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林业   19篇
综合类   2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21.
山西省虫生真菌种类资源概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西省虫生真菌的种类资源概貌进行了总结。从1996~2000期间,从全省各地采到1 500余份罹病昆虫标本,从中分离出近450个菌株,已鉴定的种类涉及4目19属67种,所有菌种均保藏于山西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MH-SAU)。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植被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的种类分布有显著的区系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22.
庞泉沟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至10月对庞泉沟华北落叶松林土壤动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共获样本12 927头,隶属3门7纲21目46类。其中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6块样地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也高于人工林;天然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海拔1 850 m处的>海拔1 650 m处的>海拔2 050 m处的,而人工林的群落多样性是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枯枝落叶层中动物个体数量占其样地总个体数的比率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其它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8月份土壤动物类群数量、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23.
为了虫生真菌资源进一步应用到害虫防治上,本文选取山西省虫生真菌优势类群中的绿僵菌(Metarhizium)、白僵菌(Beauveria)、拟青霉(Paecilemyces)、轮枝菌(Verticillium)、曲霉菌(Aspergillus)和青霉菌(Penicillium)6个属中9种致病虫生真菌,运用喷雾法和涂抹法进行生物学测定,并对其在害虫生物防治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绿僵菌和轮枝菌具有良好的高效低毒特点,可以考虑作为生防制剂的备选菌株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相似文献   
24.
为了明确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选用不同枣树品种用不同质量浓度氟化氢(50,100,200,300,400 mg/L)进行黑顶病的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质量浓度氟化氢溶液诱导下,4个枣树品种的发病时间依次为:壶瓶枣>郎枣>木枣>赞皇大枣;病情指数大小依次为:壶瓶枣>郎枣>木枣>赞皇大枣;同一枣树品种的发病率随氟化氢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25.
为探明氟污染与枣黑顶病的关系,进行了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枣黑顶病的试验。结果表明:经氟化氢溶液喷雾处理过的枣果其果皮颜色转红速度、果实生长速度等都极显著地低于对照。氟化氢溶液喷雾诱导出的枣黑顶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症状变化规律都与自然条件下发生的枣黑顶病相符,从而进一步证实氟污染是引发枣黑顶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
枣尺蠖(Sucrajujuba Chu) 是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 其分布与寄主较为广泛, 近年来在我省为害极其严重。该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 以蛹在枣树下土壤中和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翌年4 月上旬羽化, 羽化高峰期为4 月8 日至17 日, 一日内以上午7∶30 ~9 : 30 和下午6 :30 ~8 : 30羽化最多, 形成两次明显的羽化高峰, 羽化率为75-4 % 。雌雄性比为2-4∶1。成虫交配高峰期为黑暗期1-5~2-5 h, 交配持续时间在正常光周期下多数为3 ~7 min , 在控制光周期(14L: 10D)下多数为15 ~30 min。每雌平均产卵量为645 粒  相似文献   
27.
枣园害虫生态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枣园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介绍了生态控制的概念、害虫生态控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枣园害虫生态控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害虫生物防治在害虫生态控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
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世魁  刘贤谦 《林业科学》2007,43(6):105-110
2005年6-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进行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33 388头,隶属3门7纲21目57类.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10块样地调查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高于相应的人工林;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降低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层中动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其他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8月份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29.
山西枣黑顶病致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明枣黑顶病的致病因素,在山西省晋中枣区选取5个有代表性的枣园,调查了枣黑顶病发病规律,对病果上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回接试验,测定了发病枣树的枣叶、枣果氟含量及大气的氟含量,并进行了氟化物浸果诱导黑顶病试验.结果表明:枣黑顶病的发病规律与普通侵染性病害不同;枣黑顶病在枣果膨大期、白熟期和成熟期均可发病,从黑顶病痛果中分离到6种真菌,对这些病原菌进行回接试验,均未诱导出与黑顶病相似的症状;枣黑顶病发病率与大气氟含量、枣叶片含氟量、枣果含氟量呈正相关关系;用氟化氢溶液也成功地诱导出枣黑顶病.说明氟污染是枣黑顶病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30.
枣缩果病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查阅国内枣缩果病(F ru it shrink d isease)相关文献资料39篇,综述了枣缩果病研究历史、分布及危害、枣缩果病的病原、枣缩果病的传播途径、枣缩果病发病与果实生理指标的关系、枣缩果病的药物防治技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枣缩果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