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7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食物中有毒有害小分子的检测方法一直是食品安全的研究热点。仪器法检测成本高、耗时长。为了促进开发新型的快速检测技术,该文介绍了单链抗体、核酸适体和抗运载蛋白为代表的3种生物特征识别材料,比较了各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及实用性,并在其应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推进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为了建立检测Cry1B毒素蛋白质的双抗夹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方法,利用稀土元素Eu3+作为示踪剂,以可溶性表达的抗Cry1B毒素蛋白质单链抗体(scFv)作为捕获抗体,以免疫兔血清获得的抗Cry1B毒素蛋白质多克隆抗体为检测抗体,建立检测Cry1B抗原的TRFIA技术,并对其进行方法学的综合评价。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单链抗体(Capture antibody)、多克隆抗体(Detection antibody)、Eu3+标记的二抗(Tracer antibody)浓度分别是2.500μg/ml、2.000μg/ml、1.000μg/ml。标准检测曲线灵敏度为0.170 ng/ml,线性测量范围为1.000~800.000 ng/ml。抗原类似物间无交叉反应。Cry1B毒蛋白质在大米中添加回收的批内变异系数为3.8%~6.6%、平均回收率为80.5%~84.8%,批间变异系数为2.2%~8.5%、平均回收率为84.1%~88.4%。表明本试验建立的双抗夹心Cry1B-TRFIA检测范围宽,特异性强,重复性和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3.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适体筛选技术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构建1个长度为91个核苷酸、内含30个随机序列的单链DNA(ssDNA)文库,运用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SELEX),以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混合药剂作为靶分子,基于核酸分子与靶分子结合时构象会发生改变的原理,分离与靶分子结合的适体,并利用碱裂解法制备ssDNA次级文库.此方法优点在于不需要对农药小分子进行改造.经过9轮循环筛选,对氨基甲酸酯类混合农药的筛选效率从0.70上升到13.32,获得了有特异性的适体.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非改造型农药小分子适体筛选的新方法,为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44.
青菜及甘蓝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量测定的LC-MS方法,并用于青菜及甘蓝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动态研究.样品采用乙腈提取,经石墨化碳去除色素后,用LC-MS法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残留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最小检出量为0.5 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样本添加浓度0.01 mg/kg、0.05 mg/kg、0.50 mg/kg,回收率为71.4%~93.2%,变异系数1.58%~8.98%.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青菜和土壤中半衰期分别为1.3 d和2.0 d,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甘蓝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0 d和1.2 d.在以1%甲维盐337.5 g/hm2、5%甲维盐162.0 g/hm2高剂量施药处理的青菜、甘蓝中,最终残留低于最大残留限量(0.05 mg/kg).  相似文献   
45.
桃中多菌灵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桃中多菌灵的残留量,并探讨了不同用药模式下多菌灵在桃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多菌灵稀释1000倍用药残留动态方程为C=4.648e-0.153 t,半衰期4.54 d;稀释500倍用药残留量动态方程为C=7.079e-0.104 t,半衰期6.70 d.最终残留显示,果皮中多菌灵含量均高于果肉中的含量,未清洗果皮的多菌灵含量高于清洗果皮的含量.  相似文献   
46.
梨中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留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梨样品氯氰菊酯农药低残留快速检测的方法,对检测方法进行了优化.通过在田间对梨进行套袋与不套袋处理,利用优化的检测方法对梨不同部位(果皮、果肉、全果)进行测定,然后进行残留动态分析.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梨不套袋与套袋处理中,梨果皮、果肉和全果中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农药残留量随时间延长呈现一定的动态残留规律,套袋处理中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在梨中残留量明显低于不套袋处理,农药主要残留在果皮中.在不套袋处理中洗涤后的梨果皮,农药残留量比不洗涤所含的农药残留量低,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相差越来越不明显,而套袋处理中洗涤与不洗涤所含的农药残留量相差不大.最终残留量试验证明,按推荐用药量施药,500倍的5.0%氯氰菊酯在不套袋的情况下是不安全的.1 500倍的4.5%高效氯氰菊酯对不套袋与套袋梨都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7.
采用半静态法,将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用亚致死浓度的阿维菌素和三唑磷处理,研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在农药实验性评价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浓度和时间的递增,河虾体内的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降低,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变化不明显;0.100mg/L阿维菌素和0.025mg/L三唑磷处理96h后,羧酸酯酶比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79.70%和80.06%,表明这2种农药对河虾体内的羧酸酯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以CDNB(1-氯-2,4-二硝基苯)和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阿维菌素处理后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7.14%和39.33%,三唑磷处理后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9.73%和28.33%;羧酸酯酶可作为一个生物标志物,而谷胱甘肽转移酶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作为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8.
抗独特型抗体在小分子农药、真菌毒素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分子农药、真菌毒素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存在难以实现多残留检测、标准品昂贵且不易获得和检测灵敏度受限制等制约因素,而抗独特型抗体技术可以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文章阐述了抗独特型抗体的基本原理,该技术在小分子食品污染物免疫分析技术中的应用及优势,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该技术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9.
在建立液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LC-MS/MS)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PVC材料的圆柱形盆钵栽培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甲磺隆和氯磺隆的残留特性.结果表明,甲磺隆和氯磺隆在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残留量均呈不断下降趋势.处理后15d,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两种农药残留量分别下降了44.7%和41.5%(甲磺隆)及38.7%和40.1%(氯磺隆),根际和非根际的残留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后31d,残留量分别下降了77.7%和64.8%(甲磺隆)及62.7%和50.1%(氯磺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处理后63d,残留量分别下降了96.4%和85.1%(甲磺隆)及90.0%和79.4%(氯磺隆),残留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甲磺隆的降解趋势和氯磺隆基本一致,但下降幅度比氯磺隆大.二者在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的残留量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式C=G0e-λt(C代表浓度;C0代表初始浓度;t时间),决定系数范围在0.934 2~0.995 7之间.在种植水稻的条件下,下层土的农药残留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数日内达最高点,之后不断下降,122d后低于检测限.水稻下层土残留的从无到有说明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可能是水田环境农药残留降解的原因之一.干旱土壤条件下,土壤的淋溶作用不明显.说明水旱轮作有利于农药残留在土壤环境中的降解.  相似文献   
50.
苯醚甲环唑在水稻和稻田中的残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苯醚甲环唑在稻田系统的使用安全性,调查了我国3个不同水稻种植区域(湖南长沙、吉林长春和浙江杭州)苯醚甲环唑在稻田系统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在糙米、稻壳、水稻茎秆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按高剂量(112.5 g/hm2)施药1次后,苯醚甲环唑在不同种植区域水稻植株、稻田水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1~8.9 d,5.3~6.2 d和3.8~4.1 d。各试验点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施药后28 d采样时糙米中苯醚甲环唑的最终残留量均<0.01 mg/kg,水稻茎秆中含量最高,土壤中均未检出苯醚甲环唑(<0.01 mg/kg)。结合生产实际,按该试验设计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糙米、水稻茎秆和稻壳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是安全的,但若是稻渔共作种植方式,则应尽量避免该农药的使用,以免对鱼类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