris sorghicola(GenBank登录号为AF071332.1)的同源性为99%~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确定黑龙江省高粱靶斑病病原菌为高梁生双极蠕孢菌B. sorghicola。8株代表菌株在燕麦片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存在差异;在10~35℃范围内均能生长,但不同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生长的pH为8;不同菌株对碳、氮源的利用差异较大,表明高粱生双极蠕孢菌菌株间存在生物学特性差异。  相似文献   
87.
为分离筛选出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采用平板对峙筛选拮抗细菌,盆栽试验测定其防治效果,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生防细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获得1株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细菌KSD17,菌株平板对病菌抑菌率高达78.91%。该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能力,盆栽防效为66.17%,且对马铃薯植株株高和匍匐茎数均有提高,分别增加了9.05%和22.0%。菌落呈不透明乳白色,无皱褶,粘稠,无色素产生,边缘不规则,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分析,将其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拮抗菌株KSD17是具有较强生防潜能的菌株,对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生物菌剂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