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刘景涛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01,(3):34-36
对干奶母猪实行群养常被认为有利于猪的福利 ,但母猪混群后的行为表现常给人以不同的印象。颈部和胁部的抓痕常是打斗剧烈程度的明证 ,打斗既出现在混群后的第一天 ,也出现于以后在饲槽旁争食时。因此 ,只要对母猪实行群养 ,房舍和管理就成了减少母猪攻击性的焦点。逃离区管理上首先要注意的是要给母猪提供足够的空间供其逃离困境。这在采用电子饲喂系统的大群母猪( 2 0 0头以上 )中比较容易做到 ,当然即使在大母猪圈内最好也采取一些安全措施 ,比如在躺卧区的中央放置一大捆麦草供逃离母猪作藏身之用。但是 ,在母猪群比较小的时候 ,比如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钟山县1958—2016年59年的日照时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钟山县日照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钟山县日照时间变化的总趋势为显著减少,倾向率为-44.0 h/10年。统计发现:秋季的减小速率最大,夏季次之,冬季的减小速率最小,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15.
16.
18.
影响中国北方特强沙尘暴的环流系统分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使用中央气象台出版的历史天气图资料,对1957~2002年发生在我国北方的33次特强沙尘暴过程的环流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分析研究了环流系统的热力和动力结构、活动特征及高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在此基础上,以形成触发沙尘暴强风的主要地面环流系统为依据,通过分类归纳,将形成我国北方特强沙尘暴的环流系统,划分成纯强干冷锋型、蒙古气旋与干冷锋混合型、蒙古冷高压南部倒槽型和干飑线与冷锋混合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指出纯强干冷锋型的冷锋具有典型的2型冷锋的垂直结构,冷锋后有强大的气压梯度,冷平流强烈,锋后为西北大风,沙尘暴带为西北东南方向。蒙古气旋与干冷锋混合型以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为主要特征,气旋强烈加深,在地面强风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气旋暖区及冷锋后为西南大风或偏西大风,沙尘暴带自西向东延伸,与气旋中心移动路径关系密切,冷锋后降温较弱。蒙古冷高压南部倒槽型强沙尘暴是由蒙古冷高压与河西暖倒槽相互作用形成强盛东风触发的,沙尘暴区范围较小,但稳定少动,持续时间较长。干飑线与冷锋混合型强沙尘暴是由冷锋前干飑线或中尺度低压扰动和冷锋相伴影响造成的,它可以和第、类同时发生,第、类天气尺度环流形势是产生该类强沙尘暴的环流背景。文章给出了各类特强沙尘暴的天气学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分析春季强与特强沙尘暴多发年与少发年的综观气候特徵差异,结果发现西伯利亚上空乾冷极地大陆气团在春季期间是否频繁进入中国,并造成东向强风通过沙源区,是影响沙尘暴多发或少发的主因。而其控制因子应是40oN南北间的气温梯度,若是向南梯度距平,则显示极地大陆气团降温显著,冷气团频繁南进;但若是向北梯度距平,则极地气团增温明显,会抑制冷气团强度发展与南进。表现出来的就是多发年时,西伯利亚上空呈现负气温距平、负重力高度距平与气旋型向量风距平;少发年时,则呈现正气温距平、正重力高度距平与反气旋型向量风距平。而其根本的气候控制因子,应是由低层到高层间,是否低压槽或是高压脊频繁移入,若是前者则有利於槽线前方上升气流运动,所以绝热冷却明显;反之,若是后者则有利於脊线前方下沉气流运动,所以绝热增温明显。至於最终的控制因子,也就是为何低压槽或高压脊频繁移入,则应是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变动有关。此外,本研究也探讨多发年代(70年代)与少发年代(90年代)的综观气候特徵差异,结果发现其与多发年及少发年间的特徵差异相似,显示强与特强沙尘暴的出现频次,不仅具年际变化,也具年代际变化特徵。更且,影响多发或少发的气候因素,能有效维持在一个年代内。本研究进一步探讨50、60、70、80、90?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