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7篇
基础科学   15篇
  19篇
综合类   23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沙生植物——梭梭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梭梭群落的分布特征、生理特性、人工林适生立地条件评价、密度与水分平衡研究、梭梭林更新复壮技术及其效益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随着我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与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适生植物的筛选已成为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今后应加强梭梭快速扩繁技术的研究与引进,梭梭植物群落稳定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究提高干旱区荒漠苜蓿农田滴灌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制定适宜的节水灌溉制度。【方法】以苜蓿为研究对象,基于HYDRUS-1D模型设置4种灌溉水平(高强度大灌溉量(LH-I)、中强度大灌溉量(MH-I)、低强度中等灌溉量(SM-I)、无灌溉(CK))和5个0~20 cm土层初始土壤体积含水率梯度(4%、6%、8%、10%、12%,分别表示为S1、S2、S3、S4、S5),分析苜蓿根系土壤体积含水率降至土壤凋萎点的时间、峰值及维持在土壤凋萎点以上的时长,筛选0~20 cm土层不同土壤初始体积含水率下的最优灌溉水平。【结果】0~20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变化对SM-I、CK灌溉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无灌溉的情况下,体积含水率?10%的0~20 cm土层土壤会补给根系层水分;低含水率的0~20 cm土层土壤更有利于LH-I灌溉水平下的水分在根系层的留存,SM-I水平下根系层水分的留存时长与0~20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呈正相关。LH-I灌溉水平下的深层土壤体积含水率峰值相比MH-I、SM-I、CK灌溉水平分别提高10.28%、27.91%、107.93%;MH-I灌溉水平下根系层土壤体...  相似文献   
83.
生态效率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态效率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步骤, 已逐步演变成为各国政府践行《21世纪议程》的首选政策理念和管理哲学。尽管不同组织或个人对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 但本质思想却高度一致:即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将资源消耗、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通过对生态效率概念和发展过程的回顾, 阐述了生态效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和量化中的作用, 系统总结了现有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 及其在企业、行业及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4.
针对V型挤压式覆土装置在黏土条件下作业不可靠,种沟闭合不严实,易造成种子“架空”和“晾种”的生产实际问题,设计一种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提高播种机覆土质量。分析了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的作业原理,通过对覆土作业过程中土壤颗粒的运动学分析,确定了影响覆土作业质量的主要结构参数,并对星齿球面覆土盘主要结构参数和安装参数进行了设计。借助EDEM离散元仿真技术,建立了土壤与覆土装置的互作模型,以星齿球面覆土盘安装倾角、安装间距、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覆土量与覆土量变异系数为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单因素与Box-Behnken试验,确定了星齿球面覆土盘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为安装倾角25.03°、安装间距196.66mm、入土深度77.65mm。取安装倾角25°、安装间距197mm、入土深度77mm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参数组合下,覆土量平均值为241.46g,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相对误差为5.12%,覆土量变异系数为3.71%,覆土均匀,作业质量好,覆土作业后种子播深满足农艺要求,星齿球面盘式覆土装置能有效改善播种机的覆土性能。  相似文献   
85.
荞麦属于小宗杂粮作物,在我国高寒山区或丘陵地区种植面积大,但机械化收获水平较低,可用机型少,收获质量差。为提高我国荞麦机械化收获水平,本文介绍了我国荞麦种植的优势产区及机械化收获特性,剖析了机械化收获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6.
收获是燕麦生产关键环节之一,不同收获方式对燕麦损失及籽粒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分别采用联合收获、人工收获、人工收割+机械脱粒和机械收割+机械脱粒4种方式开展燕麦田间收获作业,试验以总损失率、含杂率、破碎率和种子发芽率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收获方式对燕麦收获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方式对燕麦总损失率、含杂率和破碎率影响显著,各组种子发芽率均在85%以上,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组间无显著差异。该研究为燕麦收获方式选择与收获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7.
本试验旨在研究紫玉米花青素对产蛋后期淘汰赤水乌骨鸡生长性能、血浆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360只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88周龄赤水乌骨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0、240和360 mg/kg的紫玉米花青素,试验持续74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饲粮中添加240 mg/kg紫玉米花青素可显著提高平均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2)饲粮中添加120、240或360 mg/kg紫玉米花青素均可显著降低第60天血浆总胆红素和肌酐含量(P<0.05),显著降低肌肉失水率(P<0.05);3)饲粮中添加240或360 mg/kg紫玉米花青素可显著提高肌肉中各氨基酸、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P<0.05);4)饲粮中添加120、240或360 mg/kg紫玉米花青素均可显著提高肌肉中C16∶1、C18∶1n9t、C20∶2n6、C22∶0、C20∶3n6、C20∶4n6、C22∶5n...  相似文献   
88.
为揭示筛下物料分布随清选装置结构、运动参数变化规律,在QXS-3.0型谷物清选试验台上进行了不同风机转速、风机风向角、曲柄转速、曲柄直径的振动筛下物料分布试验。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筛下各物料含量及沿筛面横向、纵向分布情况,得出筛下籽粒重量、杂余重量、物料总重量及含杂率沿筛面横向、纵向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物料在横向上分布极不均匀,荞麦籽粒主要分布于籽粒收集箱中间位置,两侧分布较少;因受风机布置影响,杂余量呈“人”字形分布;而筛下物料含杂率呈“w”型分布,且随各参数变化明显。在纵向上,物料分布也不均匀,荞麦籽粒主要集中于籽粒收集箱中间位置,而前端、后端分布较少;杂余量、含杂率曲线近似,杂余量、含杂率在籽粒收集箱0~1 100 mm区域内增长缓慢,1 100~1 500 mm区域增长迅速。所得结论可以为荞麦清选装置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指导农业生产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人工林林下植被是否具有足够的物种多样性是人工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 也颇具争议的问题。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会因自然或人为因素而下降, 但是林下植被多样性并不低于所有自然生态系统, 在植被稀少、种源匮乏地区, 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生物多样性甚至高于自然生态系统。文中综述了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并根据我国实际提出开展草原人工林地林下植被研究的必要性,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0.
低覆盖度植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经过漫长的自然演替过程逐步发育形成且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前人研究认为,植被覆盖度达到40%为固定沙地,40%-20%为半固定-半流动沙地.但在实践观察中发现:在低密度(或覆盖度)时,灌丛的水平分布格局对固定流沙和阻止风沙流的作用差异显著.在干旱区、半干旱区,存在着大量天然的乔木疏林,其覆盖度均在低于40%,地表处于半流动状态,而配置成行带式后,即使覆盖度降低到20%时,地面也不会出现风蚀现象.因此,在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针对覆盖度在20%左右的乔木疏林,同时测定了随机与行带式两种分布格局的防风阻沙效果.结果表明:(1)在不同的对照风速下,行带式配置的林内的相对风速均低于随机分布,其中在200 cm高度处行带式配置的平均相对风速比随机分布的低53.89%,在50 cm高度处低36.82%;(2)行带式林内的水平风速流场变化有一定规律,而随机分布林内风速流场变化主要受树冠在空间的分布影响,变化非常复杂;(3)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出现风速超过旷野对照的现象,在50 cm和200 cm的两个观测高度上分别有约27.45%和22.55%的风速测定值超过对照风速,说明出现明显的局部风速“抬升”现象,形成了强的涡流;(4)行带式配置林内的平均地表粗糙度达到1.01 cm,比随机分布的疏林内增大约5倍之多;(5)总体而论,行带式分布格局第1带降低风速的作用最显著,第2带及其以后各带间的风速均比第1带后的风速小,但逐带降低的叠加效益不明显;(6)由于乔木基本(枝下高)没有枝条对风的阻碍,乔木行带式固沙林在迎风面的第1林带的基部有一定的风力“抬升”作用,对林带基部地面产生较强的侵蚀作用,多数第1带树木的根系被侵蚀裸露,过境的风沙流只能在林带后树冠外侧堆积;(7)随机分布林内在许多位置出现了非常低的地表粗糙度,地表粗糙度低的位置基本与风速“抬升”区相吻合,这种“抬升”区形成的强的涡流是疏林内出现风蚀坑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浑善达克沙地出现榆树与风蚀坑相间分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