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的流行规律与予测方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在1959—1982年通过系统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菌以子囊壳和菌丝体越冬,在小麦扬花期侵染率最高,侵染率与小麦扬花期相对湿度的相关值r=0.893。该省小麦赤霉病流行与越冬菌源间的相关性不大。在大面积栽种感病品种的条件下,当年赤霉病流行强度直接受小麦抽穗扬花期的相对湿度,雨量、雨日和日照时数的影响。对有关因子进行相关性测定,得出黑龙江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强度的中长期予测四元回归方程:早熟品种y=-26.61 0.28x_1 0.15x_2-0.2x_3 0.003x_4;中晚熟品种y=-27.27 0.12x_1 0.31x_2 1.122x_3 0.03x_4。并根据赤霉病流行与小麦抽穗期旬平均相对湿度、雨量和雨日的相关性,采用气象点聚图,提出小麦赤霉病点聚图短期予测法,制定出单因子短期予测方程y=1.1x-82.9。 相似文献
53.
54.
利用接菌与喷药保护的方法使小麦在不同时期感染叶枯性病害,对发病情况与产量损失的研究表明:病害的发生影响了小麦的产量组成而使小麦减产。并研究了小麦产量组成因子与产量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产量损失方程。 相似文献
55.
在真菌里霜霉菌是一个较大的种群,寄主植物广,对农作物危害性大,在真菌进化与寄生性等方面又占有重要地位。因而受到真菌学家与植物病理学家的重视并作为研究的对象。 本文是1960—1983年就霜霉菌在黑龙江省的地理分布与发生生态的调查研究结果。 一、地理分布 1.地理分布概况 1960—1983年先后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合江、嫩江、北安、黑河、绥化、松花江等7个地区的密山、虎林、鸡东、鸡西、林口、牡丹江、穆棱、宁安、东 相似文献
56.
57.
58.
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到疫霉菌的原始毒素。采用甜椒叶片注射法检测毒素的活性。采用两种方法对原始毒素进行纯化,用连续Bio-gel P-100柱层析法纯化能将毒素提至层析纯。在离子交换一分子筛层析法中,原始毒素依次经DEAE52-cellulose→CM32-cellulose→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后,经电泳检测为单一条带,说明达到电泳纯。采用SDS—PAGE法测定毒素的分子量为41.9ku。对毒素的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毒素中蛋白质含量为70.4%,糖含量为29.6%。毒素经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均下降,而用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活性变化不大,说明蛋白质亚基在P.capsici毒素活性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9.
以黑龙江麦区为研究范围,在对小麦赤霉病有关部分进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由病害进行预测,病害损失,防治效果效益和防治决策四个子模型组成的病害防治计算机决策模型,模型根据其输入的变量值,从经济效益方面衡量,做出对病害进行防治与否有的决策。 相似文献
60.