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玉米分蘖去留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保留分蘖的玉米籽粒、秸秆、株高、穗位、径粗、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和收获指数分别高于去除处理6.71%、5.09%、5.20%、7.45%、5.82%、3.01%、2.88%、4.89%、3.48%和2.04%,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先玉335玉米生产时,分蘖不会造成显著减产,不需要去除。  相似文献   
32.
自生固氮菌的固氮能力及其对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挑选具有高固氮能力的自生固氮菌菌株, 用乙炔还原法对甘肃省春小麦和玉米等非豆科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所得的13株菌进行固氮酶活性测定, 并通过盆栽试验对其进行春小麦肥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13株自生固氮菌对春小麦籽粒、生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N6、N10、N13、N14、N27和N42 6株菌对春小麦产量的促进作用相对较高, 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微生物肥料研制的菌种.其中N13对春小麦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与施同量肥料(1/3N)的对照相比, 籽粒增产66.04%, 生物产量增产54.19%, 穗重增加47.65%, 穗粒数增多37.91%, 千粒重增加20.42%, 株高增加5.16%, 穗长增加21.89%, 且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 每盆固氮量为212.55 mg, 固氮酶活性也显著高于其他菌株, 达到139.79 nmol(C2H4)·h-1·mL-1.  相似文献   
33.
长期留茬免耕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寻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高效可持续生产耕作措施,基于2004年设置的长期留茬免耕田间定位试验,针对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大豆3种典型春小麦种植方式,在长期留茬免耕和传统翻耕条件下,通过分析2004-2018年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农艺性状的演变特征来诠释长期留茬免耕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同时分析评价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旨在为区域内春小麦的高效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种植方式下的春小麦籽粒产量在年际间变动较大,呈锯齿状波动。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留茬免耕的增产效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不断增强,长期留茬免耕可以提高春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且间作相比单作可以更好地维持产量的可持续稳定生产能力。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叠加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2004-2012年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穗粒数来增加小麦产量;2013-2018年,单作小麦和春小麦/大豆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提高千粒质量来增加小麦产量,春小麦/玉米时,留茬免耕主要通过显著增加穗长来促进小麦生长,进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气温、降雨量和穗粒数在春小麦产量中起主要作用,收获指数和气温在春小麦产量稳定性中起主要作用,穗长和产量在春小麦产量可持续性中起主要作用。综上,留茬免耕是河西绿洲灌区单作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春小麦/大豆3种春小麦种植方式下切实可行的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34.
针对甘肃省武山县施肥管理粗放、土壤养分不均、土壤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不稳等问题,研究评价其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状况,为科学施肥及土壤养分诊断提供依据.通过采集和检验分析典型土壤样品,对武山县62个耕层(0~20 cm)土样进行取样监测,用频数分布分析了土壤养分特征,从土壤养分盈缺入手,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综...  相似文献   
35.
间作绿肥作物对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甘肃省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间作不同绿肥作物及不同翻压措施对玉米产量、经济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年玉米间作草木樨压青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2 523 kg/hm2,较单作玉米增产6.4%;第二年麻豌豆压青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为16 726 kg/hm2,较对照增产6.7%,草木樨压青处理次之,增产4.2%;绿肥压青处理的产量均高于根茬处理与对照;玉米间作针叶豌豆压青处理能促进微生物活动,其中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60.3%。玉米间作草木樨、麻豌豆和针叶豌豆并压青处理具有较好的增产、培肥效果。  相似文献   
36.
养分吸收和利用对间套作产量优势有重要影响,而西北地区近年来发展的间套作模式中养分吸收和利用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西北地区新型间套作模式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大豆/油菜和马铃薯/油菜的间作优势以及成熟期养分吸收量和利用效率对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油菜和大豆/马铃薯4种间作模式具有间作产量优势,经济效益高于相应单作。马铃薯/油菜间作无产量优势。玉米/马铃薯、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和大豆/油菜间作体系中作物氮、磷和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高于相应单作10%~41%、8%~21%和11%~34%;马铃薯/油菜间作体系作物氮、磷和钾吸收量分别低于单作35%、42%和63%。玉米/油菜和大豆/油菜间作作物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高出相应单作10%~21%、5%~7%和15%~17%;玉米/马铃薯间作氮和钾利用效率间作比单作低3%和4%,而磷利用效率高于单作21%;大豆/马铃薯间作作物氮、磷和钾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低15%、3%和14%;马铃薯/油菜间作氮磷利用效率间作低于单作18%和4%,钾利用效率间作高于单作20%。本研究证明并非所有间作模式都具有间作产量优势,并且间作优势主要源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7.
甘肃微生物肥料研发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甘肃省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微生物肥料的作用机理研究、有针对性地选育菌种、严把微生物肥料质量关、规范微生物肥料市场、确保微生物肥料施用时的有效性等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38.
分别采用功能地膜、普通地膜覆盖,分2行和3行两种种植方式,观测了各处理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种植2行还是3行玉米,转蓝光长寿光转换多功能地膜覆盖比普通地膜覆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耕层土壤温度高0~1.24℃。种植2行玉米时,功能地膜比普通地膜在玉米大喇叭口期0-40cm土层土壤水分低11.9~25.3g,kg,株高提高10.90%,玉米生物量提高20.57%,折合产量提高11.53%。种植3行玉米时,功能地膜覆盖比普通地膜覆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0--40cm土层土壤水分低6.5~18.2g/kg,株高提高7.80%,生物量提高34.23%;折合产量提高9.28%.  相似文献   
39.
长期翻压绿肥对提高灌漠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长期施用绿肥培肥土壤和作物增产的机理。  【方法】  灌漠土培肥武威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8年,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间作,供试绿肥为箭筈豌豆。选择绿肥磷肥配施(GP)、绿肥氮磷配施[1/2 (G+N) P]、氮磷配施(NP)、空白对照(CK) 4个处理,调查了作物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2018年取0—20 cm耕层土壤样品,测定pH、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结果】  GP和1/2 (G+N) P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灌漠土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与试验初始值相比,GP、1/2 (G+N) P处理土壤有机质31年后分别增加了68.8%、56.6%,全氮分别增加了75.8%、56.3%,全钾分别增加了16.1%、18.0%,而全磷分别降低了20.3%、27.8%;与NP处理相比,GP和1/2 (G+N) P处理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29.0%、19.6%,全氮分别增加了43.3%、27.4%,全磷分别增加了18.4%、7.2%,全钾分别增加了1.7%、3.3%。GP和1/2 (G+N) P处理的小麦产量与NP处理差异显著,分别较NP处理增加305 kg/hm2、248 kg/hm2,增幅分别为8.0%、6.5%。NP和1/2 (G+N) P处理的玉米产量与GP处理差异显著,分别较GP处理增加1538 kg/hm2、1503 kg/hm2,增幅分别为20.3%、19.8%。小麦/玉米间作体系下,GP、1/2 (G+N) P处理的31年肥料贡献率(FCR)平均分别为0.53、0.59,变异系数(CV)分别为0.23、0.20,可持续性指数(SYI)分别为0.54、0.62。  【结论】  绿肥与氮磷化肥配施均能持续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提高肥料贡献率及作物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小麦、玉米产量与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相关。因此,采用适宜绿肥用量和增加氮磷化肥用量的绿肥化肥配施方式,是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灌漠土上小麦玉米生产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40.
为研究不同浓度硫酸对羊粪堆肥进程及氮素损失的影响,以羊粪和小麦秸秆为堆肥材料,分别配置浓度为1、2、3 mol/L的硫酸作为添加剂,采用条垛式堆肥进行50 d的试验,监测堆肥过程中的温度、pH值、EC值、种子发芽指数、C/N及氮损失率。结果表明:添加硫酸处理的堆体温度升到50℃以上需要的时间比未添加硫酸的CK处理缩短4~6 d,堆体的高温保持时间随加入硫酸浓度的升高而延长,EC值、种子发芽指数随硫酸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硫酸浓度为2和3 mol/L处理的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83.0%和84.2%,堆肥产品的全氮含量分别比CK处理提高16.32%和13.16%。硫酸浓度为2 mol/L时,总氮损失率最低为24.03%,保氮效果最好。羊粪条垛堆肥过程中,分别在第0、10、20 d添加浓度为2 mol/L的硫酸2 L/m3,不仅可以加快堆肥腐熟进程,而且可以提高堆肥产品的全氮含量,保氮效果显著。本研究为硫酸添加剂应用于畜禽粪污堆肥生产优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